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家居知识 > 跨国公司向中国企业学什么

跨国公司向中国企业学什么 2011-04-24

  说实话,提出这样的命题冒着很大的风险。如果是在网络上,免不了遭人“拍砖”。

  跨国公司一直是中国企业的偶像和榜样,不少中国企业的最高目标就是“中国的IBM”、“中国的宝洁”、“中国的可口可乐”。

  过去,人们思考的命题是“中国企业应当向跨国公司学习什么”,现在的命题则是“跨国公司为什么失去了中国市场”或“跨国公司应当向中国企业学习什么”。

  尽管由于中国企业的整体稚嫩,提出上述命题仿佛早了点,但现在已经是转换思维的时分了。

  跨国公司的反思

  文/付百航

  2009年这个令人难忘的年份注定将载入史册,哀鸿一片的世界经济中,中国一枝独秀。

  这场危机改变了中国企业看待世界的方法,他们意识到平视对手而不是盲目崇拜才能赢得尊重,他们意识到有选择地学习而不是全盘接受才能收获成长。

  这场危机改变了跨国公司对中国的看法,他们意识到中国将是一个值得他们投入充足重视的市场,谁失去了中国谁就有可能失去未来。

  傲慢与偏见

  中国企业与跨国公司的关系,经历30年来从盲目崇拜到全面学习再到冷静反思的过程,终于在2009年升华成一种平等对待,独立思考的姿态,这种姿态对中国企业来讲难能可贵。

  跨国公司必须顺应这种变化,顺应中国民族自信心的提高,顺应中国消费者自想法识的上升,顺应中国企业态度的微妙变化,任何像以往一样的傲慢行为和对中国市场的偏见都可能带来超乎想象的灾害。

  偶像情结

  不少跨国公司在中国已经习惯了偶像的地位,习惯了一呼百应。从跨国公司进入中国市场,中国企业就成为他们最忠诚的学生和粉丝。伴随中国企业成长的是对跨国公司养分的疯狂汲取。他们的营销手段、宣传手段、公关活动、制度规范、战略前瞻,一切看起来都是如此的美妙,就连“错误都犯得那么柔美”。在中国企业处于幼年时,是以一种儿童对大人的崇拜仰视着跨国巨人。

  然而,伴着中国企业在竞争中取得一次次成功,一个个细分市场最终成为中国企业的天下,他们发现跨国公司并非不可战胜。而跨国公司在中国犯下的一系列错误,最终使笼罩在他们头上的光环逐渐散去。

  未来中国的市场上,跨国公司必须克服被崇拜和被宠坏的惯性,习惯作为一名普通的竞争者参加比赛,克服对对手的轻蔑,这将是其重新获得尊重的第一步。

  定位偏见

  首先,中国市场不再是一个完全的新兴市场,在大中城市消费者自想法识已经相当强,市场竞争相当充分,与新兴的空白市场已经有了天壤之别,对于中国大中城市的市场定位应当逐渐参照欧美日韩的定位,这一点跨国公司必须及时做出调整。

  其次,中国市场的总量已经不再是一个一般区域市场的容量。2008年中国社会消费品销售总额已经位列世界第三,成为世界第二以至世界第一只不过是工夫问题。这样的市场要求跨国公司调整对中国市场战略地位的定位,提升中国分部的级别,提升对中国消费者主张的重视。

  再次,复杂的市场结构将在未来挑战任何想进入中国的企业。伴着未来农村市场的充分开发,在中国将形成一个覆盖不同区域、不同发达程度、不同消费心理的立体市场。任何想在中国取得成功的企业,都必须成为中国市场的研究者而不是简朴的照搬者。

  罪与罚

  跨国公司进入中国的几十年带来无数教科书式的成功案例,也带来了无数令人扼腕的典型失利,深化分析这些失利背后的原因对于跨国公司在中国走好未来的道路,对于中国企业更好地与其竞争都特别有益。

  跨国公司的两大法宝与三大悖论

  按照跨国公司理论,跨国经营成功背后最主要的两大法宝就是协同管理优势和核心能力复制优势。而失利往往就埋藏在成功的因素之中,你越是将优势发挥到极致,失利的风险也就越大,而如果你抛弃自己的优势,以往的成功又将失去意义,这正是管理学上最有趣的悖论。

  悖论之一:协同管理与本土化

  跨国公司的全球化经营带来的一个直接好处就是能够在更大范围内调动资源,充分发挥资源比较优势带来的收益,然而这种协同效应里面却暗藏危机。

  协同管理要求全球一盘棋,这样中国市场只是棋盘上的一颗棋子。因此,跨国公司的战略形成往往是自上而下的。从中国分部来看,中国市场的战略是上面分派下来的,很轻易就脱离当地市场的实际情况。

  中国市场的特别需求对于中国企业来讲是生活的根本,而对于跨国公司只是一个参考因素,最终的结果就是对中国消费者主张的集体漠视。难怪一位跨国企业中国区的负责人说“跨国公司最好的本土化就是(分部)拥有战略制定权”。

  而对于跨国公司而言,既要获得协同管理带来的效益,又要使当地国发挥充分的个性,这必然成为跨国公司面临的一个难以逾越的悖论。

  悖论之二:协同管理与协同危机

  协同效应的另一个威胁就是协同危机。所谓脚趾化脓全身发烧,这方面的例子已经很多了。2009年家乐福全球财务状况恶化,不得不公布退出日本市场,这也同时严重影响了家乐福在中国的发展,在中国的门店总数和开店速度均首次被竞争对手沃尔玛超过。

  这次的丰田危机虽然发生在美国,但巨额的市场损失以及品牌形象的受损,可以预见全球范围内不同分部的一次重感冒是不可避免的。

  协同效应带来共同受益,带来更高的抵挡力,但同时也带来危机蔓延与失去控制的危险,大块头有大麻烦,这是跨国公司面临的第二个发展悖论。

  悖论之三:复制还是创新

  核心竞争优势的复制是跨国经营的另一个法宝。将本土经营中积累下的优势不断地复制到新兴市场中,获得新的收益新的份额,这本来就是跨国经营的主要动因。然而,在这种复制的背后却同样隐藏着危险。

  中国的互联网市场是最有特色的市场,从即时聊天工具到杀毒软件,从网上交易平台到网络游戏,到处是成功的中国企业,却独独看不到跨国公司的身影。跨国公司虽然可以通过资本市场分享这些优秀企业的收益,但在中国互联网市场上至今缺乏一个跨国公司成功的案例。

  也许人们在互联网这个虚拟世界里的行为最能体现自己的真实性情。因而互联网市场也是最能体现地域个性和民族文化的市场,中国人在互联网市场上表现出的个性让很多跨国公司走了麦城。他们在其他市场的成功经验在这里出现了严重的不顺应。

  基于既往的成功经验不可避免地出现不顺应,不断否定过去在一个个完全陌生的市场上创新必然带来更大的风险,这构成了跨国公司发展面临的第三个悖论。

  体制的痼疾

  一位跨国公司总裁曾经说过,我们一直生活在聚光灯下,我们的每一个错误都被用放大镜一再地放大。人们对于跨国公司的苛求这是现实,然而跨国公司在体制上确实存在很多难以克服的痼疾。

  首先,跨国公司的体制决策缓慢久被诟病。

  我们曾经特别羡慕跨国公司的一点就是“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经过多年的积累和持续的变革,所有的跨国公司都形成了一套严格的管理体系,这种体系不依附于任何个人,因为对于跨国公司这种动辄数十万员工,上千亿资产的企业不可能将宝压在任何人的身上。

  这种体制最直接的好处就是可以最大限度地规避风险,而最直接的损失就是牺牲效率浪费机会。

  当中国市场上十万火急的军情到达大洋彼岸安静的总部时,已经很少有人能够体会其中的焦虑和火药味了。对于总部来讲任何市场都很轻易变成一张表格上的几个数字。

  搜狐创始人张朝阳一直喜欢表达一个观点:打败雅虎中国的,是它自身作为跨国公司的弊端,比如决策链条太长,考虑问题时难以本土化。

  其次,跨国公司的职业经理体制带来诸多弊端。

  跨国公司来到中国毋庸置疑地聚集了一批最优秀的人才,然而职业经理体制最大的弊端就是短期行为和责任淡漠,即使跨国公司拥有最先进的考核体制和激励机制仍旧难以彻底克服。

  兵败中国的意大利乳业巨头帕玛拉特是这方面最典型的例子。在帕玛拉特多位前中国雇员看来,帕玛拉特失利的原因两个字就可以概括:折腾。帕玛拉特在中国的前5年,平均每年换一个总经理,每个总经理带来一套打法,每个总经理带来一套人马,也必然带来一次地震。最终帕玛拉特黯然离开中国。

  职业经理体制使得每个总经理都必须在短工夫内做出让总部认可的业绩。“一张好看的报表也许不是万能的,但是没有一张好看的报表却是万万不能的。”因此必然导致很多短期行为,以至不惜逼上梁山,很多跨国公司的不道德行为背后其实都有这方面的因素。

  而且作为一个职业经理人其实可控的范围很小,你充其量是某某公司亚太分公司中国办事处的主任而已,经过重重限制的权力到你手里已经少得可怜。

  同时,作为一个职业经理人你的未来布满变数,也许你殚精竭虑经营出一方市场,但最赏识你的上级突然离任,也许你本身的业绩没有问题,但公司战略调整你被整体裁撤了。

  所以,尽管跨国公司职业经理人的职业生活都很长,但在一个公司工作的工夫一般却很短。

  跨国公司向中国企业学什么

  竞争与学习

  文/付百航

  历史一再证明,当一国经济在世界上处于优势地位时,其发展模式必然成为效仿的对象。美国、日本、韩国都曾经是我们学习的榜样。那么中国模式形成了吗?中国的优势仅仅是低廉的人力成本这种禀赋优势吗?如果有一天人家要向中国企业学习,我们拿什么给人家呢?

  在中国市场上中国企业确实锻炼出一些与众不同的能力,这些能力是跨国公司所不具备的,想在中国这片市场上混,跨国公司真的应当低下高傲的头,看看这些昔日的学生到底有什么可以借鉴之处。

  强烈的忧患意识

  跨国公司在中国失利充其量是失去一方市场,并且依赖总部的支持随时可以卷土重来;而中国企业一旦失利,失去的将是生命,在这场生活质量与生活的竞争中,中国企业锻炼出一种强烈的忧患意识。

  华为是这方面的典型代表。这家企业最成功之处就在于随时在内部营造一种布满危机的氛围,从而焕发超出想象的外在能量。

  经过这场金融危机,跨国公司应当明白,跨国公司的从业者也应当明白了,世上没有永恒的强盛。未来的中国市场再靠中规中矩的竞争,四平八稳的发展已经很难应对。在这片市场上,跨国公司要面对手段日益成熟、信心日益膨胀的本土企业,要面对复杂多变的庞大市场,要面对越来越挑剔的消费者。赢得这场竞争,除了经营能力、资金实力之外,跨国公司仿佛还更需要一点点精神。

  对消费者的深化理解

  不要再相信所谓引导消费的神话。一旦消费者自想法识恢复,缺少了头上耀眼的光环,跨国公司手中的魔杖将彻底失去法力。

  未来只有深化把握中国消费者心理,深化理解中国消费文化的跨国公司才可能在中国站稳脚跟。

  当中国农村的每个角落都最终萌生消费意识时,所形成的将是世界上最为庞大的市场,也是形态最为复杂的市场。从沿海到西部,从发达到落后,不同民族、宗教、阶层,市场呈现出的立体结构前所未有。

  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将研发总部移至中国,正说明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意识到了这一点。

  正像郭去疾所说:“如果一家公司国际化的全部任务就是争夺市场份额,那它必定会走上山穷水尽。”

  那些对中国市场缺乏充足理解与尊重的跨国公司,肯定也无法赢得中国市场的尊重。

  强盛的市场浸透能力

  当年三株开展的营销战争,将市场做到每个行政村,在今天早已不是什么神话。中国市场举世罕见的战略纵深,锻炼出中国企业一种超常的市场浸透能力。

  而对于多数跨国公司来讲,在他们跨国经营的几十年历史里锻炼出的核心能力恰恰不是将某一个市场做得多么透彻,因为一直有充足多的新兴市场供他们去开拓,他们更加擅长的是对新兴市场的培育和消费潮流的刻画。

  2009年,宝洁的第四次下乡计划以失利告终。作为世界日用品巨头连续四次冲击中国农村市场,说明宝洁已经意识到未来农村市场的竞争不可避免,在研发和公司战略布局方面,宝洁已经把中国农村市场提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重要层面。我们不得不佩服这家跨国公司所拥有的勇气。然而一次新的失利也使跨国公司们不得不思考未来如何在中国立体的市场上开展竞争。即使宝洁这样的跨国巨头也无法轻易撼动拉芳、好迪等中国企业在农村市场的根基。

  快速决策反应机制

  联想并购IBM之后有一个典型的例子,当市场上有新CPU产品推出时,联想如果想更新产品配置付诸消费,在老联想原来的系统里,仅仅需要2小时,但在与IBM并购后的新系统里,则要花4~5个星期才能完成。

  中国企业的优势在于“快”:决策速度快,对客户的需求反应快。跨国公司还在那里琢磨呢,中国公司早就一溜烟跑得没影了。

  跨国公司已经养成了四平八稳的习惯,凡事讲究一个规矩,他们经常运用教科书式的方式将任何简朴的事情办得充足复杂。漫长的决策链条,冗长的信息通道,无论多么优秀的创意和机会都可能在这个过程中被消磨得无影无踪。

  中国企业本来就来自丛林,丛林里没有规矩,没有风度,唯一的规矩就是活下来。在丛林里只有大象才有坐下来开会的机会,弱小的中国企业每日徘徊在生活的边缘,对于每一个出现的机会或者威胁,他们必须飞快做出判断。人们经常说中国的第一代企业家是一批不按规矩出牌的人,正是与他们多年的生活锻炼有关。

  如果大象们能够同时具有蹬羚的灵活,那将是世上最可怕的对手。

  成本领先的习惯和能力

  联想并购之前,IBM个人电脑一台机器的组装费24美元,而联想只用5美元,柳传志就此分析说,“最大的问题不是差别为什么这么大,而是为什么这么高的成本居然在很长工夫里没有人注意,也没打算修改”。他接着指出“IBM有一套特别严谨的管理流程,伴着技术和工夫的变迁,有些环节也许早已过时。但很多人仍相信这是IBM品质的保证,因此对其中明显的浪费视而不见”。

  肯定程度上中国企业的成本优势已经不是今天的成本有多低,因为再低的成本也可能被新的竞争对手超越,一些发达程度更低的国家在这方面超越中国只是工夫问题。关键是多年的竞争已经使得成本领先意识渗入中国企业的骨髓,成为一种习惯,成为一种能力。正像上面的例子,中国企业总是可以很轻易地发现那些浪费的环节。

  在这一点上,中国企业值得跨国公司学习。

  灵活的组织结构

  中国企业的组织结构完全是需要的产物,这样的组织结构也可以根据需要随时发生变化。这样的组织结构稳定性较差,但充足灵活。

  并购西门子手机业务的明基电子董事长李耀的一番描述特别形象:“西门子研发队伍的个人能力都比明基强很多,德国式的训练特别专业、严谨细腻,但也很僵硬;他们经验丰富,但是团队协作,分工太细,一件事需一大堆人才能做成。例如,西门子仅在欧洲就有5个研发点,即使是运营商要求对软件做一些很小的改动,西门子也要巴西、波兰、丹麦和德国统一行动,过于复杂的沟通大大拖延了工夫。”

  没有比一群特别强盛的人却被一个糟糕的组织体制变成乌合之众更可悲的事情了。

  重新认识中国式营销

  文/刘春雄

  跨国公司在中国市场一直扮演着“布道者”的角色,而中国企业则是“阳奉阴违”的学生。说起跨国公司,往往是由衷的赞美,但真正做企业则是典型的中国式。

  中国式营销、中国式管理曾经是明褒暗贬的词语,但伴着中国经济的崛起和中国企业在世界上的地位上升,人们开始重新认识中国式营销和管理。

  我不想直接回答“跨国公司应当向中国企业学习什么”这个命题,但我希望通过跨国公司与中国企业的对比,让读者自己回答这个命题。

  跨国公司在按照总部节拍起舞,中国企业在按照中国节拍起舞

  按总部节拍起舞还是按中国节拍起舞,取决于企业是把中国市场当做世界主流市场还是边缘市场。

  日系企业尽管在中国市场有捷足先登的优势,但日本企业一直记忆犹心其所谓的“雁邻阵形”,总希望与中国保持20年以上的技术差距。这是总部节拍,不是中国节拍。

  那些在中国做得最好的企业都是比较成功的“中国化”企业,如宝洁、可口可乐等。那些在中国市场做得好的跨国公司都是最顺应中国节拍的,而对中国节拍的顺应经常改变他们在世界格局中的位置。

  不管跨国公司多么想本土化,但已经有了自己习惯性节拍的跨国公司免不了想让中国市场伴着自己的节拍起舞。

  沃尔玛在美国是从乡村小镇起家的,但在中国却从一线城市做起,因为一线市场与沃尔玛目前的节拍最接近。沃尔玛在全世界都只有一个采购中心,于是也想让沃尔玛(中国)顺应这种节拍,直到在中国真实走不下去了才改变节拍。

  改革开放之初,当我们听说有些跨国公司“准备在中国亏损10年或20年”时,第一反应是“中国企业完了”。现在看来,对中国企业而言,这其实是个好消息。因为这句话反应了一种思维:他们在等候中国市场改变节拍,并且愿意在这个过程中等候并且支付等候成本。

  无论跨国公司在中国的规模有多大,他们都只是跨国公司的一个分部,有的是总部的子公司,有的则是孙公司以至级别更低的公司。跨国公司的中国区总经理即使在总部有一席之地,也不过是难以见CEO一面的几十个全球副总裁中之一,这样的格局决定跨国公司很难真正顺应中国节拍。

  跨国公司的精确调查与中国企业的深化洞察

  为什么被麦肯锡判“死刑”的特别可乐目前做得特别不错?为什么跨国公司那么准确的调研数据经常抵不过中国企业的感觉?

  我曾经参加过一些跨国公司的会议,我惊讶于跨国公司对数据的狂热,可以说跨国公司的营销会议基本上是图表的堆积,仿佛只有数据是最准确的,图表是最直观的。但我很快就发现跨国公司正在为数据所害。因为如果我们对市场的认识和理解错了,那么再精确的数据也没有用处。

  中国式的专家叶茂中曾经说自己下市场主如果找感觉,找到感觉了才找尼尔森这样的市场研究公司要数据。如果感觉错了,数据是无用的。数据只能证明已经形成的概念,否则,就有可能得出“虎不吃草,羊不吃肉”这样的调研结论。

  中国是一个特别大的东方国家,它的消费习惯是由传承数千年形成的历史、文化、宗教、习俗等决定的,决非西方的营销概念所能简朴概念化的,也绝非几张调研表所能描述,深化洞察中国市场需要一套全新的思想、概念。

  中国企业没有深化理解中国市场就肯定活不下去,跨国公司没有深化理解中国市场,可能还能够挺一阵子。以前是如此,未来不肯定是如此。

  跨国公司的标杆营销与中国企业的路径营销

  联想曾经经历过“贸工技”还是“技工贸”之争,后来柳传志主张的“贸工技”务实派获胜,理想派的“技工贸”失势。把联想推向“中国PC之王”的产品“联想1+1”是一个高度中国化的产品,跨国公司很难想象出这样的产品,但正是这样一个高度中国化的产品,打开了中国电脑家庭化的大门。

  跨国公司之所以成为跨国公司,就是因为他们在西方主流市场成功后,就会立下标杆,就会拿标杆检视中国市场,就会发现中国市场在很多方面不符合自己的“标准”,就会有选择地只做符合自己标准的事。

  据一家知名跨国咨询公司研究,在中国做营销要经历下列营销路径:渠道→产品→服务→品牌→标准→资源→政治。这与我们服务中国企业的经验基本对应。实际上,上述路径表明了每个阶段最重要的营销要素。然而,从跨国公司在中国的实践看,他们一直认为品牌、技术才是最重要的。

  联合利华也曾经想走“渠道为王”的营销道路,后来发现走不了。联合利华也曾经想开发“中国式产品”,但后来发现他们做不了。为什么中国企业做得了的事跨国公司做不了,说白了,是他们从心理上放不下身段。

  跨国公司已经有了几十年以至上百年的历史,他们的一切都是历史积累的结果。中国企业现在做的,或许就是跨国公司起步时做的事,然而,因为有了“范儿”,所以跨国公司难以像中国企业一样演绎一条完整的营销路径。

  从认识论讲,顺应中国市场从来都不是一个问题。然而,在实践上,让一个自认高端的企业顺应眼中的低端市场,需要极大的勇气。

  跨国公司在充分利用资源,中国企业在充分利用机会

  在闻名的SWOT战略模型中,S代表实力(资源),O代表机会,但跨国公司与中国企业形成了两种典型的战略风格,即跨国公司的资源导向战略和中国企业的机会导向战略。

  很多中国企业是白手起家,他们没有什么可以凭借的资源,拥有的不过是对中国市场的理解和对中国市场机会的把握,可以说机会是他们能力和实力的放大器。当然,机会导向也轻易走火入魔进而变成机会主义营销,这是中国企业应当注意的。

  跨国公司当然也重视中国市场的机会,但对投资机会的认知远远超过对营销机会的认知。营销机会必须靠高层深化一线才能发现和把握。我曾经与一跨国公司的中国区总经理一同拜访过客户,有了这个经历,我发现跨国公司不过是“纸老虎”而已,因为他们的思维模式和行为模式是很难发现中国式机会的。

  当抓住机会成功的中国企业逐步积累资源时,跨国公司怎么办?

  跨国公司的系统营销与中国企业的单要素营销

  系统营销与单要素营销,跨国公司与中国企业之间仿佛高下立判。然而,这样的观点貌似准确,实则大谬。如果营销要判断谁高谁低,标准只能有一个,即对市场的顺应能力。进化论的观点是适者生活,企业也是适者生活。

  在中国营销的起步阶段,单要素营销是最有效的,也是最合适的,系统营销可能是“运用大炮打蚊子”。在中国营销的成熟阶段,系统营销是最有效的,也是最合适的。如同一个孩子,跨国公司给孩子穿上了成人的衣服,中国企业则只是让孩子穿上了童装。伴着孩子的长大,中国企业不断换装,跨国公司则还是那套成人装。成人服装与儿童服装其实无法比较优劣。

  在中国的跨国公司,初期都遇到过“衣服不合身”的问题,有的仗着财大气粗挺过来并且逐步“合身”了,有些没有挺过来就消失了。跨国公司在中国的失利率远超普通人的想象,确实值得很多唯跨国公司马首是瞻的“评论家”们反思。

  当从单要素营销一路走来的中国企业具备了系统营销的实力,并且中国市场也到了需要系统营销的时分,跨国公司怎么办?

  跨国公司的价值营销与中国企业的价值营销

  当被称为“价格屠夫”的格兰仕因为不断发动价格战而遭人诟病时,格兰仕“委屈”地说“我们才是真正在打价值战”。初听惊疑,细想大有道理。跨国公司的微波炉与格兰仕差不多以至不如,但价格却是格兰仕的数倍,对消费者而言,哪个更有价值?所以格兰仕卖300元人民币的产品,跨国公司可能卖到300美元。有人认为300美元与300元人民币的差价就是价值,因为跨国公司有品牌,品牌中包含着文化。

  我们无意判断跨国公司的价值营销与中国企业的价值营销谁高谁低,跨国公司的价值营销确实有它们对应的消费者,但格兰仕让很多买不起微波炉的中国消费者买得起微波炉,以至让中国成为微波炉普及率最高的国家之一,对那些买格兰仕微波炉的消费者而言,格兰仕难道不是另一种价值营销。当那些“质优价廉”的中国产品进入世界家庭时,他们付更少的钱却买到了相同以至更好的东西,这难道不是价值营销。

  没有中国式的价值营销,消费者只有被迫享受跨国公司的“高附加值”,有了中国企业的另一种价值营销,很多消费者就改变了价值选择,在世界金融危机时,更多的消费者改变了价值选择。

  反思与总结

  相对于跨国公司所拥有的资源和他们进入中国之初所拥有的位置,多数跨国公司在中国难说成功。相对于中国企业所拥有的资源和行业位置,目前中国的成功企业是极其成功的。

  如果一个企业的成功与它拥有的资源不对称,那么就值得反思或学习。

  我们反思跨国公司的失误不是为了滋生新的傲慢,而是给正在上路的中国企业备点思想的干粮。跨国公司改变起来也许很慢很难,然而一旦幡然醒悟,它们所爆发出的整体优势必定令人生畏。

  我们反思跨国公司在中国遇到的问题,其实也是在提醒中国企业未来的国际化道路有多么艰辛。无数百年老店都会犯下的错误,我们怎么保证不会重复。以往,世界地图对于我们来讲只是一张纸片,而当它变成中国企业活生生的未来之路时,我们突然发现自己其实无比弱小。

  让多数年已过百的跨国公司向年轻的中国企业学习不免有些张狂,毕竟中国企业的路还很漫长,未来中国企业将在家门口遇见所有的跨国巨头,在这片土地上,跨国公司与中国企业的厮杀只不过刚刚开始。

相关知识

跨国公司向中国企业学什么
中国卫企能向日本企业学什么
2004巴黎家具展向中国企业全面开放
2004年巴黎家具展向中国企业全面开放
别再贱卖资源 反倾销的利剑一次次刺向中国企业
欧盟过半成员反对向中国企业征税计划
大自然家居佘学彬董事长出席中国企业领袖年会
品牌制造:中国企业如何叩响世界大门
直播:品牌制造 中国企业如何叩响世界大门
跨国家具采购团涌向中国

本文来自 家居装修知识网 跨国公司向中国企业学什么 https://biud.com.cn/zhidao-view-id-198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