首页 > 装修资讯 > 直播:北京国际设计周-北京设计论坛实况(下)

直播:北京国际设计周-北京设计论坛实况(下)

https://www.biud.com.cn 2012年11月24日02:05 家居装修知识网  

  

  2012纽约时报中文网北京设计论坛

  时间:2012年9月29日下午

  地点:北京柏悦酒店

  主持人:欢迎回到《2012纽约时报中文网北京设计论坛》的现场,此次论坛是由纽约时报中文网与北京国际设计周组委会联合举办。

  下面进入第三话题:文化创意园区建设。

  有请香港西九文化区管理局首席执行官连纳智先生,他曾于澳大利亚悉尼歌剧院担任行政总监以及伦敦南岸中心行政总监,他演讲的题目是《从内到外:西九龙文化区的发展》。大家掌声欢迎连纳智先生。

  主题演讲:《从内到外:西九龙文化区的发展》

  演讲人:连纳智

  连纳智:大家好。我今天非常高兴来到这里,跟大家简单谈一谈我的一个项目,我有一些经验可能对文化项目有益,从更广泛的范围来讲,对设计、建筑文化、对整个中国都会有参考意义。

  大家可能都知道我是从哪里来的,实际上我第一次来中国是1965年,之后在80年代中期又来到中国,上一次来到北京是1997年,我感到非常惊讶,对于过去15年所发生的变化,让我大吃一惊。所以我非常高兴能够来到这里,见到一些人,来聊聊天,我看到很多了不起的东西。

  今天我要谈一点我的项目,更重要的是希望我的项目能够把人们对于我们这个组织、对于城市当中文化的作用有一个新的想法。如果说大家对于我们的项目不了解,其实它是要建在一片空地上面,它也是世界上价值最高的一块土地,在维多利亚港附近,大概有40公顷,在西九龙。要建立一个世界级的文化艺术区,面向香港、中国乃至世界。

  另外我们还会有文化教育、酒吧、饭馆、商店,而且还会有一系列低层的建筑和低层的办公楼等等,总面积40公顷,其中有23公顷将会用于公共空间,所以我们非常希望能够打造一个不同的公共空间。大家都知道香港,我们想要打造一些香港以前没有的公共空间。它在水边,我们要建立这样一个与水相连的公共空间,这也是我们在努力打造的。

  正像之前所说的,很多东西都会受价格的影响,我们现在得到了政府的216亿港币首付的资金,能够让我们率先动这个项目,这个数字也说明我们的项目非常大,在中国也很少见。有几个项目在中东,才能达到这样大的规模。这确实令我非常兴奋,这也是我非常想要做的一个项目。我职业生涯很漫长,现在我岁数也大了,但是我非常希望能够做这个项目。自从1998年开始,我们就已经有了香港政府所做的声明,从1998年之后,香港从英国政府移交到中国政府手里,这已经过了很长时间了。

  这个建筑工地离我所在的地方不是非常近,实际上它是广深港铁路,在香港九龙,每天都会有两千人经过这个建设的地方。大家看这个黄色的部分是旺角,它不是第一大就是第二大繁华的地区,非常高兴能够看到我们离它非常近。

  我们建设的这个项目也是前所未有的,我们要建立一个6万平方米的博物馆,此外还有一个展览区,有1.5万到1.8万平米的区域。另外还会有小型的剧场,还有中型的剧场,比如有现代音乐的剧场,还有歌剧院,还有戏剧中心,还有粤剧中心,这实际上也是第一个戏曲剧场。还有一系列小剧场,可以让香港的小团体去表演,也可以有大型团体到大型的剧场表演。我们还按照西方的形式建立起了音乐剧院,可以在这里表演音乐剧。

  对于在全球发生的很多事情来说,我们也与它们相互呼应,我给大家介绍的这些项目,是希望能够和他们一道提供很多文化活动,能够使得观众也好,设施也好,可行性也好,都能够交相呼应,产生很大的价值。

  对于一个项目来说,要有董事会,还有一系列下设的委员会,这对我的职业生涯也很有意思,在过去我都是在不同的艺术形式之间来回穿越,我在不同领域都有不同的目标。

  西九龙文化项目是否能够取得成功的因素。首先是在内容发展方面,对中国来讲,确实已经建起来了很多的建筑,世界范围内也有很多文化设施,有一些好,有一些不是特别好,有一些根本没有得到充分利用。从这些角度来说,内容发展就必须展示出来我们是做什么的,这非常重要。

  在过去几个月里有一个新的进展,在西九龙我们获得了一系列从1979年到现在的中国现代艺术品,也举办了当代艺术展,这是我们感到非常高兴的,因为我们获得了一系列当代艺术的作品,这也说明我们为什么要在那里建博物馆。在这些年里我们还举行了一系列活动,有根据我们的兴趣举办的,在这些项目当中有我们自己感兴趣的,还有这个地区感兴趣的。

  还有一个问题是观众的拓展,在香港最重要的是观众,我希望这些节目活动能中国其他地方引起呼应。第一个项目是关于移动项目,在西九文化区的周围来举办这样的活动。同时在关于香港事务的活动当中,都反映当地人民对于我们建设西九文化区和博物馆建设的反映,同时我们在现场进行一些戏剧的演出,比如在明年春节期间会在香港历史上首次举办这次戏曲活动,对香港人民来说,这些戏曲活动是很重要、很有意义的,特别是对香港的老年人来说是特别有意义。戏曲对于我们希望开展的戏院,是一个非常好的序言。我们会在26天当中,上演各种各样中国戏曲。

  还有一个重要的内容就是能力建设,任何一个机构都必须思考怎么样开展能力建设,包括培训工作、领导力的发展,还应该包括国际交流活动,为我们提供了解世界其他地方的机会,提供了向别人学习的机会。

  中国非常著名的艺术家马先生,我在世界其他地方碰到过他,我跟他谈到了如果一个地方没有灵魂的话,我们的工作就无从开展,所以我们必须认真的考虑,怎么样才能以某种精神向前发展。当然研究也是至关重要的,我们需要研究来了解建立文化中心的优势在哪里,我们的设计院校优势在哪里,怎么样才能把项目推向成功。

  还有一点是合作伙伴关系,勿庸置疑,我们不能够说有这么多内涵的西九文化区项目离开合作伙伴就可以完成,实际上我们有三个阶段的公众参与,我们也要跟艺术家、艺术机构以及广大民众进行交流,了解他们的需求,了解他们的愿望,他们对香港的期待,同时也要了解他们对未来的期望。我们觉得香港自己的未来,使得香港这三年、十年、二十年当中都会有不同的目标,所以我们香港的艺术家们都能从中找到自己的角色,同时也能反映他们的意见,同时也能使得我们的博物馆有适当的藏品,所有的这些藏品都来自中国各地。我们这里是跟香港艺术家进行探讨,所以合作的观念是非常重要的。如果我们要建设像西九文化区这样的项目,必须有多方合作。

  我早先也提到过确立期望的问题,如果我们要做这样庞大的项目,必须开始思考建筑没干完,还没有竣工,会不会有人来举办活动的问题,我们需要就主体计划的制定、就相关做法的选择、主要观念的确定等等征求意见,我觉得这个过程似乎是一个永续的过程,但是我觉得最有趣的阶段就是要从社区这边获取相关的意见投入,获得他们的支持,或者他们支持我们项目推动的支持力量。我作为首席执行官,我做的工作就是要获得这样的支持,推动项目的开展。我们响应公众的意见,已经开始着手管理控制一半的场地,也就是40公顷地当中的20公顷已经开始执行相关的工作,有一些是相对比较商业化的,比如说艺术活动的商业表演,还有一些可能是香港很少发现的,比如户外的表演。还有我一直不太理解的一点,为什么表演总是在室内进行,不能够在室外进行呢?所以我们以后会有很多户外的音乐表演,我们也会有各种不同形式的音乐表演,还有不同节日的庆祝,也会有不同节目的表演,也会有很大的中国交响乐的项目,会有鼓乐节,会有上万个来自世界各地的鼓乐爱好者参加,同时还有一系列社区参与的现场活动,我们觉得这点是我们项目重要的组成部分。

  当然对于设计而言,确实离不开品牌,这也是非常有意思的一个领域。目前我们也在参与这方面的工作。如果总结一下我们的项目的话,我觉得我们项目的品牌打造非常重要,也非常富有挑战性,因为我们有这么多利益相关方的参与,而且会涉及到形形色色的人,所以我们需要在不同语境当中开展工作,这里的关键信息就在于我们要说明西九文化区是为面向所有人的,所以我们希望这个过程能够不断民主化,也就是能够让大家都了解西九文化区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地方,让大家都知道这个文化区是没有什么门槛的,大家都可以参与。我们在悉尼歌剧院和伦敦南岸区都成功做到了这点,也就是我们在一开始就确定了定位,西九文化区也应该做到这点,这不是面向艺术和艺术界的,是面向所有人的,大家都可以进来,你可以进来看演出,也可以进来喝杯茶,休息一下,如果你只是想看非常好的公众艺术的演出,或者你只是想进来钓个鱼什么的,都是可以的。在这个地方应该是各得其所,所以我觉得应该重点突出西九文化区的这个特点。

  今天上午的专家也提到了一点,我们的问题是非常重要的,如果有人带着孩子来,或者说有些老年人来,我们就应该提供无障碍的设施,也就是说还要保证我们的文化区完全是没有机动车的,在40公顷的土地上,我们应该全部实现无障碍设施,而且有一个特别的信息要告诉北京所有的同事,我那天到国家大剧院去的时候,我们需要走很多的台阶才能够进入到剧院。但是我们在西九文化区必须实现面向所有人的无障碍设施,而且还要保证这个文化区能够可持续发展。上午的时候大家已经提到了,我们必须明智的考虑这一点,就是我们需要建设这样一个地区,使香港和其他地方都是前所未有的,而且能够把这种可持续发展的核心理念向外传播。现在香港并不是一个非常可持续发展的地方,我们希望能够通过我们的项目、通过我们的整合工作,能够带来可持续发展的积极影响。

  还有一点是可连接性,这张图上反映的是我们需要加强内部工作的建设,进行连接,同时也需要把这个文化区和其他香港的地方连接起来。也有一个非常核心的挑战,那就是关于宣传教育的目的,在设计西九文化区的时候,就要考虑未来十年或者十年以后,我们怎么样能够找到合适的方法,以保证教育的作用,我们觉得在整个中国都能够在教育方面发挥非常突出的作用。同时我们也应该作为一个机构,能够面向世界,我们要在香港为威尼斯双年展策划了相关的内容,明年也会为威尼斯双年展提供科技方面的内容,博物馆也好,其他的艺术机构也好,都会面临更多的国际竞争。

  对于所有开发公园或者其他文化项目的人们而言,都是有这方面的国际竞争,香港是一个东西交汇的地方,所以我们在中国内部以及整个亚洲地区都应该发挥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时我们也应该能够代表最佳实践,就是让外界世界能够看到香港这种代表最新技术的文化区,而且跟其他各方面的对话也是至关重要的。

  现在我们来看一下场地的建设。建设任务非常严峻,要进行不同类型的建设建筑是非常大的任务,但是对香港来说并不是大的挑战,但是对建筑设计师而言、对景观设计师而言、对空间艺术的设计者而言,这个项目提供了很大的机会,这也是吸引世界优秀人才到香港的机会,他们能够为主体计划做出贡献。我不想过多的来谈这方面的情况,但是我们知道要使得整个建筑物一体化,不像香港传统的建筑物那样非常支离破碎,而是要把交通和各个设施结合起来考虑,所以挑战就是我们要在整个2020年之前的阶段,要把大多数项目内容完成。

  这就是我们项目的情况,我非常盼望能够回答大家的问题。再次感谢各位的聆听,也盼望着大家给我们献计献策。谢谢。

  


  主持人:感谢连纳智的精彩演讲,下面有请中国台湾建筑学家、台湾大学城乡研究所教授夏铸九分享《游于艺的天工之城——宁波慈城的城镇转化》。大家掌声欢迎!

  主题演讲:《游于艺的天工之城——宁波慈城的城镇转化》

  演讲人:谢铸九

  谢铸九:先从慈城在哪儿、慈城是一个什么样的地方开始讲。各位从这个图上可以看到,慈城在长三角都会区域中,这一条黄色的箭头就是建好不久的跨海大桥——杭州湾大桥。慈城就是这个红色的小点,在宁波北边一点点。各位要注意几个重要的地方,上海、杭州、宁波、南京的关系,慈城就在宁波的北边,要上跨海大桥的附近。

  慈城的区位,慈城在宁波市中心的西北边,从宁波去上海过跨海大桥,慈城可以说是它的门户。

  慈城有一个老城以及现在正在陆续兴建的新城,一个古城,一个新城。慈城的古城,也就是旧城,常住人口是16000多人,新城跨过这条蓝色的慈江,未来会容纳45000人。

  我今天报告的这个慈城计划,最重要的地方推动者其实是属于宁波市的慈城开发公司,照片里面的严再天总经理是最重要的人。

  我很简单的介绍一下慈城的保护,保护其实已经做得差不多了,还有它的一些特性。慈城的历史已经有2500年了,它是唐朝时候一个有名的宰相房玄龄孙子把慈溪县搬到了这里,后来慈溪县又搬离了这里,这里一直保持着比较少的人口,在迁移过程中才取了“慈城”这个名字。由唐到清,人才辈出。

  这张图就是空照图的慈城,慈城的老城到目前还是这样,只有最南边的人民路在80年开辟的时候有一些破坏,其余破坏的还算有限,北边靠着慈湖,三面环山,南面临慈江。看这个图会非常清楚,很简单看一下慈城的风水以及格子布局,看半水半路的街道与小河的模式。慈城的风水各位一看这个图就懂了,负阴抱阳,杯山面水,护城河环绕。

  我用这张图来说明它的街道格子布局跟半街半水的模式,粉红色的点就是城门。

  右边这张图是民国时候的图,主要的半水半街还留了一些。左边这张图是大部分的水都被填掉了,恢复了一小部分,等于是一个象征一样。半水半街,水的部分被破坏了。

  这张图给各位一个印象就是慈城的老的建筑分布的情况,还不少。这些图是修复完了的大的公共建筑和宅地。

  因为慈城在保护方面做出了一点成绩,虽然它这么小,坦白说知道它的人不多,而竟然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还知道了,传令嘉奖,给了它一个奖牌,连慈城在宁波市的领导都大吃一惊,他们自己还搞不清楚。

  这是考古遗址,获得了联合国亚太地区的奖。

  这是几个大宅的修复过程,我放几张图,大家看了会很有印象。

  这就是很典型的慈城居民日常的生活。

  半街半水,这张图可以看得非常清楚。这是修复完的老墙,非常漂亮,岁月的痕迹也很清楚。

  我讲的第二部分是重点。慈城修复完之后如何再利用是一个大的挑战,地方修建了一些博物馆,第一波推出来叫做“母亲的艺术展”,把织、缝、染、绣、编、剪等等,复旦大学的教授还提出来,为大多数人做设计的展览,在老房子里不同的角落展出。

  这是布展的过程,叫做“天工之城”,因为有女工。

  这是关于纺织的部分。这是关于缝的部分,这都是传统手艺,而且都是妇女家务劳动的一部分。

  这是染的部分,这是蓝印花布。这是南通的南印花布的师傅。

  这是做的模型。

  这是绣。

  这是编,打中国结,编结已经有几千年的传统。

  这也是编。右边这位是和我一起写报告的王先生,是我的同事。

  这是剪,最有名的就是剪纸,把陕北窑洞里的窗花做过调查,现场可以复制。

  这是复旦大学的国学老师跟美国设计学院的老师和同学的合作,主题叫做“为多数人做设计”,这个目标非常感人。

  这是同学们做的“为多数人做设计”的个案,采茶等等,虽然不是很成熟,但也是一个方向。

  在这个过程中花了很多钱,但是又看不到具体的短期的效益,忽然地方上有了声音,要把慈城旅游化,要全面商业化,这时候极可能前功尽弃,就可能跟中国大陆现在许多地方一样,就像丽江一样,外地游客铺天盖地而至。在这种紧急的情况下,还好得到了媒体的支持,冯骥才先生等都写了很犀利的文章,宁波市政府不可瞎搞,后来化险为夷,宁波市政府刹了车。

  下面我简单展示一下一些手艺的展览,比如紫砂壶、清花瓷等等。

  这是为景德镇的青花瓷设立了一个展场。

  这是惠山泥人,一个多月之前,北京淹大水,慈城也淹了大水,很可惜,把惠山泥人的这些泥人全泡烂了,很可惜,惠山泥人的老师傅,现在年纪都大了,正在努力看怎么帮他们忙,赶快帮他们把已经绝传的手艺复活,看能不能让惠山泥人展恢复。

  这是非常动人的泥人,关云长大家都很熟悉。

  关于土的技术,最有名的就是宜兴的紫砂壶,这是宜兴紫砂壶的展场,最担心的就是晚上会被偷,如果被偷了就很麻烦。

  这是关于木的家具展览,小地方的展览,坐具并不反对参观的人坐一坐,因为这样做,第一,比较亲切。第二,这样才真正了解家具跟人身体的关系,其实是很高明的,绝对不是像我在做学生的时候,认为我们的传统家具没有考虑人体工学,其实是太简单化了,我们的传统家具不但符合人体,甚至还可以跟《黄帝内经》扯上关系,对人体的经脉很有关系,是挺有意思的。

  这是布的展览现场,是关于服装的设计。

  慈城作为手工艺的展览,也跟外界有一些交流,也把蓝印花布送到美国休斯敦去交换展览。这是在美国休斯敦的蓝印花布展场,连地砖都用了蓝印花布的图案。这是在北京蓝印花布的展场。

  这位在介绍的就是蓝印花布的大师,这是到江苏南通蓝印花布生产地做调查,他亲自接受,这是在南通。

  这是上海手工艺展。

  最关键的是慈城想做什么?它要提供一个平台让专家、让传媒、让设计师、让厂商注意这附近大概是全世界最大的纺织业的生产基地,可是设计跟制造是两回事,所以如何能够借着慈城的手工艺的展览,吸引设计师来,这种设计的活动能够引领技术的升级,要变成设计的中心,而不是制造的中心,这是个艰难的历史挑战。所以我们都在动脑筋,如何让设计师在慈城设立小工作室,有没有可能性呢?有小的探讨、琢磨。有意思的是一个德国做剪刀纺织工具的跨国公司主动的进入,以及从德国跟美国来的工具制造商和服装公司的服装设计师,加上动手做,就是DIY的活动,把它都整合在一起,让这些人都能够到慈城来。

  这是各种访问活动、座谈活动。英国BBC的记者也在慈城做年糕,拍摄整个过程。

  这个招牌就是德国的工具公司在这里设的小办公室,他们希望及早能够进驻,虽然目前才刚刚开始。

  这位女士就是德国跨国公司的代表。

  这是在晚上,在修复完的小街上,作为模特走秀的展张,效果非凡。

  慈城周边的效益是跟旅游有关,因为跨海大桥已经通车了,一个半钟头,从上海就可以到慈城,所以假日从上海开车到慈城,全家一起动手做,这种手工经验的旅游很吸引上海人。

  我放几张家庭DIY活动的照片。这是打中国结,老先生也有一点心得。

  这是印染,这都是自己动手做,变成了一个家庭的旅游活动。

  这是剪窗花。这是做陶。这是上青花的彩。

  这个图是关于木头家具的坐具,这位木匠师傅去年在北京得了奖,其中的过程很感动人。把我们整个传统的家居拆开来,用亚克力架其实,让各位看它的榫卯的结构。

  这是慈城办的活动,有一些机关单位组织员工来旅游。

  最受欢迎的活动是原来没有想到的,就是岁时文创活动,我们的传统文化并没有断掉,一下子就复活了,二十四节气的岁时文创活动是最受游客欢迎的,到了春节贴窗花,以及为小孩抓周,还有踩高跷、打陀螺、跳绳、写春联,每年不同的时候按照不同的生肖都有展览,非常吸引游客,这个吸引力非常大,比原来预期效果好得多,更不用说像端午节、乞巧节、中秋节、重阳节,这都是符合二十四节气的年节。

  关键是慈城想做的是如何经由一系列活的博物馆与传统手工艺作坊经营,逐步提供一个周边制造业技术升级与产业转型所急需的,手艺人、设计师傅、企业家、地方居民与地方政府之间对话平台?这是最重要的。跨海大桥通车之后,慈城有一个经验,在长三角都会区域之中建立一个设计产业的节点。慈城提供工作的实质物理的空间,跟一些相关的食宿服务时,更要珍惜的是手艺人与设计师之间,学院教授与设计师之间,以及设计师与设计师之间可贵的创新氛围的培育,让人们来到这里不是留一手,而是愿意把他的心得讲出来。在这里又很轻松,喝点小酒,聊聊天,但是不能喝醉,喝醉就一点用都没有。我刚才强调了高铁和跨海大桥,这种氛围只是存在于区域创新系统的都市节点,比如北京、上海,而不会发生在慈城这样的小城镇。但是在杭州湾跨海大桥与高铁通车之后,有了这种可能性。慈城修复之后的合院住宅作为一系列活的展示和工作坊,作为设计师的学习空间。

  在修完的清道观作为居所,宁波菜很好吃,以及宝膳堂的酒吧与茶楼等好地方,人们到那里可以感觉放松,可以碰到他想碰到的,在与手艺人与其他设计师、学习者非正式的谈话和互动过程中,尤其对于设计的师生跟设计师而言,有时候大师的一两句话如醍醐灌顶一般突然开窍,找到突破瓶颈的方法发生,这就是技术的窍门,不然怎么从制造中国变成设计中国,这是最难的,不然的话别人也不轻易外传。

  这是宝膳堂的空间,在这里喝喝酒,气氛会好很多。

  慈城文化创意产业园区是一个好的学习性的地方,要能够吸引设计师到这里聚集、互动,设计师需要向大师们学习关键性的构想,要向师傅们学习墨绘知识与技能,设计师彼此之间也需要互动,这样创新氛围就因此成型了。

  其他的物理空间,硬件不是不重要,也重要,可是它的目的是提供必要的服务性的空间,都是为了要孕育创新的生产性工作所需要的特殊的社会关系、生产网络与文化的动力,这个摸不着、看不到,可是最可贵,有了这个,才是好的学习性的空间。其实所有的学校又何尝不是要捕获这个东西,这是最难勉强的,就是以人为之力产生的条件,这是非常难的,但是这才是真正有意义的文化创意产业园区最核心的任务,文化创意园区绝对不是盖房子,更不是房地产炒作,一炒作就完了,设计师没有一个付得起房租,没有一个进去的。

  现在的慈城计划正进行到半途,拿捏进行的方向至关重要。

  我的结论,我的一个好朋友在荷兰的一个大学教书,我带他到慈城来,他来到慈城深受感动,就用奥地利作曲家马赫的一句话,送给慈城的保护计划,值得作为我今天报告的最后一句话。有德文的,也英文的,中文我翻译过来,是这样的“传统意味着传递火种,而不是崇拜灰烬”。灰烬就是没有火种了,再神圣我们对着灰烬崇拜这不是我们的目的,我们是要把传统的火种传递下来。谢谢!

  


  主持人:下面进行对话环节。有请英国知名设计评论家、纽约时报国际版《国际先驱论坛报》的设计评论员艾丽丝·劳丝萨恩女士与刚才的两位演讲嘉宾一同对话:文化项目的硬件与软件设计。大家掌声欢迎!

  艾丽丝·劳丝萨恩:首先代表我们所有的人向你们两位表示衷心的感谢,你们的发言太精彩了,而且确实表明了文化的核心支撑在哪里,你们两位都是非常雄心勃勃,都是非常有原创,非常有启发性,但是你们的规模、目的、内容都非常不一样,因此你们的文化的身份也特别不一样,所以我想给两位多提一些问题,对你们的项目提一些问题。

  首先请问麦克,你刚才提到了西九文化区,非常有意思,我想问一下你们项目的每个组成部分相关细的计划是什么?比如有关剧院,你们提到了剧院有很多节目安排,这些节目会来自制作公司还是有相关的其他机构来帮助制作这些节目?有没有找到这些不同的文化机构?

  连纳智:对我们来说非常重要的是不要条块分割,我们知道这些建筑是一个整体,需要一段时间才能完成,所以现在香港已经有一些演出公司,他们有相关的灵感,比如他们的需求,他们的希望,他们能成为我们整个空间的一部分。对我来说,问题是我们觉得我们应该做些什么,我们才能真正来唤醒香港的整个文化环境,能够唤起大家的灵感,从而可以把艺术家的这些灵感融为一个整体,不光是过去20年、30年这些艺术家的想法,而且要考虑未来今后10年、20年、30年灵感的想法,所以我们希望做的事就是能够在内部加强能力建设,开始思考临时的一些节目的制作,以及给我们这些机构带来的技术专长。同时我们还要在现场进行相关活动的开展,以不同的艺术形式来开展,发展相关的期待,同时使得我们的观众对我们的艺术家也有所期待。

  在今后的一点半的时间当中,我们要把有关的艺术政策、指引、分类等等归合到一起,建立相关的合作伙伴关系,与艺术家进行对话,同时要规划我们场地的安排,所以我想大家对英式模式可能非常熟悉,实际上在英国的很多项目当中,内部的组成部分是相对封闭的,但是我们需要组成一个团队,需要把许多企业整合在一起,共同在一个建筑物内部开展工作,共享相关的想法。当然会和不同的剧院、制作室等有联系,我们认识到要理性的来安排各个演出公司的相关资源,要有效的做到这样一点,就要了解到他们会开展什么样的工作,很多艺术公司都会在重复同样的工作,但具体的节目会不一样,我们努力要做的事情就是要唤起相关的认知,同时要能够对香港现在的艺术演出形式、安排形式以及文化的相关组成形式是非常老式的,是另外一个世界的组成部分,所以我们希望能够成为一种催化剂,能够促进相关变革的发生。

  艾丽丝·劳丝萨恩:能不能谈一谈相关的关系,我们知道各个部分的关系是一大设计挑战,比如你们西九文化区是组织不同的项目,而各个部分又是由不同的部门来合作,是怎么把这些不同的方面整合在一起?有时候会有不同的想法和资源的矛盾。

  连纳智:我们是希望把这些内容都整合起来,整合在一个架构当中。非常幸运的是,在艺术馆相关同事的启发下,首先要让大家对所在的项目有激情、有热情,再看一下怎么样才能进行整合,进行跨文化的交流、跨场地的交流,与此同时还要尽量避免条框思维,才能互相了解对方的想法,这是一个非常严峻的挑战,很多人都没有做到。比如视觉艺术、表演艺术,怎么样才能有效的开展合作。有的时候确实很难做,但是这种情况给了我一个非常有意思的挑战,那就是也许随着时间的推移,各自之间的相似之处多于区别之处,所以西九文化区主要是以中国或者当地的文化为主,但与此同时我们也要吸引来自世界各地的不同的艺术形式,所以北京可能会对此感到有点不高兴,我们也欢迎北京设计周的有些内容到西九文化区去展出,北京的一些策展人也加入到了我们的队伍当中,还有世界各地的人员都加入了我们的队伍。

  艾丽丝·劳丝萨恩:最后是双刃剑的问题,如果你只是选择三个方面来做项目的针对对象,怎么能够实现成功呢?也就是对于你们的计划来说,最大的风险来自哪里?

  连纳智:昨天晚上我们谈得非常成功,至少我知道政府是支持我们的。

  艾丽丝·劳丝萨恩:我是说如果这个项目一旦开始运营,你们的最大风险是什么?

  连纳智:我觉得我们需要把香港的文化生态进行改变,也就是说原来只是艺术家、艺术团体来主宰这一切,我们需要通过西九项目的建设来实现一个突破性的变革,这里面有一个真正的考验,就是把过去的香港有限的这部分受众进行扩大,让他们更加积极的参与,我觉得这方面不仅仅是要涵盖个别的艺术形式,而且有更广泛的、丰富多彩的形式,同时我也希望能够在负责人的职位上看到更多的变革能够发生,同时更多人员能够参与到内部艺术的演出,同时到我们这个文化区也能感受到整个文化氛围的变化。

  我觉得建设任何一个项目都是会有风险的,不仅仅是要建设一个标志性的建筑,同时我们需要有保证建筑物的功能性,就是不能够空洞无物,很多事情需要同时开展,需要确保我们在一开始就要做得非常精彩,从资金方面就能做到这点。现在我们有了政府的拨款,就可以用创新的形式来开展我们的项目。我们所有的大项目都会面临着政治变化或者政府变化的影响,也就是说政府的拨款能不能够持续的问题,但是我想我们现在有了政府的支持,确实会有政府的变化,这可能也是其中一个风险吧。

  艾丽丝·劳丝萨恩:刚才您描述的这个项目是非常有意思的,这好像是综合了各方面的相关工作,好像综合了您职业生涯当中很多方面,所以我想问的是您的这个项目成功到底是什么样子,你觉得实现成功的最大风险是什么?

  夏铸九:在我发言最后一部分,我强调了我们最关键的问题是怎么样使得这些相关实体空间和相关基础设施能够互相支持,能够支持我们的创新氛围、创新工作,因为这是一个非常棘手的工作。我们需要打造一种机制,为我们的实体硬件或者是实体的空间进行支持,但是我们这里的机制、软件部分最为重要的,也是最为重要的一个任务。对于我们的文化、对于我们的文化创意产业来说是至关重要的,这也是挑战所在。所以我们必须鼓励人们到慈城来相会,来进行充满创意的互动,包括非正式的对话,包括创造所谓的创新气氛,创新所谓的创新区域,或者是一种学习的区域。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领域,对于中国经济发展模式的改变都有意义。当然挑战也许跟香港的同事共享一下,那就是怎么样才能够确保有长期的政策或者政治的支持,如何才能够得到宁波市政府的长期支持,这是最关键的一点。几年前我们有面临了一种风险,实际上是一场危机,但是我们的媒体还有一些学者撰写的文章和评论家,帮助我们拯救了慈城,但是现在慈城项目仍然需要长期的政治的支持,而不仅仅是短期的旅游项目的支持,否则就会有危机。

  艾丽丝·劳丝萨恩:非常有意思,因为您在发言的时候,我们看到了一些非常令人难忘的关于慈城的图片,而且提到了半水半街的情况,我觉得这是您担心的地方,现在像欧洲的有些城市有大量的游客来访,影响到了保护工作,您是不是可以跟我们分享一下关于城市建筑风格的情况,因为这个项目确实是涉及到了相关的战略、相关的计划以及资源的整合使用,这是有关于遗产和遗产保护,还有怎么样进行设计的问题,你这样的做法是不是只能在这个地方发生,还是可以在其他地方推广,或者是在历史旧城的保护过程当中,设计师应该发挥什么样的作用?

  夏铸九:我觉得慈城的优势在于它有传统的建筑,而且先有家族拥有的庭院式的建筑,这些家庭拥有的老式建筑不会转变成宾馆等等商业用处,或者说新的活动必须吻合历史保护的目的,因此,在慈城不太可能把这些古式的建筑转换成宾馆或者其他的商业用途,所以我们把它叫做“活的博物馆”。不仅仅是传统意义上的博物馆,而是活生生的博物馆,这些博物馆当中或者家庭住所当中,我们有不同手工艺领域的手工艺大师或者工匠,而这些工匠是慈城的长住居民,设计师可能来一段时间就走了,但是这些居民会在慈城和来自建筑学院的师生见面。

  连纳智:有一点非常有意思,新生事物与传统、古老事物的结合,在西九文化区需要考虑商业的用途,比如把它和一些商业设施联系起来,同时还需要考虑和艺术家的联系,和艺术的联系,所以是多方面的考虑。但是在你的项目当中,主要是怎么样为设计师、设计学院的灵感创作源泉,这是我们两个项目的不同之处。

  艾丽丝·劳丝萨恩:实际上作为一个设计城市,北京需要什么样的文化,才能够完成这样的目标?

  连纳智:这个问题不仅仅限于北京,我们要看一下真正在发生什么样的情况,世界现在是如何看待中国的当代艺术的,我们也可以看出来中国设计的独特之处,以及中国当代对于表演艺术的探寻,比如在剧场里的艺术表演,实际上他们之间都存在着一种相互关系,就是当代艺术和当代表演之间、在时尚之间都是存在关系的。我如果在这里待的时间够久的话,我下个月还要来,我要挖掘这里的特质,我觉得必须要研究现在在中国发生的情况,它实际上会对世界上很多地方产生影响,包括文化和设计。

  夏铸九:对我来说,可能需要对于创新手段进行研究,比如建筑师和设计师,谁在北京工作和生活,实际上都会对北京产生影响。

  艾丽丝·劳丝萨恩:你们都去过两个地方,在你们的项目当中,都具有地区性和全球性的特质,也是基于当地的历史和文化,你们觉得有没有一些模式,就是你们的项目可以学习的模范?

  连纳智:我觉得伦敦的南岸项目就是非常有意思的,其实您也是来管这个项目的,我觉得要是寻找模式、模型的话,在我们做西九项目的时候,我们已经看到有一些模式非常成功,也非常接近我们的愿望、想法。

  艾丽丝·劳丝萨恩:如果看一下里面有博物馆、有画廊,可以举办一些节日活动的话,其实它和别的地方很多项目都相似。

  连纳智:有一些非常相似,比如有水,我们整个环境都是被海洋所包围,看一下全球,有很多都是在岸边,有一些是充分利用了水的环境,有一些没有,因此在公共空间、文化设施和水之间的关系,如果能做得好的话,才是我们的模式。

  夏铸九:我们需要从高技术模式当中,比如从美国硅谷的高技术模式当中学习,有稳定的、长期政策,首先要有政府来明确这样一个政策。第二,有这样一个机制能够提倡开放性、创新性的精神,能够打破保守的想法,就是要有这样一种孵化器。

  艾丽丝·劳丝萨恩:实际上像硅谷也是充满了具有激励性的环境,很多人也都想要继承硅谷的精神。

  非常感谢两位的精彩发言。

  


  主持人:感谢三位的精彩对话,十五分钟的茶歇后,敬请期待本次论坛的最后一个话题《城市交通》。

  主持人:下面进入最后一个话题:城市交通。

  有请丹麦建筑师,哥本哈根盖尔建筑师事务所中国地区项目负责人玛丽亚·伍兹-丹尼尔森做《如何为自行车使用者提供城市设计方案?哥本哈根自有妙计》的演讲。

  主题演讲:《如何为自行车使用者提供城市设计方案?哥本哈根自有妙计》

  演讲人:玛丽亚·伍兹—丹尼尔森

  玛丽亚·伍兹—丹尼尔森:下午好!我今天非常荣幸来到这里,在这里做一个发言,如何设计给骑自行车的人建立这么一个城市,我希望和北京分享一些观点,看看我们如何针对城市设计建设一个可持续发展的未来,我相信一个智能的城市应该可以实现可持续发展,而且还要有活力。我们知道今天很多的城市,在经济上面临着很多的拥堵还有很严重的环境问题、污染的问题,还有全球的环境问题。

  另外,我们站在这样一个网络,实际上是属于一个城市的网络当中,人们在网络当中开展日常活动,因此我们需要打造一个道路的网络,减少拥堵,这个实际上是我们想要实现的目标。

  在城市当中,这种有利于环保的交通设施实际上是非常具有吸引力的,我也想问一下大家,骑自行车是不是也是现代城市当中具有吸引力的一个选项呢,我觉得应该是这样的。我们看一下哥本哈根,我也想问一下有多少人去过哥本哈根呢?好象很多。很多去哥本哈根的人他们都会去看小美人鱼,他们看了以后会说什么呢,会说原来她这么小,实际上她并不小,是跟真人一般大小的。

  这是非常有意思的一个了解哥本哈根的角度,因为哥本哈根是一个适合人居的并不是很庞大的城市。它也是大部分的楼都是五层,我们的高层建筑非常少。在城市里面并没有特别高的人口密度,我们一共有55万居民,总的面积是74平方公里。所以说它是一个比较小的而且人口密度相对来说比较大的城市。

  我们再看一下哥本哈根的目标和雄心,我们希望成为气候之都,最适合骑自行车的城市,另外我们希望成为一个碳中立的城市,这是2035年的目标,我们相信这个目标可以打造一个最适合骑自行车的城市,是可以实现的,还可以成为零排放的城市,成为碳综合的城市。

  有更多人可以走入城市,在城市的空间内进行各种活动,我们希望打造最适合汽自行车的城市在2035年实现三个目标,我们希望有50%的人上学或者工作都可以骑自行车去,另外我们希望还可以改善骑自行车的安全状况,至少要有80%的哥本哈根骑自行车的人他们觉得自己出行是安全的。

  哥本哈根现在也已经是一个自行车城市了,我们一共有540公里长的自行车道,55%的哥本哈根居民,他们都是骑自行车上学或者上班的。当然了,实际上他们大部分人都是有车的,如果我们看一下他们所有上班、上学的人里面,35%的交通方式都是自行车,还有85%的哥本哈根的人都有自行车,75%的人他们全年都骑自行车的。

  在哥本哈根我们冬天确实非常冷,他们在冬天要穿不少衣服才可以继续骑自行车,另外设计哥本哈根自行车道的时候还要考虑家庭的需要,他们需要加一个挂斗,我待会儿会给大家展示。

  因此,大家也可以在这里看到,哥本哈根确实已经是一个自行车之城了。有人说这对你们很容易,你们有很多年骑自行车的历史,实际上它确实是有100多年的历史。1950年我们就看到路上有很多的自行车,这个照片我们看到的就是哥本哈根一直到五十年代的时候所有的道路都是以自行车为主,还有依赖于铁路。

  二战以后,六十年代以后,经济迅速增长,有越来越多的人买了车,它占据了越来越多的城市空间,我们看到还有高速公路穿过城市,但是人们反对的这样的做法,所以当时我们就没有建穿城而过的高速公路,我们非常多的倾听人们的声音,也在规划调整城市规划中的汽车的作用。大家可以看到,人们从50年的时候一直到60、70年代骑车去城市中心的数量在下降。可以看到,这里这个具体的照片。

  哥本哈根是如何从一个以汽车为主导的城市变成现在的自行车之城呢,就像我刚才所说的,确实在规划上没有变化,以前所有的道路都是由汽车主导的,然后就出现了污染等等。就有以汽车为主的道路网络,建立起来这个自行车能够通行无阻,而且非常通畅的网络,我们在这里要有一些道路之间的联接要必须非常的顺畅。所以说我们专门建立了道路旁边畅通无阻的自行车道。

  作为一个设计师来说,您可能会觉得骑自行车对它有一种情感上的依赖,因为你可以离汽车、交通流比较远,也可以方便的到城市很多地方,而且还是绿色的,可以在绿色的环境里面骑行。

  所以我们看到在战略性的交通规划当中,自行车已经占有了重要的地方,自行车也变得越来越受欢迎,我们看到他的设计不是很好了,因为造成了新的拥堵,这就构成了新的挑战,我们必须要对它进行重新的规划,比如说自行车道要加宽,大家可以看到刚才我所说的我们要加上一个挂斗,黄色的实际上是一个加挂钩的车,在哥本哈根的20%的居民都有这样的车,它可以运输一些建材,还有运输一些杂货等等,都会用这样的小三轮,实际上出现了这种情况我们就要改变设计,否则自行车道就会出现拥堵。

  这也是我们看到的在道路上的重点优化,另外我们在其他一方面也做了改变,就是进一步以人为本进行规划,也就是说我们开始进一步关注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打造一个充满活力的城市环境,这是非常重要的,不仅是技术设施非常重要,人们选择骑自行车的时候另一方面需要有基础设施,另外一方面环境要很好才可以骑,我们看到以前广场被汽车占到了,现在已经变成了人们活动的空间。这是以前的哥本哈根港,现在已经成为人们休闲的好地方,所以说这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变化,使得自行车越来越受欢迎。

  很重要的一点,我们要了解骑自行车的人,他们今天在想什么,他们对于未来的期待是什么,所以每隔一年哥本哈根政府会进行一些调查,为什么要骑自行车,为什么要用我们的设计,88%的人说骑自行车方便,还有一些人说骑自行车便宜。他们对自行车有什么样的期待呢,他们需要安全,还需要路标指示,安全舒适就是从家到单位全程都是这样,比如说你到一个路口,骑车不安全的话,父母就不希望他们的小孩骑车经过这样的路口上学,比如说某一个地方有一个大坑,一边骑车一边喝咖啡的女士就会想不再骑自行车了,因为她的咖啡会洒出来,如果绕远道单位的话,人们也不愿意骑自行车了,必须要通过设计使得道路的情况安全、快速,而且方便,很快的可以从A点到B点。

  在哥本哈根我们制定了一个新的骑行战略,这是为了未来打造的,2010年到2025年,他的战略就是基于人们对自行车系统的期待,因此我们在这里建立了一个网络,是的人们的骑行既方便又安全,而且很快速。我们关注的首先要很舒服,我们知道人们想要全天骑自行车,这就是我们必须要帮助人们在冬天的时候也能很好的去骑自行车出行,在哥本哈根我们要进行自行车道的除雪,还有非常重要的战略当中一点,要把自行车系统和公交系统结合在一起。

  现在我们正在建立这样一个很方便的自行车的停车地方,可以很方便的去换公交,在火车站和公共场所都可以很方便的停自行车。

  我们认为我们的用户应该可以向我们通报哪一些地方需要进一步的完善,哥本哈根开设了一个网站,这个网站叫“给我们支招”,如果用户觉得哪一些自行车道需要改善的话就可以给我们进行网上的通报,比如说哪一个道需要加一个路灯,就可以花很少的钱安装起来。或者说如果自行车向左转的时候,没有清晰的路彪也可以在网上向我们支招,我们通过向我们支招的项目吸引了很多自行车用户的参与,我们也引进了所谓的自行车管家系统,这个项目是这样的,虽然有的时候我们的设计非常好,但是我们的用户并不知道怎么应用这些非常好的设计,比如说在地铁站,我们设计了非常好的自行车停车场,但是我们不可能把这个自行车场直接设在入口前面,所以有的时候设在边上或者后面,停自行车的时候需要稍微绕一下,但是很多人他们倾向于把自行车停在入口前面,我们怎么改变人们习惯性的思维,把车停在我们专门的停车场呢,因为这些停车场的设施非常好,我们必须要有一个措施改变这个情况,我们不能专门有一个人站在这里说不能停在这里,我们引进了自行车管家的做法,这些穿黄衣服人看到有人停车,他会说这个车需要擦油了,我们已经给你上完油了,同时说下次把车停在这个地方,这是专门停自行车的,这个效果就是有效的促进了人们行为方式的改变。

  为了进一步改善骑行的时间,我们推出了超级车道的项目,把超级自行车道直接建到乡村去,第一条这样的超级车道是在今年四月份完成的,是在二十个不同城市之间的合作项目,也是哥本哈根周边的城市共同参与的项目,在这些车道上骑车就非常的高效,也把乡村地区和哥本哈根市区联系起来。

  同时我们还有另外一个理念,在的有一些非常重要的道路上,在通向哥本哈根市区的主要的车道上我们开发了一个理念,就是我们在交通信号灯当中突出自行车,也就是说如果你在高峰时间以二十公路的速度骑行的话,你可以在市区看到了针对自行车的交通灯,你可以了看到一路绿灯的指示。这样一来,在路口骑自行车的速度就比汽车更快,而且你整个骑车的路途当中都不用脚着地了,因为一路都是绿灯。

  同时我们进一步的采取措施提高大家的安全感,也就是说我们不仅仅是让我们的自行车的车道连结处更加顺畅,同时也增加了不同的自行车道的设计,比如说蓝色的设计,同时我们可以看到,这些措施大大提高了安全 度,我们可以看到骑自行车的人数大大的上升了,同时这个做法大大的改善了我们的城市生活。

  这个图给我们看的是一种新的设计,在北京设计周方面我们要提一下很多市政设计的因素都可以吸纳进来,促进自行车的使用,我们经常举办一些活动,比如说告诉大家非常高兴你选用了自行车出行,所以我们专门给您设计了一些东西,像左上面的斜放的垃圾桶就是方便骑自行车的人扔垃圾了,不用下车。粉色的车表示这个地方原来是停车的,现在是停自行车了。这样一来就有效的告诉大家,原来停汽车的地方可以停三轮车或者载货的自行车了。我们用这样高效的方式了鼓励大家出行用自行车 ,同时我们也看到这条路上骑自行车的人越来越多,我们还有歇脚的地方,如果你骑自行车要等待一下,就可以把脚放在这里休息,同时还有路标,早上的时候向骑自行车的人发放免费的早餐卷,现在我们在考虑哥本哈根这种自行车的规划工作是不是可以在其他的城市推广,我们觉得是可以的。

  作为建筑设计师,我们的一位教授一直在研究城市的生活和相关的生活方式,他有一本书已经翻译成中文,如果我们要把哥本哈根这些城市设计应用到其他城市的话,我们需要理解,我们的这个理念大家背后有什么样原理,所以我们说城市生活、城市空间的调查帮助我们了解城市的空间到底是怎么样使用的。

  我们在纽约开展了这样的项目,我们帮助纽约的交通局对自行车道和步行道进行改善,我们在哥伦比亚进行了这样的项目,我们进行了重新的设计,在的原来道路设计当中增加了很多的自行车的道路,这是前后的对比,有更多的供大家歇脚,享受生活的空间。

  同时我们也看了一下时代广场的情况,这是在改善之前的情况,还有改善之后的情况,同时我们也对时代广场进行了设计方面的修改,我们可以看到,通过这种改善增加了,大家歇脚的地方,坐一下享受城市生活的空间。我们可以看到,通过这样的改善其实开车通过时代广场也减少了,我们重新安排了街道,以前在时代广场没有坐的地方,只能坐在车前,通过改善以后,行人的数量增加了,车行的时间也缩短了,所有人都抱着空间理念使所有的人都可以从中受益。

  最后我们觉得非常有意思的是,这样的解决方案能否在中国推广,我觉得是可以的,因为我们已经在中国的昆明进行相关的项目,我们在昆明是开展了一个项目,我们的战略就是要把昆明的市中心,也就是历史的旧城区和这些新开发的地方联接起来,同时我们的步行道和自行车道的网络,把这些原来不相关的地方联接起来,但是在这个过程当中我们需要强调突出自行车道的重要性。

  与此同时,我们这个项目也是潜力巨大的项目,因为有很多的空间都被汽车占据了,现在我们要给自行车道更多的空间,我们认为我们这个做法可以在中国推广,但是最重要的是我们理解开展工作的大背景,也是非常盼望大家进一步开展对话,谢谢大家!

  


  主持人:接下来有请意大利建筑师、工程师,波士顿麻省理工学院可感知城市实验室主任卡洛·拉蒂演讲,他演讲的题目是《可感知的城市流动性》。

  主题演讲:《可感知的城市流动性》

  演讲人:卡洛·拉蒂

  卡洛·拉蒂:大家下午好,非常高兴能够重返北京。玛丽亚的发言非常有启发性,当时北京是一个自行车为主的城市,现在纽约、哥本哈根、巴黎都在重新突出自行车的重要性,我们今天主要是讨论关于交通、关于出行,怎么把城市变成智能城市,我们要做的是可感知的城市设计。

  我给大家看一个图,这不是未来的情况,有一个非常有意思的情况,非常重要的一点是在过去的10年、15年当中,如果我们要一起参加赛车,要需要非常好的车、需要非常好的司机,但是如果我们要进行赛车,还需要一个非常好的系统,但是这个系统使得我们数以千计的赛车手能够以实时的方式进行连接,让系统其他方面进行了解。换句话说,如果你是工程师,这个控制系统就相当于一个传感器,可以感知要发生的事情,这个系统和我们的生活系统一样,我们是互相感知、互相连接、互相联系的,因此我们要感知这些信息,传递这些信息。在当今的时候当中,我们的城市有点像这样一个赛车系统在开展运作,我们的目标也好,建筑也好,公共空间也好,都是通过不同的技术连接在一起。由于这样,我们的这个世界就可以进行实时连接,所有这些因素都可以通过相关的连接点来进行感知、进行连接。

  在现在的城市当中,城市面积占到世界面积的2%,能源消耗的75%,二氧化碳排放的80%,我们要做非常大的努力来改善。这些信息将把我们引向何方,有非常深入的设计和先进的理念。

  这是在纽约艺术馆展出的展览,由于这些新技术的出现,我们的城市、建筑、物体都开始反过头来与我们对话,所以对我们的设计,我们需要考虑很多别的东西。这是原来的米开朗其罗的雕塑,我们要考虑雕塑原来的意义,再考虑原来的物体、现在的情况,都要让我们进一步的思考。

  来看一下威尼斯双年展六年之前我们做了第一个项目,有关方面请我们展示与工艺有关的技术,我们做的第一个项目是与罗马有关系,我们是把来自数以百万计的人民在手机上的信息进行整合,当时意大利是赢得了申办世界杯的举办权,法国没有赢取。还可以看到有很多人员的流动,举办世界杯期间不同的活动,有的时候是全场欢呼,有的时候非常安静。最后是意大利赢得了世界杯,我们看到人们都开始庆祝,在市中心进行庆祝,达到了高峰。市中心有很多地方、很多活动都联系到了一起,但是最后大家都到了这里,在最后有一个大家选择举办party的地方,从罗马时代以来有什么大活动都在那里庆祝。之前我们数据非常有限,现在我们有了大量的数据,我们需要了解人们出行的方式、活动的情况,所以我们通过电脑可以看到数据,现在大家都在用电脑、都在用芯片,但是我们要了解这个机器是怎么问世的。

  几年前大家对电脑知之甚少,很多地方电脑也是非常不普及,但是现在从欧洲到非洲,从美国到亚洲,电脑非常普及。我们需要了解这种芯片的设计,其实在用完之后不能够把它随便扔弃,对于芯片来说,它本身的设计牵扯了很多理念。

  我们看一下西雅图的情况,我们邀请了500个人,看一下300种不同的废弃物是怎么来处理的。在确定目标之后,这是3000种不同的废弃物质,我们在市中心开始布置,三天之后可以看到线条的延伸。我们很多的线连接在了一起,从西雅图到芝加哥,到旧金山,在一个月、两个月之后我们听到了交响乐的音乐,这是关于废弃物流动的方式,技术是怎么样把我们互相连接到了一起,如果你是位工程师,可以把这些数据进行系统的完善,因此我们就进行设计,因为这样我们就可以效率更高。

  还有非常重要的一点是如果你获得了这些信息,可能你就会改变你的行为,行为的改变非常重要,我们之前也看到了骑自行车的例子,如果说你获得了这些数据,你可能就会问我扔掉的东西可能会发生变化,那么我们这个项目的最终结果就是有人来找我们,我以前是喝塑料瓶装的瓶装水,我觉得把它扔了之后它就消失了,但是我现在知道它不会消失,会永远存在在环境中,所以我以后就不会再买瓶装水了。

  第三点,我们在这个项目里发现的,也是我们意料之外的。有一个小偷,他偷了很多电脑里面的东西,因为我们装了标签,我们都知道这些东西后来都去哪儿了。

  (播放视频短片)

  技术可以融合,让我们去最终物体的流动。技术还可以告诉我们在移动的时候发生了什么,我们做的这个项目是运用传感器来了解我们的行为,和我们在开车的时候种种失望的情绪。

  (播放视频短片)

  这是其中的几个例子,可以运用传感的技术。

  我想给大家展示的是如何将这些技术融合在一起,这就是我们在新加坡的办公室所做的。我们获得了一系列的数据,可以去分享,想要大家去了解城市如何变成更好的地方。

  我们在新加坡一个有生命的城市,你周围所发生的事情,我们也可以看到刚才看到的东西,比如人在什么地方,这些实时的信息都是来自于新加坡的网络,还有如何耗能的,比如能量和气温,因为新加坡很热,所以需要开空调,这就消耗了大量的能源。这个城市是如何应对特殊事件的。这是方程式赛车。比如下雨的事件,是阶段性降雨。大家也可以想象一下在北京交通拥堵的时候也是这样的情况,还有人流、货物流、集装箱等等进入新加坡,是怎么和本地的人流、货物流进行交互影响的。

  所有这些都是和传感有关,这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技术,可以告诉我们城市建筑和环境。像方程式1,目标是要赢得比赛,但是我们的目标是如何获得这些信息。在之后的几分钟我想给大家看一下,我们听到了刚才哥本哈根的情况,哥本哈根市长来找我们,是三年以前的事情,他问了我们一个非常细的事情,传感器可以如何帮助我们控制车流或者人流的交通,哥本哈根的交通是非常特殊的,这是它的照片,30%的人是每天都可以骑车上班的,所以我们决定关注自行车,所以提出了下面的这个想法。

  (播放视频短片)

  像北京这样的城市,如果有电动车,你骑十公里去上班,晚上再骑十公里回家,也是非常好的想法。实际上一个工程公司已经开发了,在明年会进行生产。当我们完成它的原型的时候,哥本哈根的市长就开始试骑了,多伦多的市长也试骑了。

  (播放视频短片)

  最后我想给大家解释一下我们大部分的项目都是和人们的流动有关,以及技术如何促进流动性,我们如何去适应、如何去捕捉这种流动性,也会和设计的很多领域相关,因为我们可以从不同角度来看待这个项目。这是一个海港,在建筑设计当中起了很重要的作用,在西班牙和意大利之间,所以要融合水,要以不同的角度来考虑如何利用这个水的环境。这里有一个管子,是由电脑来控制,建一个水墙,这实际上是有生命力的,可以显示不同的文字和图片,如果你跳过去的话,也是非常有意思的,所以我们管它叫做“数字水墙”,实际上整个设计都是靠水来完成。有一个开关,水量的大小可以进行控制,它可以随时发生变化。

  另外,屋顶也是由水所覆盖,如果风太大,可以降低一下屋顶的高度。在晚上的时候,把屋顶调到和地面相同的位置,这样整个建筑就消失了。这是用传感器来控制的。

  这是我们在正式开幕之前的照片,一个人看到这个建筑的时候感到非常不解。走过来的时候可以测试传感器,所有的传感器是需要上千个控制点来控制这些水阀,如果电脑坏了,整个建筑也就失灵了,就完全没有办法进行传感。但是这个夜晚非常有意思,很多人反而跑到这个广场来晚各种游戏。

  (播放视频短片)

  对我们来说,这非常重要,因为作为建筑师和设计者,我们要了解这些建筑实际情况是怎么样的,因为建筑和人是有联系的,必须要考虑人的情况。谢谢。




  主持人:再次有请英国知名设计评论家、纽约时报国际版《国际先驱论坛报》的设计评论员艾丽丝·劳丝萨恩女士、玛丽亚·伍兹-丹尼尔森女士、卡洛·拉蒂一同对话:城市交通的反直觉设计。大家掌声欢迎三位!

  艾丽丝·劳丝萨恩:非常感谢玛丽亚和卡洛·拉蒂,他们做的工作非常精彩,而且也给我们带来了不同的题目和不同的经验,卡洛·拉蒂给我们讲了交通和流动性,玛丽亚给我们讲了非常小的符合实际的项目,我自己也骑自行车,我觉得她所设计的东西都非常令人兴奋,我也希望他能把这些东西带到伦敦。你们都关注的是交通,玛丽亚刚才讲的是自行车,卡洛也做了很多和这个有关的研究,这对中国非常重要,特别是对于北京,北京每天路面都会新增2000辆机动车,它的影响是非常令人感到恐惧的。玛丽亚肯定想要谈一谈哥本哈根的自行车项目如何拓展到别的城市,特别是中国城市和北京,你能简单谈一谈这样做的优点和可能的问题是什么?

  玛丽亚·伍兹-丹尼尔森:我觉得哥本哈根和很多中国城市的共同点就是我们都有一个自行车文化,这是有很长时间的历史。对我们来说,这是很重要的一个起点,可以以更可持续的方式来促进城市交通。我有几个针对中国城市的建议,一个是我们看到很多中国的城市确实有一些和自行车有关的基础设施,但是这些基础设施必须要变为高质量的自行车网络,能够确保安全通行的顺畅,还要保证人们的舒适。我们看到这些自行车的基础设施,在很多地方还并不是可持续的,或者并不安全,我们必须保证这些高质量的基础设施。

  第二,要确保城市的架构可以支持这种可持续的交通选择,在很多中国城市,比如我们今天看到的新城,实际上它们有着很多功能,大量的土地只是用于住宅,小区比较集中,所以当你建立城市新城的时候,要使它们同

相关知识

直播:北京国际设计周-北京设计论坛实况(下)
直播:北京国际设计周-北京设计论坛实况(上)
直播:大自然家居全球青年设计精英沙龙(上海站)
网易直播:2015广州设计周感恩十年晚宴
新浪直播:中国室内设计二十年总评榜揭晓
直播:CIID室内设计杭州分会2011年会开幕式
直播:家具水性涂装干燥技术发展论坛
专访:广州国际设计周执行总监张宏毅
亚洲的方向 亚洲照明设计论坛2011完美谢幕
“设计大时(石)代” —— 深圳首届国际高端石材展览会暨2017首届海峡两岸别墅•大宅设计...

本文来自 家居装修知识网 直播:北京国际设计周-北京设计论坛实况(下) https://biud.com.cn/news-view-id-1878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