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装修资讯 > 直播:北京国际设计周-北京设计论坛实况(上)

直播:北京国际设计周-北京设计论坛实况(上)

https://www.biud.com.cn 2012年11月24日02:01 家居装修知识网  

  

  时间:2012年9月29日上午

  地点:北京柏悦酒店

  主持人:各位领导、嘉宾和媒体朋友,女士们先生们:大家早上好!欢迎参加2012纽约时报中文网北京设计论坛,此次论坛由纽约时报中文网与北京国际设计周组委会联合举办,我们有幸邀请到来自国内外知名的机构、院校、产业界、设计界、媒体等专业人士和意见领袖,共同探讨“建设设计之都,提升城市品质”的主题。

  首先请允许我介绍出席今天论坛的领导有:

  米兰市文化、时尚和设计署长、副市长 Stefano Boeri 斯丹法诺·博里埃

  2012北京国际设计周组委会副秘书长、办公室主任、北京市文资办主任 周茂非

  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 委员 刘晖

  2012北京国际设计周组委会办公室常务副主任 北京工业设计促进中心主任 陈冬亮

    今天出席论坛的演讲嘉宾有:

  中国台湾著名建筑师 谢英俊

  中国建筑师MAD建筑事务创始人 马岩松

  加拿大温哥华规划交通环境常务委员会主席 安德里亚·雷默

  荷兰建筑学会会长 奥雷·伯曼

  香港西九文化区管理局首席执行官 连纳智

  中国台湾建筑学家、台湾大学教授 夏铸九

  丹麦盖尔建筑师事务所中国地区项目负责人 玛丽亚·伍兹-丹尼尔森

  意大利建筑师、工程师 卡洛·拉蒂

  纽约时报艺术与建筑版编辑 汤姆·蒂凯

  纽约时报国际版《国际先驱论坛报》设计评论家 艾丽丝·劳丝萨恩

  再次欢迎各位嘉宾的到来!

  现在有请2012北京国际设计周组委会副秘书长、办公室主任、北京市文资办主任周茂非先生做主旨发言。大家掌声欢迎。

  周茂非:尊敬的米兰设计周主席斯丹法诺·博里埃先生、尊敬的各位来宾、女士们、先生们,大家上午好!今天来自海内外设计产业界的专家学者和企业家齐聚一堂,共商设计产业发展大计。在此我谨代表北京国际设计周组委会办公室、代表北京市国有文化资产监督管理办公室,对各位领导、嘉宾、朋友们的光临表示热烈的欢迎!

  今年的设计周以“设计提升品质”为主题,汇聚国际设计资源,展示最新设计成果,推动设计成果转化,促进对话与交流,助力北京设计之都建设,将成为提升城市品质的一个高端的交流平台。我想今天的论坛是一个开放的交流平台和设计产业界的盛会,借此机会与大家交流五个方面的想法。

  一,北京深厚的人文气质,为设计产业发展提供丰厚土壤。

  北京作为首都,是中国的文化中心和世界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北京这座古老而年轻的城市本身就是一部杰出的设计作品,北京是最具有设计感的城市之一,从辉煌的紫禁城,到优美的中轴线,从星罗棋布的皇家园林,到大隐于市的明刹古寺,无不蕴含着天人合一、古典简约的设计理念,至今仍启迪着无数设计师的灵感与智慧。今天的北京更是一座包容古今创意创新设计的伟大城市,特别是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举办,为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创造了新的历史机遇,更是北京一次系统的创新设计实践,极大的促进了北京设计发展,为北京成为世界的设计之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创意设计通过奥运会这一载体,使“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三者得到了完美结合,使北京在建设世界城市的征程中迈出了更加坚实的步伐。

  应该说2009年和2011年的北京国际设计周成功举办,又极大地推进了全社会对设计的共识,设计将成为城市发展、科技进步、产业升级、民生改善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推动力量和实现途径。今年5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北京“设计之都”称号,这是对北京在全球设计领域做出贡献的充分肯定。

  二,设计提升城市品质,推动北京科学发展。

  设计作为综合运用科技成果和社会经济、文学、美学等知识,对产品的功能、结构、形态等进行整合优化的集成创新活动,是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设计的发展水平是产业竞争力的重要标志之一,对提升城市发展水平、优化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都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大力发展设计产业,提高设计水平,有助于北京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有助于北京优化产业发展结构,也有助于提高北京城市的综合力。因此重视设计和大力扶持设计产业,对塑造北京国际形象、促进北京开展国际交流、扩大北京国际影响力、实现世界城市的建设目标,无疑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三,设计改变生活方式,提升人民生活品质。

  设计引领潮流,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设计对人类生活的重要性,设计不断地满足人类日益增长的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同时设计也不断地影响并改变着人类的生活方式,让设计走进生活,让设计改变城市,让设计提升品质,已成为社会各界的共识。当然与世界上一些发达国家和地区相比,我们还有很多需要改进和提升的地方,具体的我觉得有这么五个方面:

  1,设计产业的集约化、规模化、品牌化有待加强。设计企业普遍存在着小、散、弱等现象,特别是我们还缺乏在国际上有影响力的知名品牌。

  2,设计要素配置流通的市场化有待加强。设计的知识理念和成果作为知识产权的重要内容,其配置、交易、生产、转化等各个环节还需要进一步优化,特别是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需要进一步强化。

  3,高端设计人才缺乏,尤其是懂创意、善敬业、会管理的复合型高端设计人才缺乏,设计人才的结构需要优化。

  4,设计企业融资难有待解决,设计企业普遍具有规模小、轻资产等特征,没有抵押资产,所以企业融资相对比较困难。

  5,设计领域的知识产权保护有待加强。设计产业有很多企业是有自己的版权,但是知识产权保护应当说在设计产业健康发展中,我们目前做得还不够完美,所以在加强设计领域知识产权保护和发展方面还有许多工作要做。

  众所周知,设计不仅对社会发展有推动作用,设计更要为民生服务,所以设计已经不再局限于建筑、服装的设计,而是无处不在,跟民生息息相关。北京要成为设计之都,就要切实关注城市发展和人民生活中的问题和需求,从设计出发,寻找解决问题、满足需求、提高城市和人民生活品质的办法,设计为民是我们最终的目的。

  四,设计资源汇聚北京,为北京建设设计之都奠定基础。

  作为一座古老文化和现代文化交相辉映的历史文化名城,北京拥有丰富的设计资源,目前北京拥有各类设计院所和设计公司近三万家,从业人员30万人,有各类设计专业院校112所,在校学生3万余人。2010年北京设计服务收入已经突破了1000亿元,在建筑设计、规划设计、产品设计、集成电路设计等领域优势明显,并形成了包括DRC工业设计创意产业基地等30个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在市委市政府坚强领导下,在相关部门的大力推动下,在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下,北京创造、北京服务、北京设计这些品牌将进一步得到巩固和影响扩大。

  五,打造一流的设计之都,建设国家级的创意设计园区。

  为进一步推动首都设计产业发展、建设设计之都,我们着力推动建设国家创意设计园区,促进首都设计资源的整合和集聚,推动设计产业的发展,我想国家创意设计园区的发展定位叫四个平台、五个中心。

  打造四个平台:1,建设全球领先的设计资源汇聚平台。2,全球最大的设计成果转化和应用的示范平台。3,全球最具吸引力的设计人才培养、交流和经济平台。4,全球最大的设计产权的评估、鉴定、保护和交易平台。

  建设五个中心:

  1,建设知名院校的设计研发中心,依托北京丰富的教育资源,吸引国内外知名院校到园区建立设计的研发中心。这方面前期我们已经做了大量调研,初步已经确定了选址,将来我们会建一个总建筑规模近5百万以上、占地10平方公里的大型的国际化的国家级的设计园区。

  2,建立设计机构的集聚中心,把这些知名的品牌和先进技术、业务突出、创新能力强的大型设计机构和企业要云集到这个设计园区里。

  3,建立设计产业公共服务中心,就是提供完善的设施和服务内容,形成技术支撑、信息发布、行业中介、作品展示等顶级服务体系。

  4,建设设计产业人才集聚和培养中心,依托首都的优质教育资源,培养高级的设计人才,建立设计企业与高校的合作机制,使北京市成为全国设计产业人才高地。

  5,建设设计展览展示的交易中心,以设计为核心,贯穿创意策划、研发制作、体验活动、展示交易等综合性的艺术博物馆集群,展示优秀的商业及工艺设计产品、作品,培育设计文化。

  我们将通过创新体制、出台政策、设立扶持基金、提高服务等措施,大力推动包括设计产业在内的整个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这方面我们将做五个方面的工作:

  1,加强统筹的力度,大力整合资源。这点大家已经看到,北京市国有文化资产监督管理办公室已经在今年5月,经过中央编办的正式批准,6月18日正式挂牌,它将承担着北京的重大文化投资、重大文化产业项目的规划、立项和落地,以及30个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的统筹建设。另外就是北京整个文化体制的改革和发展,另外还要统筹管理市政府每年要拿出一百亿文化创新发展的专项资金,这个部门的成立就是要整合整个政府和民间的文化资源,为北京的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要做出努力。

  2,研究出台1+X的系列政策优化产业发展环境。“1”是指的我们已经出台的关于发挥文化中心作用,加快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之都的意见,去年的12月26日已经发布。作为北京市落实“十二五”规划纲要,推动文化改革发展的统领性文件。“X”是针对当前北京文化改革发展的重点、难点出台一批指向性强、措施得力、有利于改善环境、优化条件、促进发展的政策环境,比如跟金融局已经共同出台了金融促进首都文化创意发展的意见,文化与旅游发展的若干意见,我们还跟科委共同研究要出台文化与科技联合发展的意见和三年行动计划等等,这些主要的还是要促进文化与科技、旅游、体育、金融等融合发展。这些政策的出台将为北京形成一个产业集聚的制高点做出突出的贡献。

  3,促进文化与金融的全面对接,构建文化创意产业投融资服务体系。今年我们的100亿文化创新发展资金昨天已经在北京日报正式公布了管理办法和面向社会征集产业的公告,今年我们的支持不仅仅局限于过去的贷款贴息、项目补助和奖励三种模式,同时我们要成立文化创意产业投资基金,要成立两家文化创意产业的小额贷款公司。另外今年我们专门在100亿当中列支了扶持中小文化创意企业的专项资金。同时为了发展北京的广告业,我们北京市政府去年跟国家工商总局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在北京打造国家的广告产业园区,所以从今年起,我们将每年拿出一个亿来扶持广告产业的发展。所以大家可以看一下公告。在这些手段共同作用的情况下,我想可以解决很多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所以我们还要成立一个文化创意产业的融资担保公司,为我们这些企业解决困难。另外是跟国家开发行和建行、建总行建立一个统贷平台,政府拿出一点相对很少的资金,可以放大几十倍,可以打包为我们设计企业、文化创意企业进行提供无抵押的贷款。我想这些组合拳全面实施之后,将构建不同类型的、不同成长阶段的文化企业的需求,给他们创造一个产业融资的体系。

  4,实施重大项目带动战略,培育打造一批文化航母企业。文资办成立之后,我们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要梳理和征集北京市的重大文化产业项目,我们想用一批大项目在北京落地,来带动北京文化产业的发展,打造一批文化航母。近期我们已经梳理和整理了十几个投资过百亿的重大文化项目,今天中午就将有一个签约,要投资500亿打造新豪国际艺术中心。前不久我们跟万达合作,已经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将投资210亿,打造一个万达的文化旅游城,等等。所以这些项目在未来几年内,将在北京全面的开花结果,包括大型的驻场演出,我们在东南西北已经布局了近十个具有国际一流水准的大型演出。大家说这么多是不是太多了?我们觉得不多,北京作为一个国际化的城市,作为一个全国的文化中心,作为一个国际交往中心,需要有更多的重大文化产业项目,需要有更多的驻场演出,来为全世界的有志于在北京发展或者旅游的这些群体做好服务。

  5,实施文化精品工程,这方面在我们今年的100亿当中我们专门列支了一部分资金,支持文化创意产业的精品,包括设计产业的精品,对评为精品的我们将提高补助额度和奖励额度。

  各位来宾、各位朋友,北京设计产业的发展离不开社会各界和海内外有识之士的大力支持,希望大家以北京国际设计周为契机,为北京的设计产业发展贡献智慧,我们也希望海内外的艺术家、设计师和企业家来北京投资,来北京创业,来北京发展,共同谱写创意产业的新篇章。大家在北京投资发展过程中,如果遇到困难,可以找我们北京市文资办,我们将提供全程的服务。谢谢大家。




  主持人:谢谢周茂非先生的精彩发言。下面有请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委员刘晖做主旨发言。大家掌声欢迎。

  刘晖:尊敬的斯丹法诺·博里埃先生、各位来宾、女士们、先生们大家上午好。非常高兴能够有此机会与关注北京城市建设、设计产业发展的众位嘉宾一起,就建设设计之都、提升设计品质这个主题进行交流和探讨。

  大家都知道在今年5月份,北京获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批准,成功加入世界设计之都的行列,彰显了北京在设计领域雄厚的资源禀赋和科技创新能力。今年的7月和9月,中国的国家科技创新大会和北京市科技创新大会分别召开,对设计产业提出了更高的发展要求,设计与科技的紧密结合将进一步助推首都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实施科技、文化双轮驱动战略,促进形成创新发展的格局。借此机会,我与大家共同分享三方面的内容。

  一,北京是一座充满设计内容的城市,北京是中国的科技创新之都。目前在北京拥有全国1/3以上的国家级科研院所、实验室和技术中心,从事科技活动的科技人员达到了47.3万人,在北京的高新技术企业已经超过了7000家,去年北京的全社会研究与实验发展的经费支出达到了932.5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了5.83%,这一比例据我所知在全球范围内的城市这一级别也是绝无仅有的。

  北京也是中国教育的中心,北京有80多所高等院校和100余所科研机构,在校大学生、研究生达到80多万人,外国留学生近3万人,其中开设设计专业的院校112所,每年有近万名毕业生加入到全国的设计行业当中来。

  同时,北京更是中国的文化中心,北京有47座公共图书馆,156座博物馆,84家影剧院,6座广播电台,245家出版社,占全国总量的40%以上,目前北京还有全球前10名的国际会议城市每年举办的国际会议超过5000个,国际展览超过240个。正是有这样丰富的资源基础,造就了北京活跃的设计氛围、完整的设计产业链条、繁荣的产业生态,形成了建筑设计、规划设计、工业设计、集成电路设计等一些具有优势的行业,拥有北京DRC工业设计示范基地、798艺术区、751时尚设计广场、二通厂动漫游戏城等30余个设计产业聚集区,会集了上万家各类设计创意企业。

  近年来,北京市坚持设计与产业紧密结合,深入贯彻落实北京促进设计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为核心,以首都设计产业提升进化为抓手,起动建设中国首个设计交易市场,搭建设计领域的科技创新平台,塑造中国创新设计红星奖等品牌,促进了德胜科技园、石景山科技园等一批设计产业聚集区的形成和发展,举办北京国际设计周、设计之旅等一系列促进设计发展的活动,北京的设计行业发展和创新能力在这几年都有了长足的进步。

  二,设计是促进北京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强大动力。今天在全面建设设计之都的新的发展形势下,设计在北京的经济、社会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改善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1,是设计已经成为首都经济结构优化的重要引擎,通过多年的发展,涌现出联想集团等一批以设计主导的龙头企业以及绿色制版印刷等一系列众多设计成果,设计已经成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调整的重要力量。

  2,是通过设计大力提升北京城市建设和发展水平。众所周知,鸟巢、水立方、T3航站楼、中央电视台等一批兼具中国特色和国际品位的优秀建筑设计作品,成为屹立在北京的新地标,提升、丰富了北京城市形象和文化品位。

  3,是设计进一步提升北京市民的生活品质,北京公交一卡通通过信息设计手段在卡片芯片上实现了电子钱包功能、储蓄付款功能,可在公交、停车、车辆维修、加油、旅游、小额消费等各个方面进行刷卡消费,通过设计极大的丰富和方便了市民的生活。

  4,是北京设计的国际地位日益凸显,北京国际设计周已成功举办第三届,成为了建设设计之都的一项非常重要的活动,中国创新设计红星奖经过七年的跨越式发展,到今年吸引了包括美国哈曼、韩国三星、LG、法国阿尔卡特、瑞典沃尔沃、荷兰诺基亚等84家跨国公司在内的一千多家企业、五千多件产品,参加这个奖的评审,目前这个奖是在中国境内一个社会化、民间的具有行业权威性和广泛性的最大的专业设计平台。

  三,设计是促进科技与文化融合,实施科技创新、文化创新双轮驱动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设计将科技创新与文化创新有机结合,成为促进科技与文化融合、推动北京建设国家文化中心、全球科技创新中心的有效抓手。科技创新是设计发展必不可少的重要手段和支撑,设计通过整合各类技术、工艺、材料,结合工学、美学、心理学、经济学等各科知识,创造出全新的产品和服务,不断地在推进人们的体验和社会的进步。基于文化内涵的创新是设计的灵魂和源泉。

  举一个例子,我们在2010年玫瑰坊运用折纸工艺,利用了亚克力等一系列新的材料,吸纳其他戏曲服饰,将现代设计与传统昆曲相融合,设计出了236件成果,得到了包括纽约时报在内的500余家国内外媒体的竞相报道,在英国、法国、意大利等十余个国家进行巡展,推动了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设计是促进科技与文化融合的重要载体。今年的5月北京中关村国家文化和科技融合发展示范基地被国家科技部、中宣部等国家五部委联合认定为首批全国国家级文化与科技融合示范基地,这些产业作为德胜园和石景山园的重点发展领域,已经成为北京促进科技与文化融合的一个重要平台。北京建设设计之都是落实全国和北京科技创新大会的有关精神,落实科技文化双轮驱动策略的一项重要举措,目前北京市各有关部门正在联合制定北京设计之都建设发展规划纲要,力争到2020年推动北京成为全国设计核心引领区和具有全球影响力的设计创新中心。使设计之都成为世界城市建设重要标志。在此我们也特别希望和愿意,包括米兰各个设计之都城市的其他城市开展更为广泛和深入的合作。

  本次论坛为大家搭建了一个广泛交流的平台,提供了一个相互了解的机会,愿更多有识之士能够参与到北京建设设计之都工作当中来。再次感谢各位嘉宾的到来,预祝本次论坛取得圆满成功。谢谢大家!




  主持人:谢谢刘晖委员,谢谢各位领导的精彩致辞。

  接下来让我们走进今天的演讲时间,第一位演讲嘉宾是来自中国台湾的著名建筑师谢英俊。谢教授多年奔波于灾后重建的现场,他的“协力造屋”实践帮助了当地居民自力建造房屋,并协助推动当地的文化重建、生活重建等。有请谢英俊教授带来《常民建筑交互式设计理念与实践》。

  主题演讲:《常民建筑交互式设计理念与实践》

  演讲人:谢英俊

  谢英俊:各位领导、朋友,很荣幸第一个发言。

  我今天谈的是“常民建筑”,平常百姓家。可能是太平常了,所以大家并不在意。我们在灾区协助重建的工作,但是灾区的工作并不是解决灾区那个位置、那个时间的问题,其实是解决我们一般住宅的问题,就是我们今天讲的平常百姓家。

  这是一个非常大的挑战,改革开放30年,我们农村盖房量大概是城市的4倍以上,诸位可能很惊惧中国城市建设的数量和规模,但是请你节省一下,在农村发生的事情诸位没有看到是更令人吃惊的,大概是4倍以上的量。大部分农民盖一次到两次房子,沿海发达地区可能盖第三次房子。农村的问题只有从太空看得到,平常因为他们房子都很矮,一排树林都挡掉了。这个图画圆圈的就是我们的村落,这是在河北平原地区看到的情况。宅基地占地量非常大,现在有18亿亩耕地红线的限制在里面,我们城市发展要土地,各种开发都要土地,这时候势必要调整到所谓的增减平衡这件事情,这是迟早必须面对的课题。我们怎么要把农村土地重新整理。这样一个自然村,过去30年的发展,扩大了好几倍,但是现在大量人口外移,院落都是荒废的,所以势必要做适当的调整。

  这是我们在河南做的一个项目,像这样500到1000户的村落,叫做中心村。光河南省就听说将近做了一万个村子,一万个村子是什么意思?等同于英国所有的居住单元,这是非常惊人的一个数字。如果全国各地都这样做起来,这会是人类文明以来最大的地貌改造运动,虽然我们认为这是很平常的事情,但是它有多巨大、多严重呢?我们现在看到的农村的建设基本上大部分都无法解释,这是一种失语、失能的状态。

  这种房子在河南很普遍,看起来好像都是明清古宅,其实不是,大部分是在80年代盖的,70年代改革开放以后,农民开始有钱就盖这种房子,看起来非常不错,但是非常穷。这种房子是随便一道墙都非常认真的做起来的,哪怕是堆一个小小的厕所,都有模有样的。但是盖刚才漂亮房子的人都在干什么呢?还在田间走来走去。

  这些房子一定是设计院做的吧,如果农村都是这个样子,这就是一个灾难。

  我们不经意的划了所谓农村的标准,其实我们成了一个刽子手,抑制农民创造力的刽子手。大家想一想是不是这样。那么问题在哪里?

  上面的房子是由现代建造艺术建造的,先面的房子是那些大妈、那些农民他们的劳动力、创造力做出来的。为什么现在的设计、现在的设计师、现在的设计理念没有办法做到这么好,这就是源头,也就是现代文明对设计的训练强调的是个人,忘了那位大妈的存在。大妈的力量怎么样加到设计领域里来,这是我们最大的挑战,也是我们解开这个结的一个重要观念。

  这是我提出来的一些看法,也是我十几年来在从事这个工作当中总结出来的观点,但不一定是唯一的解决之道,只是提供给大家参考。我们在做这个事情的时候,设计者在面对这个课题的时候,他要相信自己是做一部分的事情,而不是做全部的事情,我们只是搭建一个平台,但是这个平台必须要非常完备的思考,他可以让居民能够发挥他的创造力跟劳动力,但是这个平台是具备哪些特性呢?第一是必须有开放性,第二是必须简化,简化的概念可能是短时间的,在这个过渡期当中,我们必须做到的。因为我们的技术都是新的技术、材料是新的材料,农民怎么样掌握这些事情呢?简化是一个很重要的基本的原则。在这种条件之下,农民他们的创造力才能够激发出来。也就是我们所谓的互动性,互为主体的设计概念。

  这是我们在农村、在四川灾区做的案例,我们提供了一个钢架,这个钢架其实跟我们传统的差不多,在这个钢架里可以用传统材料、就地取材的方式盖房子,这就是所谓的开放式。这样才有办法,你做少部分的事情,用多样化的手段,反映多样化的地方的风貌,跟传统工艺结合起来,它是有弹性的。

  这是我们在青川做的,今年没有钱了,就只做一楼,过几年之后再把它继续完成,其实我们传统的建筑就是具备这种条件,是开放性的条件,具备可选择性。

  我们现在的生活改变了,材料改变了,新的观念、新的做法不是能被他们所接受的,所以我们要推动一个新的建造方式,要简化,这才是他们能够掌握的。但是我们现代化的工业生产体系,这部分是完全没有的。农村里有可以互相帮忙的优良传统,如果没有让它简化,他没有办法掌握生产技术跟生产工艺的时候,怎么可能互相帮忙呢?

  这个例子是把轻钢结构简化,这只是我们做的一个参考,很多人怀疑为什么要用轻钢?像我们用这种高级钢,一公斤五块多,五块多可以买到一公斤的矿泉水吗?买不到,所以说很便宜的。用这个钢构是非常环保的材料,适当的简化以后,成本可以降到很低,所以用它非常环保。但是轻钢体系的建成,在国际上是非常昂贵的,当然有很多工艺还有各方观念上的差异。

  这是我们实际做的做法的图,看起来都是用很简单的工具做的。

  我们所谓的简化并不只是说工艺上简化,它的生产过程简化,一般现在要盖轻钢的房子,国际上一个工厂没有投资几千万是不可能的,这个产业可以落实到社区。

  这是我们在台湾88水灾后做的,有单位委托我们做,大概13个部落,我们在那个灾区建立了一个简易的工厂,可以很有效率的做。

  再看几个实际的项目,这是在四川阿坝州羌族的一个村落,下面是他们传统的房子,上面是我们规划的房子,等一下可以看小短片,看他们怎么做这个房子。很多旧的材料都可以用上,但是房子看起来大体上一样,如果劳动力是自己的话,一平米做起来不会超过600块钱。

  另外一个项目是在台湾88水灾的项目,因为捐助是有限的,所以只是做核心的部分,其他部分是他们可以自己增建,完成之后是这个样子,因为中间预留了很多接口,他们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增建。

  这是房子,这个才是家,经过他们自己加工以后才成为家,是很不一样的。他们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力。

  这个项目更特别,募集了大概盖房子所需要的1/4款项,其他都是用简单的材料拼凑起来的。

  这个项目是最能够反映我们的观念,就是海地的项目。海地的状况到现在为止还是住在帐篷里,每个人都吃得胖胖的,束手无策,为什么?因为大部分土地是集中在六个家族手里,就是整个地区都是贫民区,除非把他们所有人都迁出去,但是不可能,那就只有束手无策。设计师们还是很有责任感的,给他们设计了很多这种房子,看起来很好,但是只有这个思路吗?我们来看一个短片,看他们是怎么盖房子的。

  (播放短片)

  他们都是用抛的,所以希望设计的时候照顾一下他们的肌肉。

  (播放短片)

  因为我们是设计师,我们常常站在设计师的立场,认为最好是吹一个气球或者用纸板就能解决问题,但是这只是我们的观点。为什么要强调让居民的力量、他们的创造力能够加入到设计当中。

  看这些照片,我们只是提供轻钢构和网子,剩下的事情就由他们自己来解决。这些网子里面可以添陶土,我看到他们这样做过。

  社区的力量他们自己可以解决,外人是没有办法协助的,他们怎么协调,在这块土地上建立他们自己的家园,要建立这种社区,他们彼此之间社区的协调不是外人可以参与的,很多问题不是设计师的问题,单向思考是不能解决的,必须靠居民自己去解决。

  同样的观念是,我们在城市里怎么看这件事情。这是我在去年底在深圳保障房的提案中做的,他们叫做自然生成的城市,但是现在喀什老农民大概也慢慢消失掉了。

  城中村也一样。这是规划过的城市。

  这是台北,人民的力量解放出来以后,变成这个样子,台北最有魅力的地方。

  所以我们是不是有一个方法能够解决这个矛盾,就是规划跟人民之间的矛盾,我们的城市是不是就是这个样子的,城市里市民的创造力哪里去了,其实都可以找出来的。

  这是我在深圳保障房的提案,开发商或者政府做一个平台和架构,创造一个合宜的土地,中间的空间是由居民自己去经营,或者是由小的开发商、小的施工队去做,就可以反映出各种各样化的需求和城市面貌,这种空间就会出来。这种东西我们在农村看得到,在城市里为什么不行?其实这些都是千百万的农民的手跟创造力做出来的。

  这是我们大学的宿舍。

  如何对社会公众谈美学?卡尔唯诺有一本书,我相信很多人看过《未来千年文学备忘录》,最后一章谈到的是“复杂”,复杂、混乱、失控可能是更精彩的东西。

  这个项目是我们如何放弃创作者、设计者个人很强烈的意志,能够吸纳别人,这是不容易的。我举这个例子,这个项目是09年我们在深圳的双年展的一个作品,这是我的朋友,荷兰建筑师马克,他在台湾北部自己盖房子,搞了一年还是住在帐篷里,有一天他发现旁边有一只土蜂,用一个小时就盖好了一个非常好的建筑,他不知道怎么讲,很好,他就想盖类似这样的房子,所以他就有了一个提案,所以双年展的时候我们三个人就做了一个提案,但是意见搞不定。最后我找了一个在四川的工作人员,一个年轻的小伙子,他是非常有实践力,而且非常有想象力,所以就是四个人,完全失控的状态,完全不同。最后还是找这个小伙子来做,他在路边找了民工,民工也不晓得要干什么,所有人都觉得他是在一种失控的状态。我们这个团队的名字叫做“WEAK”,本来都是很强势的人,但是都觉得很weak。

  这是在广场边上的乱搭建,都是失控状态。

  这是做出来的,非常有机的、超出想象的、超出设计师个人意志意外的东西。当然如果没有里面的任何一个人,这个就不存在。设计师的角色在这种状态之下,他的态度跟他的方法、跟他的价值观念是什么,其实是一个很大的挑战。

  最后很多植物也加入了。

  我还有一个短片给大家播放一下,感受一下羌族兄弟他们建设自己家园的激情。

  (播放短片)

  谢谢!




  主持人:感谢谢英俊教授,谢谢他给我们带来常民建筑交互式设计理念与实践的一些思考。

  下面有请马岩松,他是中国新一代建筑师代表,也是MAD建筑事务所的创始人,他获得美国耶鲁大学硕士学位,并曾在中央美院任教。他演讲的题目是《保护未来》。

  主题演讲:《保护未来》

  演讲人:马岩松

  马岩松:我是跟谢老师很不一样的建筑师,但是我刚才也发现了我们俩的一个共同点,就是我们今天都没有真正在讲古建保护,虽然我们的题目是保护。我讲“保护未来”,因为我本身是一个建筑师,我不是古建保护的专家,但是我们有几个城市里面的项目总是会遇到这样的环境、这样的条件。

  第一个我想给大家介绍的是一个四合院的改造项目。这是我们现在的老城,大家会看到很多是光鲜的一面,但是可能是围墙之外的,围墙之内这些人其实很多条件还是很差的,他们没有自己的卫生间,没有热水,没有集中供暖,没有煤气,所以他们的生活跟我小时候在北京长大的那些住在四合院里的经历是完全一样的。

  这是公共空间,几个老人在打牌,在两个车的中间。

  有很多改建正在进行,但是很多是因为大家发现了四合院的商业价值,大部分的改建都是用作商业用途了,但是住宅呢?原来这个四合院是用作住的,很多街坊邻里在那儿,现在很少这样的四合院会被改造。有个别被改造,也是富人进到城里,把这些人请到郊区去。所以有一个危险是,未来这个城市的老城区变成了商业繁荣的地区、变成了富人集中的地区,当以前生活在那里的人可能就都不在了。那我们保护的是什么?

  这是我们在06年做的一个设想图,在老城里面加进了一个新的元素,大家可以看到中间有一个银色的泡泡,看上去很乍眼,跟老建筑完全不一样,它像一个外星来的东西,我们还想有很多,它就叫“胡同泡泡”,每一个都不一样,它是什么呢?其实就是一个卫生间,因为每一个四合院都需要这样一个卫生间。我们的想法是如果老城区里可以有这样一些新的元素点缀进去,他们需要它的功能,以前生活在那儿的人生活条件改善了,就愿意生活在那儿。现在走是因为他们确实不想生活在那儿,但是他们搬到郊区以后可能也不是很喜欢,因为原来的邻里生活、社会生态都没有了。

  08年的时候我们实现了一个,这也很有意思,有一个北京长大的人对北京老城有很深的感情,他看了这个展览以后,他说我们做这么一个尝试吧。它跟老的建筑完全不一样,它是一个新的建筑,是今天的我们这一代建筑师设想的一个建筑,但是我觉得它也跟老的建筑有一种对话,对话是在哪儿呢?大家可以看到它在整个院子里的位置,这个院子非常小,我们把卫生间放在一个角落,所以它可以跟老的建筑同时围合原来院子的核心,老舍原来说过一句话,我觉得非常好,他说北京的美就是在这些空里边,有树、有鸟、有生活、有爱,所以北京才变得让人幸福。而不是这些建筑本身。所以我觉得今天谈标志性建筑,其实是一个缺少讨论人的讨论。

  这个卫生间还有一个功能,就是卫生间上面有一个楼梯,可以从下面上到屋顶的平台。

  我挺喜欢这个泡泡的,是因为它反射了周围所有的环境,把天空、树、新建筑、老建筑都反射到它的身体上,而且又产生出一种新的梦幻的感觉。它肯定是代表新的一种语言,但是它又跟老的建筑产生一种对话,而不是冲撞。

  在这张图里,从建筑看出去,看到了四合院的灵魂,就是一棵树、一个空的院子,新的建筑是在图片的左边,如果不注意的话可能看不到它,因为它有反射的感觉。我们的想法其实非常简单,如果只是改善这些居民的生活环境、条件,其实非常简单,今天我们谈了很多硬件。他们有这些改善以后,自然就会生活在那儿,我们去保护的是这个社会生态和邻里关系,而不是仅仅谈保护建筑,保护这个砖和屋顶本身。现在北京会建很多新的古建筑用做商业用途,我觉得这并不是一种好的保护。

  当时我们提出这个提案的时候,也提出了另外一个提案,统称为“北京2050”,但是泡泡很快实现了。另外一个想法是,我们设想在2050的时候,北京天安门广场变成了森林公园,这个空间如果在未来能变成一个人文的、开放的、绿色的空间,我相信对北京这个城市会非常有帮助。

  再谈到西方的城市,我们在罗马也有一个项目。整个罗马像一个博物馆一样,非常优雅。我们有一个项目在老城区,罗马是很少有现代建筑的,保护得比北京要严格得多,所有的老建筑都不能动。我们有机会在那儿做一个项目,是因为下面那张图其实是在老城区的一个现代建筑,是在大概50年前建成的一个现代建筑,当时对老城区的保护可能还没有现在这么严格。我们的想法是老的建筑、老的街区对整个城市来讲,街道非常重要,因为所有建筑都是由石材立面组成,各种风格用立面来表现。但是这个建筑是现代建筑,现代建筑的特点是用柱子和楼板来承重,墙反而是一个假象。就像今天很多假的古董建筑一样,其实跟当时的社会条件和营造的技术条件完全不一样,但是今天我们还做了很多混凝土的假的古建筑。我们当时想既然是一个现代建筑,肯定是一个自由的立面,所以我们把力面拿掉了,这种改造就是想要保留原来的结构。

  拿掉以后看到的就是楼盘和柱子,这么一个框架。我们往里插入了这些居住的单元,每一个都不一样,他们周围产生了花园、阳台,可以让人们自然相见的空间。而它在街道里,在这个古典的城市中形成了一个新的感觉,就是整个街道原来是由恩一个一个立面组成的,但是到这个建筑的时候突然虚掉了,你会突然觉得看不清楚这个建筑的轮廓,它不再是一个形象,不再是一个纪念碑式的很强硬的东西,它是一个充满生活和自然的构图。我觉得这也是我们的一个态度,当一个当代的人来到一个古典的城市,充满历史和长时间的文化积淀的城市,我们自己的价值在哪儿,除了去做那些假古董,当然保护也很重要,但是我觉得最重要的是把城市的精神和灵魂理解到我们自己的身体里,然后再往前走一步,这样我们今天的人才能成为历史的一部分。

  在这个建筑的内院,我们做了一片非常平静的水面,想营造一种气氛,就是平和和非常安静的感觉,其实它是非常东方的一种意境。

  谈到意境,我觉得也非常有意思,它是一个贯穿于任何时代,在古代、在近代、当代,也在东方、西方,都一直在谈的东西。而且所有的重要的建筑,在人类历史中觉得有深远影响的建筑,其实它们都有一个共性,就是能打动人的内心。当然所有的建筑在不同时代都得对时代产生反映,但其实他们还有一个跨时代、跨时间的共享。像这张图,是一个古画,中国古典美术其实强调的是一个心境,不是去临摹一个真实的景象。他心里想这个山在那儿,树在那儿,在房子里,听着风吹过松树的声音,是一种意境。

  当它成为群体以后,成为一个建筑的组合,其实就像今天的四合院一样,人到四合院以后能感觉到这是一个关于个人的体验,不会觉得城市非常庞大,所以这种意境可以到一个更大一点的尺度。

  到园林里,园林之所以成为世界文化遗产,不仅是因为它是一个园林、一个花园,或者是一个绿色建筑,因为它肯定是绿色建筑,更重要的是它里面肯定有很多文化内涵和故事,能够代表一个人的价值观、世界观,这个东西是园林的灵魂。

  城市尺度。北京城就是一个人造园林,整个中南海、北海、什刹海,一直到圆明园、景山,人造景观非常了不起,这种精神在小的园林里、大的园林里,我们在北京城、杭州、苏州等城市尺度也可以实现这样的价值,所以我们可以有理由认为,这种观念有可能在未来的城市还可以继续继承。所以今天我们谈北京的灵魂、北京的精神,在未来北京是什么,或者我们未来的城市是什么,我觉得其实非常显而易见,我们就生活在一个这么吸引人的城市、这么有魅力的城市,但它的灵魂我们得找出来。

  今天的城市是什么?这是重庆,跟曼哈顿差不多,我们在谈CBD,我们在谈保护。我们其实应该谈保护的传统和精神的东西,而不是形式,因为在我们看到所有的城市化都是无语的,都是没有对话空间的,就像古建保护专家可能会去反城市,说我们建的城市是不好的,但是我们必须又要建城市,中国这么多人,又那么多新城市要产生。所以问题是城市要怎么建,我们必须要生活在一个高密度的环境的话,应该是怎么规划的。

  这是96年蔡国强一个中国艺术家到纽约的时候做的一个作品,他做了一个烟花,站在曼哈顿面前。他是以一个个人去质疑了曼哈顿这个城市,可以说代表着人类现代文明的一个杰作,现代城市的一个最杰出的代表。当时纽约世贸双塔还在,现代城市是建立在资本和权力的基础上,你看到最高的楼肯定是最有钱、最有势力的家族,其实到现在亚洲和中东都在竞争建高楼,把高楼多成一个资本的纪念碑。我觉得这张作品非常有批判性,就是一个个人到底在城市面前是什么姿态,因为显然这个资本游戏不是属于每个人。

  我们做了几个项目。这是5年前我们在加拿大中标的一个项目,当时做的时候没有很强的意识,只是知道要在北美做一个高楼,肯定不要做成一个大方块,就是大家常说的钢筋混凝土的森林的建筑,所以我想把它设计成自然的。两个楼形成了一个有意思的对话,它跟周围的城市完全不一样。当地的人管它叫“玛莉莲梦露大厦”,因为他们觉得它像一个女人的身体,我其实也不介意这样的说法,至少身体也是自然的一部分。

  之后我们在重庆做了另一个高楼,我们未来生活往空中发展,在高密度城市里,这个建筑不再是一个形象,而是一个充满空中花园的建筑。在未来人还是可以在空中相见,而不是只在电梯里,出来以后到各自的楼层,然后工作,像蚂蚁一样。而是有跟生活、跟社会融合的建筑。这个建筑每一层都有阳光,都有挑空的平台。电梯也不用每一层都停,直接就停在花园的这一层,下来以后大家都可以在花园里相遇,然后上两层楼,下两层楼也不是问题。所以我觉得绿色建筑这个话题相当现实,因为建筑首先是一个文化和社会的问题,其次才是技术问题,而绿色建筑是能解决技术方面的问题的。

  之后我们又尝试在贵州做了一个项目,这样的项目在中国有很多机会,因为到处都在建高楼,建新的高密度城市。我们就想有没有可能把山水的感觉融入到现代建筑中,山水是什么感觉?就是让建筑成为背景,能强调出人在其中活动和停留的人的尺度的空间。因为现代的大建筑更多是一个雕塑,而缺少对人活动的情感上的呼应。

  未来的高层建筑应该有花园,有瀑布,有高山流水的感觉,所以当你在办公室里工作的时候,可以看到外面的阳光、花园,可以跟朋友或者跟你碰见的人在空中的平台相遇,有很多这样的生活场景会在这样的建筑里产生。

  如果我们必须要在一个自然环境里建建筑的话,也可以考虑跟环境融合。当然一个村落,如果是一层、两层的房子,可能会相对容易一些。但今天如果我们要建新的城市,要让更多人居住在这种环境里,就要考虑多层跟山体融合的建筑。我们也想有山、有水的意境,有花园,甚至有一些农业和自然的因素,进到居住的环境里。但是所有的这些都是在从谈形态,建筑像自然,转到谈元素,有水、有植物、有阳光、有风,再转化到谈意境。如果一个建筑没有树,也没有水,也没有这些绿色的节能材料,但是它能有一种意境,就像古典园林的那些杰出的作品一样,我觉得这种精神的延续是我们想打造的。就像很多古典的文学作品和绘画作品一样,每个作家会有不同的笔触、不同的风格,但他们都有一种心境,这种心境是今天我们城市所失去的,而且一个城市灵魂在那儿,它可以变得更高、更快、更强、更繁荣、更有活力,但是这些词都是所有城市的共同点,所有大城市都有这些。但是北京为什么吸引人?我是北京人,所以我对老北京非常有感情,我觉得如果生活在这个老城市里,你会觉得它跟山、跟水、跟自然结合得非常好,而且跟你的邻里关系在这种环境里可以有一个非常和谐的画面。所以我觉得精神和意境是非常重要的,建筑如果谈到保护,不仅仅是一个谈过去的问题,因为所有的建筑师其实都在创造,我们创造的肯定是属于未来的东西,属于今天的东西,所以我觉得为了能到一个我们心中向往的更美好的未来,我们去研究过去的东西,去了解我们自己的城市灵魂在哪儿。

  谢谢大家。

  


  主持人:请马岩松先生留步。感谢马岩松先生,接下来进入对话环节。再次有请谢英俊教授,以及纽约时报艺术与建筑版编辑汤姆·蒂凯先生共同上台。对话的题目是:古建保存的表相与实质。

  汤姆·蒂凯:今天是设计之都相关的讨论,今天大家也提到了相关的情况,谢教授一开始就谈到了在中国的农村有更多的建设活动在发生,我非常感兴趣的是非常开放式、参与式自建的过程,这是相对于城市当中的建设而言的。我在想的是,比如您刚才谈到了灵活性,灵活的建设,他们可以在资金不足的时候少建一些,以后再建其他的部分,而且还有简化的结构、简化建筑的技术等等。我在想这些做法是不是直接可以转移到或者推广到城市的建筑当中去?

  谢英俊:刚才我讲的那个项目其实就回应了这个课题,人工平台,大的结构是技术性很强的,比较高的,是属于公共性的架构。在这个架构底下,像深圳那个项目,可以发挥的楼高是两层楼的高度,就可以用比较轻的构造来做。也就是我们刚才的观念,在盖房子的时候他不需要承担太多的公共的设施跟公共的结构,他的做法就比较轻巧、简单,能够实现我们刚才提到的自主营建的概念。

  汤姆·蒂凯:我想这是不是一种对于未来的居民来说,他们也能把自己的想法融进去,还有农村的项目等等,这些居民是不是也会有自己的贡献可以决定建筑是什么样子的?

  谢英俊:因为在他的领域里,做的轻构造的体系,就可以做这方面的主张。但是并不是说城市居民自己建,要自己建还是可以的,主要是他的选项多了,就像一个开发商现在变成100个开发商在一个项目里做,即使不是自建,也可以自己组织,甚至小的开发商可以提供不同的选项,他的选项多了,同时还可以营造出很多像农村里头或者低层建筑当中自己可以经营自己的庭院、决定自己的房子,但是这是在大的框架之下有一个自主性,并不是完全没有限制的自主。

  汤姆·蒂凯:还有另外一个问题,您是不是想到过这些农民工,比如在北京的这些农民工,他们可能没有办法去真正住上这些大楼,你为这些农民工、为农村做的那些建筑是不是也可以借鉴城市里面的想法呢?

  谢英俊:其实农民工的问题是一个时代的特性,未来我相信城乡之间的隔阂会慢慢淡化,其实农民工是在城市里或者在农村建立他自己的家园,这都有可能的,现在的现象应该是一个特殊时空之下的现象,未来这种状况会改变的。

  汤姆·蒂凯:我还想问另外一个问题,我之前了解到您在建筑行业也工作过很长时间,学完了建筑之后就参与了很多项目实际的建设,我想了解一下您在这个过程当中是如何把自己的想法落到实处,变为实践的?

  谢英俊:我的经历跟一般的建筑师不太一样,严格来讲,我不只是单纯的建筑师,我还是材料的生产者,甚至于施工队的承建者,因为我们在这方面要做突破,必须要做垂直项目,不只是设计而已,包括工具、材料、构造、施工的组织管理,都要做,才有办法在这个课题上有所突破。所以我本身这方面的经验和做法,跟一般的设计师是不太一样的。

  汤姆·蒂凯:马先生,看了您的背景,我非常想了解一下您的经验有多少是来自于胡同里面的四合院?它们是如何影响了您对于建筑保护的态度?您在美国的经验又是如何影响了你?

  马岩松:去美国上学跟项目没有直接的关系,是我一个学习的过程。我是北京人,我觉得在北京这个环境中长大,可能对我影响很大。我觉得我一直是生活在非常美、非常有人情味的环境里,所以我不希望它被破坏。泡泡这个改造最初完全是一个设想,没有业主,就是想做一个提案,在展览上给大家看。当时是在06年,也就是奥运会前,北京正在大规模的城市建设,很多大的项目,我当时就想其实做这种很个人化的小尺度的东西,跟大的城市产生的对比非常有意思,我觉得可能是基于一个我对北京院落建筑生活的留恋和感情,所以才做了这样的项目。

  汤姆·蒂凯:人们的反映是什么呢?大家对这个泡泡设计的评价是好还是坏呢?

  马岩松:开始这里有一个邻居,是一个法国人,他非常爱北京,就住在院子边上,他天天来抗议,说北京的老建筑这么好,干吗要弄一个金属的东西,可能当时也有噪音,他就来抗议。后来建完了之后,他也老过来,因为也有邻居,所以他也喜欢这个。喜欢它的人不少,觉得它挺可爱的,又没有伤害到谁。不像很多大建筑,在城市里会觉得供给性很强。

  我还有一个提案,就是天安门广场变成森林公园的项目,我觉得非常有意思,看到的人都说是好主意,因为谁能说种树是个不好的主意呢?因为我们想把树种在广场上,可能更绿色。但是没有人说这是一个可以实现的想法,我觉得当时管这个项目叫“2050”,也是挺明智的一个叫法。

  汤姆·蒂凯:您有没有和市政府谈过这想法?  

  马岩松:在非正式场合也给官员看过,就像我刚才说的,没有人会说种树不好。平时广场就是空的,到了节假日那个地方也有很多花,其实现在有两片草地是以前没有的,大家都在考虑广场怎么能更人性一点,所以我觉得可能需要时间吧。

  汤姆·蒂凯:还有一个问题,我也对于这种城市森林的项目非常感兴趣,您谈到它实际上是一种保护与自然的和谐的想法,或者是恢复与自然的和谐,恢复这种天人合一的状态。在重庆项目当中,把这个项目的所在地和您的项目联系在一起,有什么关系吗?

  马岩松:今天的重庆跟曼哈顿没有区别,建很多高楼,而且密度非常大,所以我想象如果有机会在纽约建高楼也是不错的主意。把这个项目放到重庆,是对环境的对比,因为它肯定是跟别人不一样,而且它显示了自己,我觉得也不是坏事,但是它并没有想成为一个权力或者资本的纪念碑,你发现它还是那些平台、绿化,还有人在空中的活动,那是我们的一个起始点。后来又做了很多类似的研究,我们管它叫“山水城市”,就是高密度城市跟自然的结合,也做了很多其他的项目。

  汤姆·蒂凯:我想进行一下和听众的开放式的讨论,看看大家有没有问题。

  提问:我是来自电台的记者。我有一个问题想问一下谢英俊先生,您刚才提到对农民居住环境的设计,我非常感动,因为您强调了普通人的设计,和他们对家人的期望和他们的创造力,但是我的问题是,在他们解决生存问题的时候,因为在很多偏远地区,这是一个很大的问题。或者在一个相对发达的地区,他们可能生活是在迈向小康的过程里,您觉得这样的想法真的能够引起他们的共鸣吗?谢谢。

  谢英俊:一个观念是,生产还是消费,各位对很多农民甚至是城市里失业的人,盖房子是生产,说不定就是就业。现在当然在城市里面好像没有失业的问题,中国不存在失业的问题,是这样的吗?失业率是20%,说不定是正常的,当你自己盖房子这是生产。我随便举个例子,城市里都是这样,更何况是农村,农村有大量的剩余劳动力。并不是说你很有钱了,你是小康了,你就不需要生产了,那是你的权利。你盖房子算一算说不定比打工的还高,这不是局限在某个时空里的,它是普遍存在在世界上的。而且大部分人类,家屋的建筑是生产,不是消费。

  汤姆·蒂凯:下面我们请下面一个发言人发言。

  主持人:掌声谢谢三位的精彩对话,接下来是8分钟的茶歇时间,主办方特地为大家安排了精美的食品和饮料,欢迎大家到茶歇区品尝。论坛将于11:20继续。




  主持人:欢迎大家再次回到现场,接下来进入第二话题:可持续发展。

  首先有请加拿大温哥华规划交通环境常务委员会主席安德里亚·雷默女士做《温哥华2020:最绿城市行动倡议-应对城市环境政策挑战的四大要素》的主题演讲,大家欢迎雷默女士!

  主题演讲:《温哥华2020:最绿城市行动倡议—应对城市环境政策挑战的四大要素》

  演讲人:安德里亚·雷默

  安德里亚·雷默:早上好,我是安德里亚,我只会说这几句中文,非常感谢北京国际设计周邀请我与会,非常高兴能够代表温哥华来参会。

  今天下午我会跟讲一讲我们的情况,刚才听了夏教授和马先生的发言,他们都是专业的设计师,而我不是专业设计师,我是公共政策管理制定方面的专家,所以我给大家讲的完全是另外的话题。我要给大家讲的是,我们怎么样在温哥华进行政策的制定,以便促进创新,以便进行城市环境的大转变。特别是要给大家讲一讲,我们温哥华熊熊伯伯的计划,那就是要在2020年成为世界上最绿的城市。我希望给大家讲一讲我们所面临的挑战,我们知道大家都面临着各种各样高科技方面的创新,以便迎接各方面的挑战,我给大家不是讲科技方面的情况,是讲市政规划方面的情况。我还会跟大家讲市政规划方面的四大因素,特别是在政策领导方面的意愿。第二是我们投入于市政建设的资金是有效益的。第三是文化以及相关的行动。第四是不同的方面之间的合作伙伴关系,比如政府部门与相关机构以及社区之间的互动,所有这些利益相关方都需要进行参与,然后共同面对我们所面临的挑战。我希望给大家再介绍一些背景,讲一讲我们的计划,讲一讲我们所面临的四大挑战。

  首先给大家介绍一下温哥华的背景情况,温哥华是一个城市,同时也是一个区,我们的区域政府所在地,它是一个比较大的城市。我们知道相对于中国来说,我们的人口是相对有限的,我们是有200多万人口,有2800平方公里的面积,同时我们整个大区是22个城市,人口密度不是很大,人口组成非常多样,有42%的人口把英语作为一种外语来讲,在家里不说英语。作为一个城市,温哥华要小得多,只有114平方公里,58万人口,而且我们有30%左右的人是生活在社区当中的。在大屏幕上显示的是2006年人口普查的结果,到2010年有50%的温哥华市的人在家里是不说英语的,他们的英语是外语,很多移民是中国人,我们有45%是移民,原来有来自广州和台湾的,现在还有来自其他地方的移民。

  2006年人口普查之后,到2011年,人口也增长了很多,人口是增加了60万,同时有东西两边不同的城区,我们也可以看到,现在要考虑的是怎么样把我们有限的土地进行有效的使用,同时需要对我们的道路以及交通系统进行进一步的改善,以便更好的为我们的民众服务。同时我们有最高的居民收入,在北美也是最高的。同时,我们也拥有最高的居民居住拥有率,我们要努力改善居民居住条件。

  温哥华市有65万人,是生活在我们的整个大区,但是这些是常驻居民,每年大概有100万的流动人口,就是居民加上临时工、学生、旅游者等等,他们一般都是给我们带来不同的服务,他们也是需要我们的公共服务,他们不是常驻在我们这里,也不需要交税。我们还面临着这些挑战。

  面临着这么多挑战,我们怎么办呢?我们怎么样才能成为全世界最绿的城市呢?我们必须成为最绿的城市,否则无以为继。我们要用最有效的方式来利用我们的资源,同时要以最明智的方式来使用资源。这是我们市长Robertson的照片,政治领导力非常重要,他们对我们成为世界绿色城市的计划非常支持。温哥华很多人都支持绿色计划,但是这次是有市长层面的最高支持,我们需要他来作为代言人,有这样的领导非常重要,如果没有这样的领导,我们就需要去培养,我们要有这样的政治意愿。

  至关重要的是我们还有一个非常符合逻辑的、非常明确目标的行动计划,我待会儿会跟大家详细强调。为什么我们要制定明确的目标呢?我们觉得光是说说还是不够的,我们可以说明年我们要去欧洲度假,这些都是比较具体的目标,但是关键是我们不光要去欧洲旅游,我们必须要把钱攒出来,同时要知道到哪里去。与此类似的,我们在制定公共政策的时候,也需要与公共机构和相关部门的合作,政策制定者需要考虑哪些因素,需要哪些内容。我们在制定计划的时候,温哥华一个很大的资源就是可持续发展方面的专家,我们因此得以把六个人组合起来,组成行动计划的团队。这个团队是要看三个政策领域,也就是要在今后的十几年当中,针对这三大领域开展相关的改善,但是这个团队并不是单枪匹马的奋斗,而是有很多人的合作,到2020年的时候,我们希望大幅度减排,也希望能够提供绿色岗位,也需要有绿色建筑,需要清洁的水、空气,同时也能够有更好的交通、更好的废弃物的处理、更好的食品安全。

  大家可以看到我们的网站,我们在2025年有一半的人员将会使用清洁能源,同时我们不会用到石油等等传统的化石燃料。

  第三个组成因素是非常大的问题,就是怎么样落实,对于加拿大政府来说,我们会制定很多计划,但是怎么样来落实呢?我想很多政府也是这样子。如果你能够进行计划,经常的情况是这个计划是束之高阁,时间一长就没有人记得曾经有过这样的计划,所以我们要确保我们能采取相关的行动,我们要知道事实胜于雄辩,或者行动胜于雄辩,我们需要在启动计划之前组成专家小组,也希望能够尽快起动计划。我们在计划制定之前就要建立相关的基础,在制定行动计划之后,在2011年7月份的时候我们就已经完成了84个不同的政策倡议,有些政策倡议是非常受到重点突出的,这个场景跟北京的情景非常相似,在北美洲要把现在道路的空间留给自行车和步行的人,我们可以看到这里面是一个新的自行车道,实际上这个自行车道还没有完全和机动车道分开来,在纽约也非常注重这样的目标,因为这样的做法是非常有争议的。要修自行车道,需要花很多资金,在这个计划当中,一半的资金是要用于道路的改善,包括要改善自行车道。在温哥华市有58万人,但是我们需要建设很多新的自行车道,使大家更加方便自行车出行。

  同时我们还有更好的进行食品废弃物处理的方法,希望不要随便丢弃食品残渣,要对它进行专门的处理,放到专门的垃圾箱里,进行堆肥的处理。在计划的第一年就能够超越纽约的计划,纽约的计划是一个八年的计划,我们的食品废弃物的处理方式非常受欢迎。

  同时我们还有节水的计划,这个计划会给我们带来几亿加拿大元资

相关知识

直播:北京国际设计周-北京设计论坛实况(上)
直播:北京国际设计周-北京设计论坛实况(下)
直播:大自然家居全球青年设计精英沙龙(上海站)
网易直播:2015广州设计周感恩十年晚宴
新浪直播:中国室内设计二十年总评榜揭晓
直播:CIID室内设计杭州分会2011年会开幕式
直播:家具水性涂装干燥技术发展论坛
专访:广州国际设计周执行总监张宏毅
亚洲的方向 亚洲照明设计论坛2011完美谢幕
“设计大时(石)代” —— 深圳首届国际高端石材展览会暨2017首届海峡两岸别墅•大宅设计...

本文来自 家居装修知识网 直播:北京国际设计周-北京设计论坛实况(上) https://biud.com.cn/news-view-id-1878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