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装修资讯 > 文化是建筑设计的灵魂 《里里外外》新书研讨会

文化是建筑设计的灵魂 《里里外外》新书研讨会

https://www.biud.com.cn 2011年12月31日18:52 家居装修知识网  

  由文学界及设计界的十九位同仁共同完成并出刊的《里里外外》新书著作首发式暨出版座谈研讨会,于2011年12月30日下午两点在高新左右客酒店举行,来自业内及媒体的精英们相聚一起,针对文学及设计的关联及影响展开了讨论,到场的嘉宾积极发言,高谈阔论,让我们对文学对设计的影响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并感受了来自文学界及设计界大腕们的才情豪志。更加期待《里里外外》著作的面世。
  主办:陕西人民出版社、中国建筑学会室内设计分会第五专业委员会
  协办:南京鑫国贴金工程有限公司、德国都芳漆、美格地板、建森工作室、左右客
  研讨会现场嘉宾介绍:
  习晋:长安大学设计院装饰设计研究所所长、高级室内建筑师、中国建筑学会室内设计分会理事、中国建筑学会室内设计分会第五专业委员会秘书长、陕西省室内装饰协会设计委员会副秘书长、陕西省收藏家协会常务理事。论著曾获全国建筑院校情报网优秀论著一等奖,作品曾获建筑书画展一等奖,有“面向二十一世纪银行装修设计特点分析”、“实施CI标准、优化装修设计”、“装饰工程评判模式”、“精湛完美的追求”、“弘扬室内设计中国风”“关注我们共同的家园”、“艺与道俱进,品随类更高”等近五十余篇论文及作品公开发表,2006年被录入中国建筑学会室内设计分会和中国中外名人文化研究会共同编著的《一代名家》大型文献史册。
  主要作品有西安唐乐宫歌舞剧院室内设计、陕西历史博物馆唐墓壁画馆室内设计、陕西电视塔室内外装饰总设计、榆林定边石油王子酒店总设计、长安大学畅想园广场、砺志园、掇英园广场环境设计、陕西师范大学艺术剧院音乐厅室内装修设计、河海大学体育馆室内设计、交通银行西安分行金融超市营业网点室内外装修设计、定边石油办公大楼室内外装修设计等项目。并为著名作家王西京、陈国勇,著名收藏家杨才玉等文化名人进行居室设计,《三秦都市报》、《新居室》、《陕西建材》、《西安晚报》、《华商报》等媒体进行了专题采访,多次主持并参加了中国西部著名设计师作品交流展、学术研讨会和专家评审工作。
  王陕生  1987年毕业於西安冶金建筑学院(现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现任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副院长、总建筑师、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硕士研究生导师、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教授级高级建筑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西安市规划委员会专家咨询委员会成员、陕西省西咸新区秦汉新城管理委员会总规划师、中国建筑学会建筑师分会西部建筑学术工作组副秘书长、中国建筑学会建筑师分会理事、曾任西安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总建筑师、先后荣获“西安市2002年度有突出贡献青年专家”、“西安地区十佳青年建筑师”“陕西省优秀勘察设计师”“2010年西安市劳动模范”等称号
  余平:1958年出生于浙江天台,现为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工业设计系副教授、全国杰出室内设计师、兼任中国建筑学会室内设计分会理事、《中国室内》杂志编委、《室内设计师》杂志编委、《室内设计与装修》杂志编委、《美国室内》中文版杂志专家委员、1998年或全国第二届室内设计大展金奖、1998年获中国室内设计大奖赛二等奖、1999年获中国室内设计大奖赛荣誉奖、2000年荣获中国电视台《生活》全国家居设计大赛十佳、2005年荣获中国西部室内设计大奖赛一等奖、2009年10月获中国首届地域文化室内设计大赛金奖、2010年获中国室内设计大奖赛二等奖,著有《中小空间室内设计创意》、论文《室内设计与装修》发表论文二十余篇、代表作有“瓦库”、2006年在上海举办“守望精神家园——余平摄影展”、2011年在西安举办(中国文化遗产日)“质感·情感——余平古镇摄影展”。
  张伏虎  1985年毕业于西安美术学院、现任西安交通大学人文学院艺术系副主任、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国建筑学会室内设计分会理事、第五专业委员会副主任、高级室内建筑师、陕西省美术家协会设计艺术专业委员会副主任、陕西省室内装饰协会设计师分会会长。多年来主要从事室内外环境艺术设计、摄影及雕塑等创作,主要室内设计和壁画雕塑作品有:陕西凯旋宾馆的室内设计工程、西安交通大学北门浮雕的设计及制作并获第二届全国城市雕塑展优秀奖、西安纽华金商务会所室内设计、陕西电力银河集团公司办公楼室内设计等。西安闰土陶吧、2004年编著了《小空间创意与表现》,由福建科技出版社出版,2004年荣获全国百名优秀室内建筑师称号,2005-2010年主持陕西省社会科学基金课题《中国陕西古民居文化研究系列》多项。
  李国华  长安大学建筑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长安大学建筑升学研究所常务副所长、1982年毕业于哈尔滨建筑工程学院(现哈尔滨工业大学)物理师资班,毕业后分配到长安大学建筑学院,从事建筑物理教学与研究,研究方向:演艺建筑声、光环境理论与设计实践。二十多年来,通学了建筑学专业和室内设计的所有课程,主持完成18项科研项目,获三项国家专利,发表论文16篇,完成了80多个音乐厅、影剧院、礼堂、体育馆、演播厅和录音室的生、光环境装修设计,兼任中国建筑学会室内设计分会第五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照明学会高级会员、陕西照明学会常务理事兼副秘书长、陕西省土木建筑学会省内建筑师分会副理事长等职。
  吴昊  教授、博士生导师,西安美术学院学术委员会委员、1984年毕业于西安美术学院工艺美术设计系,现任西安美术学院建筑环境艺术系主任、学科带头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美术家协会环境艺术委员会委员、中国建筑学会自身会员、中国建筑学会室内设计分会副会长、常务理事、中国建筑装饰协会设计委员会副主任,中国艺术研究院环境艺术委员会委员、中国工艺美术学会会员、中国雕塑学会会员、陕西省装饰协会常务理事、西安市规划委员会委员、全国建筑美术教材编委会委员、全国环境艺术教材编委会委员。近年来,发表《继承、吸收与民族化》、《系统性艺术教育研究》等学术论文共计二十余篇,先后出版《陕西窑洞民居》、《流动空间》、《环境艺术设计》、《现代景观环境设计》、《装饰材料应用与设计》、《世界室内设计精华》、《建筑模型》、《世界建筑画选》、《建筑素描》、《建筑装饰环境艺术图典》等专著16部,其中《水粉》获建筑部优秀教材二等奖,《水粉画技巧》教材获西安建筑科技大学优秀教材评比一等奖、《环境艺术设计》教材获西安美术学院优秀教材一等奖。
  屈培青  中国建筑西北设计研究员总建筑师、屈培青工作室主任、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教授级高级建筑师、中国建筑学会资深会员、1998年入选陕西省“三五人才工程”,并享受政府特殊津贴,国家规划委员会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2004年任中国城市规划居住区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2004年任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建筑学院兼职硕士研究生导师、2004年任西安交通大学建筑学院兼职硕士研究生导师
  赵元超   中国建筑西北设计研究员总建筑师、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教授级高级建筑师、兼任中国建筑学会建筑师分会副会长、建筑理论与创作分会副主任、陕西省建筑师分会理事长、西安市土木学会副理事长。
  1985年毕业于重庆大学建筑学专业,1988年毕业于重庆大学建筑系建筑理论与创作专业,获硕士学位。同年到西北院工作至今,曾在海南、上海分院工作,历任所总、所长,现任院总建筑师,主要作品多次获国家设计银奖、铜奖,并获中国建筑学会创作大奖。主要作品获省、部级三十余项,是西部中青年建筑师的代表人物之一,作品遍及陕西、宁夏、西藏、内蒙、山西等地。
  主要作品有:杨凌国际汇展中心、西安浐灞行政中心、陕西省图书馆、陕西省自然博物馆、西岸国际展览中心、西安咸阳国际机场航站楼二期、西安金石大厦、西安人民大厦改扩建、西北大学图文中心及核心教学楼、西安市行政中心、陕西省委西院办公楼、宁夏党委办公新区、石嘴山行政中心、西安欧亚经济论坛、西安软件新城研发园、西藏检察院、内蒙乌兰察布行政中心。
  傅强  1955年生于西安祖籍山西,现任富平陶艺村常务董事兼总经理、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硕士研究生导师、西安理工大学客座教授、西安文理学院客座教授、高级室内建筑师、高级工艺美术师、陕西工艺美术大师、国际陶艺家(IAC)学会会员。
  1978年考入西安美术学院平面设计专业,1981年作为策划人和参与者,在西安举办了“西安首届现代艺术展”,1983年由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当代美术家·傅强画集》,集中体现了这一时期的创作作品及风格特点,1986年代表中国青年艺术家参加了在英国爱丁堡举行的世界青年艺术节,1995年组建西安大彩设计工程公司,主要业务是室内设计和环境设计,1997年策划富平陶艺村并组建富乐国际陶艺博物馆群。
  习晋:会议马上就要开始,正式活动由今天的主编李建森老师主持。今天这本书《里里外外》首发式暨出版座谈会的活动能够开展,提前做个感谢:此次活动得到了一些材料商的赞助。南京鑫国贴金工程有限公司对咱们会议有一个支持,我先简单的介绍一下这个公司,这个公司我接触的比较早,认识他们也是在苏州年会上认识的,我和吴昊等老师参加年会的时候,这个金箔在设计行业用的比较多,真正正宗的金箔是南京的金箔公司,南京的金箔公司一直被国家限额发行,现在由于注入了市场的因素,有竞争因素以后,现在由黄总来操作经营这个事,咱们使用的金箔含金量有几个标准,一个是99%,一个是75%,一个是84%,但是现在市场上有非常多的假冒,据我知道,我们行业里面唯一有国家规范,我现在拿在手的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金箔行业的标准,他们对会议支持,说明他们非常有诚心的和陕西省设计界做,希望在贴金方面做出他们的贡献,和大家做一些合作。
  第二个我要介绍的是第二个好朋友,我们德国都芳漆,也是左右客酒店的主要材料,这个厂家叫德国都芳,他们老总在后面坐着,希望大家认识一下,他对我们活动也有一个支持,今天我是借这个时机。
  另外对我们支持的还有今天给我们提供音响设备,提供会议系统的音响设备,是西安先科音响公司,在同行业做声光电用的比较多,很多设计师跟他们有过合作。
  另外还来了很多媒体和嘉宾,我就先把我们学会这边主要的嘉宾给大家做一个介绍,一会李老师把有关的媒体和我们文学方面的一些评论家做一个介绍。
  今天很荣幸的参加这次活动的有陕西省装饰协会会长贺榆霞老师
  还有陕西省装饰协会副会长、西安陈设委员会主任洪涛先生
  还有陕西省轻工设计院,咱们陕西省行业专家陈源、张健先生
  另外还有一些就是,我们的一些很有名的设计师,我就不一一介绍了,因为今天的作者和我们的设计师都在书里面都编了,这些人我不在这里不一一介绍了,一会有专题的推出,每个人都有一个发言,一会由他们做一个具体的详细的介绍,因为书大家也有,作家了解的少,就是一个名字,一会让李建森老师更多的介绍一下,但是我们每个建筑师、设计师,书里面有非常详细的描写,大家可以在书上看。
  今天来了企业的一些老总,也是行业的精英,来的企业的老总不单单是一个企业,其实他也是非常好的设计师,这些人和我们有很多的情感,比如说权贵方,他也是景观方面非常好的设计师,还有几个企业,因为今天这个会议来的人,比我们想象的多的多,我们原打算是30人高端的小型会议,尽管今天是年末大家还是络绎不绝来了这么多同行,给我们捧场,我们感到非常高兴,欢迎大家来到这里,下面请李建森老师主持这个活动。
  李建森:我坐在这里非常没自信,因为这里云集了来自建筑界的大家和来自文化界的大家,这本书就是两个跨界的对话,我是左右客的主人,也是书的主编,我沾一点光。先介绍一下今天到场的嘉宾:
  来自陕西省师范大学教授  常光源教授
  现在中南学社的会长  李星先生
  著名的作家文艺评论家孙建喜先生
  西北大学文学院的副院长、文艺评论家、诗人刘伟平先生
  为这个书撰稿的作家,美术作家王春女士,小说家陈毓、还有董静女士
  杜爱民是陕西省作家,著名的作家陕西人民出版社第三编辑社的主任孔明先生。
  我可能介绍的不太全面,因为今天人比较多,今天来自媒体的有华商报周刊的记者、华商报的文化新闻部的两位记者,还有陕西日报的记者,三亲都市报的记者,还有西安晚报文化周刊的主任,让我们以热烈的掌声欢迎各界大家和朋友的光临!
  习晋:另外还有跟我们经常合作的几个媒体,刚才李老师没有说到,有来自搜狐家居的几位记者,还有房周刊的记者,我想媒体来的比较多,我们这个活动受到了各方面的关注,全方位的关注,也是前所未有的活动,因为是跨界的,来的有的人没有介绍到,请大家谅解。
  有一个很重要的贵宾刚才有一点疏忽:兰州第二十四专业委员会的苏茜老师,大家欢迎!他跟我们都是中国室内设计协会的理事。
  李建森:我首先把这个书的情况给大家介绍一下,叫《里里外外》。
  我们这个《里里外外》的书名来自,里就是室内设计,外就是建筑设计,这是书名的来历,包含了9个设计师的个案,有6个室内设计师,有3个建筑师,应该代表了西安全权威的设计方针,我们的记者也进行了现场的采访,形成了这样一个文本,我们这个书是问图并茂,我们搞今天这样的座谈会,是呼吁、倡导在建筑设计中如何传承我们的文化,文化可以说是建筑设计里头最强大的支撑,这种支撑要体现的方式有多种多样,有传承、有爆发,有控制等。
  一个名人说过一句话,站在中国的文化体系中,现在在中国有保护价值的建筑不是洋人造的,就是古人造的,这个话绝不是危言耸听,我们要从这个话里面找到建筑设计应该站定的立场,特别是在现代的迅速的国际化、同质化,全球化的背景下,建筑设计需要传承我们的文化,文化在建筑设计中,应该传承历史建筑的文化、地方建筑的文化或者民间建筑的文化,现在看到的城市都是大同小异,如果不看到这个字,南京的新城、新区和西安的新区大同小异,我觉得我们要在这里倡导一种个性的东西、地域的东西。
  我们有一个很深刻的话说,在建筑设计里头,我们在一个环境里、在一个小范围里,常常会体会到城市化进程,我们总觉得太快了,有一个伟大的人物说过,说,上帝创造了乡村,写人只能造出城市,这句话是很有深意的,我们呼吁在建筑设计中,既要体现乡村情怀,又可以体现城市精神,这是我们出版这个书,以及今天这个书所呈现的重要主题。
  今天这个会首先请撰写建筑师个案的作家率先发言,我们把建筑这个强大的主题,我们先让位给文学层面,我们有请小说家陈毓老师!
  陈毓:我以为只是来听大家说的,还不知道说话的滋味是什么,第一次体验,非常感谢有这样的机会,让我认识了这世界上最才华横溢的一个人傅强先生,这是最大的收获,至于我能把他写出来多少,我真的不敢确定,哪怕写一点点,大家认识他之后会越来越深的感觉到,李建森是我朋友中最有才华的人之一,我觉得在他的倡导下,做这个事情是非常愉快的合作,我们了解了更多的设计师,看到他们的才华,让我们了解他们在这个行业做的贡献,让我们对他们涉足的领域有更多的了解,谢谢有这么多的机会认识到这么多的人,谢谢大家!
  李建森:说的非常好,还把我表扬了,我就觉得很荣幸,陈毓书里面的名字是傅强老师是难以归纳的艺术家,通过傅强老师的作品我们还是可以归纳的,下面由傅老师说,把这个个案往扎实的说,作家个案和设计师个案说完,最后请孔明先生出场,更多的把一线的资讯告诉评论家,让评论家从高度上把控。
  傅强:首先感谢陈毓啊,有这么一个机会能认识一个作家,我感到非常的荣幸,其实我在想呢,今天李建森搞反了,应该排序从习晋老师开始,你这是倒着来,我这次有幸挤在大师的队伍里,也挤进来了,今天让我惊恐的是,第一个发言就让我说,大家都是熟人了,也无所谓,我就随便讲一点,拿到这本书我第一个感觉,就是设计不错,这本书看起来还是能拿得出手的一本书。
  第二个我通过这个书,也的确把书里面咱们这么多的设计师,近30年来的一些设计作品,包括每一个人的艺术方面的造诣,和在各个方面的特长,我都做了一些了解,真的是令我很敬佩,因为以往我们可能在一起活动搞的很多,但是没有一个固定的平台,来去把大家的作品做一个享受,所以这一次,拿到这个书我也是翻了一下,每个设计师的作品对我们真是感触很大。
  其实,就像李建森刚才讲的,设计它是一个文化,尽管咱们这本书上体现的设计师和建筑师,不能完全代表陕西的所有设计师的水准,但是这些设计师和建筑师们,已经在这样一个行业里,做出了很优异的成就,我在想主要有一点呢,其实尽管今天所有的城市大家都朝一个取向在走,这个现象都差不多,每个地方,每个地域的设计师来讲,今天在这本书里能看到的,陕西省的设计师们有很强的地域文化观念,而这种地域文化的观念,我觉得这个营养就来自陕西省深厚文化历史的影响,所以我在想呢,可能我们能在各个行业里面,能通过自己的作为去做一点事情,也本身是推动这个城市的设计文化的一个小小的贡献。
  再一个,也通过这本书读到了,也是有幸读到了各个作家对设计师写的这些文章,这些文章的确把我们从一个思路上,把我们过去单纯的设计,或者设计师从来不去思考的这些问题,都通过作家的笔都写出来了,写出来了,我觉得对我的启发还是蛮大的。
  刚才陈毓也讲了,我其实觉着跟陈毓在一起,有机会在聊这个设计的时候,也是通过陈毓写的文章,也看到了我更多不足的地方,其实我倒没做出什么来,我再次感谢陈毓的赞美和概括,谢谢你!
  我先随便说点,开头还抓不到主题,不知道说什么。
  李建森:无边界但是有主题,我们就是归纳梳理,一个鲜活的建筑师个案出来了,下面有请王老师发言,王老师主要是建筑设计,王陕生老师,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副院长、总建筑师、硕士研究生导师,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教授级高级建筑师。
  这个书上介绍的很详细,你开始发言。
  王陕生:非常感谢策划这次出书,和这次举办这样一个座谈会,我说三点:
  第一个刚才说什么大家,实际上我们不敢当,出完书只是我们代表一个领域,今天这个书里面有9个设计师,3个是建筑设计师,我是其中一个,另外两位没来,一个是到江西又去做设计了,另外一个是身体不适,所以说,不是干就是正在干,都在干的路上,还不能说成为大师,要说成为大师,我们建筑界有一个奖,就相当于奥斯卡金像奖一样,有一个奖是专门奖励每两年奖励全球唯一一个,这个奖金是10万美金,奖励对全球建筑艺术的贡献,那个书从年龄分段一看,50岁效应,最年轻是47岁,基本上是50、60、70,没有到那个年龄出不来什么悟性,建筑师越老越值钱,我们还没到50岁。
  再就是说到建筑文化、城市文化千篇一律,每个设计师都希望自己的作品独特一点,有意思一点,但是随着全球经济化、一体化,尤其是改革开放30年,就是对我们建筑界我们有一个总结,就是一个快字,因为这个不快的话我们就得落后,就得挨打,所以说是快,是经济发展的,经济发展是工业发展,所以说工业化造成了这个建筑,不管是到哪个城市,都基本上有点像,所以叫千城一面,就谈到这个艺术,莱特说了一句话,他是美国的著名建筑师,这个人活到了97岁,他是怎么回事呢?他挑子弟是必须会两种,一种会音乐,另外就是会做饭,或者是会做一种模型,或者做东西,能动手,能做。
  所以说,这个书啊,咱是建筑师、室内设计师、环境设计师,就是一个综合,就是钱学森说的,为什么中国出不来所谓的人才,还是大师,就是因为太专一了,所以说,我今天就专门到这来,我想结识一下今天来的文学教授、文学大师、作家等等,都是我要学习的老师,要见见他们,听听他们的声音。
  莱特说,所有的艺术凡是能留下来的,必须和地域连在一起,不管是音乐还是美术,都要和地方连到一块,才能存下来,包括这个城市建筑也一样,我们都是在这个过程中探索,所以说,西安市规划局在前年吧,得了一个奖,叫城市贡献特别奖,这是建国以来第二个城市,还是第一个城市获得这样一个奖,虽然我们西安市现在看着也是千城一面,但是局部,包括曲江等等,局部获得建筑界的认可,包括清华大学的教授都讲,有的区域可以编入教科书里面,凡是可以编到教科书里面的建筑师都是师傅的建筑师,努力的建筑师。
  我现在把自己当一个试验品,我不想叫我本人也单一,所以说在实践,谢谢!
  李建森:实践出真知,我补充一下,我们好多其他业界的同志还是不熟悉,傅老师是现任富平陶艺村常务董事兼总经理,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硕士研究生导师。
  陈毓说傅老师很难归纳,因为傅老师在环境设计、陶艺上、绘画上作品非常多,非常才华横溢的一个大人物。
  下面我们有请西安美术学院环艺系主任、博士生导师吴昊教授发言!吴昊老师是教授、博士生导师,西安美术学院学术委员会委员。大家欢迎!
  吴昊:游戏规则又变了,现在先是文学家,现在又变了。
  我也感觉这个有点兴奋啊,为什么呢?首先还是要感谢这本书的主编,也感谢左右客,因为这本书也是一个比较难产的书,这本书又是相当有新意的,感谢呢,就是李建森为这本书付出的巨大的心血,他甚至于就像对待他的孩子一样,绞尽脑汁在这经营这本书的运作和这本书的架构,这本书实际上最有意义的,就是能够把设计师和文学家能够架构在一起,这个也是一个非常有意义的文化行为,作为我们平时一直提倡设计要重视文化,设计文化呢要得益于,先得要有文化,先得要懂文化,先得要有文化这样一个背景,如果缺失了这一块,那在座的所有设计师都清楚,这个设计就是不成功的,很多设计就是因为这一块的缺失,造成了非常多的尴尬。
  这本书实际上给我们提出了一个问题,就是什么呢?设计本身是一个文化人的行为,一定要和文化人经常的对话,事实上这本书提倡从设计师和文学家之间的一个缘,所以我们看待这本书和看待以往任何一本书都是不太一样的,这也体现了西安设计师的文化现象,西安设计师他可能注重在文化的研究上,在文化的这个探讨上,和设计文化的实践上的兴趣。
  比方说举一个例子,我们现在这个设计师追风非常厉害,要么就是追欧陆风,要么就是一味的考古,一味的拷贝,西安设计师设计群里面,有一位设计师,也是这本书其中的一个案例,就是余平设计师,我喜欢拿余平作为陕西的一种现象,他实际上做了近20年的设计,没有这种跟风现象,没有这种眼熟的现象,没有这种抄袭的现象,更没有拷贝,他在做什么呢?就是在做陕西的文化精神,这个文化呢,是他靠他十多年的行走,十多年的探索、十多年的寂寞,在深思熟虑对民间的认识,对文化的认识。
  那么,这样子的一个现象实际上是,陕西设计界的一个典型,也是陕西设计界的一个标志,实际上,我们在底下探讨更多的是在这样一个层面上,说的话更多一些,那么这个实际上和国内设计界的做法不太一样,国内设计界有两种明显的做法,一个是一味的朝欧陆风上靠,在中国大地上复制欧陆风,现在我身边仍然是这样子,我身边的建筑师非常有发言权,一个就是一味的拷贝传统,拷贝传统,在现在也有一种新的说法叫做新唐风,反正换了一些名词,实际上还是带有拷贝性。
  事实上,在另外一些城市,在沿海一些城市,更多的追求一种时尚,实际上这种时尚在设计上,并不是一个提倡,它可以成为一个品种,但是不能成为一个时尚,事实上陕西一直在做陕西的本土的东西,陕西地域的东西,陕西最值得做的东西。通过一个余平现象,说明陕西设计群啊在思考的这些问题,他是很冷静,又很理性。
  实质上这本书说明什么问题呢?正好说明陕西的文化人、陕西的文学家对设计的关注,和设计师对文化的关注,正因为是这样子的,所以才产生了今天这本书这个作品,我觉得这个作品也是设计出来的,今天能有这样一本书,今天在座的有50多个陕西文化人吧,能够聚集到左右客,我们共同探讨我们感兴趣的话题,这个话题就是,我们把它叫做设计文化也好,或者文化设计也好,反正就是这样一个关系,那么,也希望今天呢,就是刚才傅总先发言了,我也仅仅是一个抛砖引玉,设计文化的主题,借着《里里外外》这本书,大家可以做样一个对话。
  事实上,我觉得就是说,我们设计师更想在今天,刚才李建森说的这个跨界,我们跨界请教,跨界对话,一对一的前面已经做过了,今天大家可以聚在一起是非常难得的,这也是我今天的兴奋点,我们也可以有深度的探讨一下,把这个话题能够展开,包括这个话题以外的文化与设计的话题也可以展开,我先说到这。
  李建森:吴老师这个文章是我写的,为什么是吴老师先说呢?吴老师对这本书整体的把控上非常严谨,宁可慢不要快,要弄就弄好,而且给我拿来一个广州美院的书,没有几个老师高起点的把控,这个书还做不到这个程度,这个书是黑白书,黑白书是在深圳雅昌印,陕西文化界、设计界,没有在雅昌做的,我采访吴老师多一点,我多说两句,我非常荣幸的能写吴老师,我也感谢吴老师!
  吴昊:我要感谢你!
  李建森:互相感谢,吴老师做设计,还客串水墨,水墨画画的相当好,2012年我们搞一次水墨画展,我已经跟吴老师说好了,跨界就是无界,无界就是作品能打动自己,能打动别人。
  习晋:我补充一句,刚才李建森比较谦虚,这个书除了李建森的热情以外,大家在书里面能感受到,在书最后的出版,最后是我监督他,我们这个书历经的时间太长了,在装修花其他钱的基础上,又在书上又补贴了一些,我代表我们学会对李建森这种作为吧,我们表示感谢!我代表全体作者和我们的设计师,对建森这种行为表示感谢!
  李建森:这是应该的,这个书有传奇的花絮,当时在苏州开会,11月11日11点11时,雅昌保证当天早上就给我们发到苏州,当天没有航班到苏州,他们把这个书航运到上海,由上海公司开车送到苏州。
  习晋:书空运到苏州以后,我们参加的是中国室内设计行业最大的年会,在这个年会上我们把一百本书发给我们的评委和专家,一致得到好评,非常感动的一幕,就是当时余平是我们中国室内编委会的编委,我们拿这个书进去他们给我们竖了很多大拇指,现在很多设计师大腕都希望把这个书出版以后,能寄过去,这个书在行业里引起的反响是始料不及的,这个书是一个跨界行为,很多人看到书非常感动和震撼,我们希望在下面慢慢的交流过程中,可以感受到我们未来的一些意义。
  李建森:感谢习晋老师的补充,这个补充来自最一线的资讯,非常权威的。
  下面我们关注余平老师这个案例,余平老师是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工业设计系副教授、全国杰出室内设计师,对民间建筑元素的借鉴上,达到了很高的基准,首先有请董静,我们请董静见证一下在路上的余平,余老师很多时候在路上,在古镇的路上,大家欢迎!
  董静:当初接到要写余平老师,我想这是不可完成的任务,有两个原因把这个任务交给我,在所有的作家当中只有我一个人不是作家,我从来没有出过任何一本书,根本算不上作家,在座很多都是室内设计界我的前辈,我也没有独立的室内设计作品,只能算是这个大家庭中的小分子,我能接受这样一个非常荣幸,而且对我来说非常艰巨的任务,我想有两个原因。
  一个是我作为余平老师的工作助手,对余老师的工作机会有更深入的了解,另外也是出于老师对学生的抬爱,我今天再次表示感谢!
  我的恩师张伏虎老师坐在我对面,希望他能给我说两句。
  吴昊:他们之间没有办法决策的时候,我先说一下董静,本来她的恩师应该把她介绍一下,我这个有点不自量力,董静刚才非常谦虚的表述了自己,董静我非常关注,在陕西省设计界董静是后起之秀,张伏虎不好意思说,董静非常关注文化,让人有非常敬佩的一点,余平能吃苦到什么程度,她就能跟踪到什么程度,我觉得这个是我看到,陕西省室内设计界很少有的一种现象,这个我们做教育的,对这一块是特别关注,我们经常也带学生下去,对这一块呢也特别在意,但是我觉得余平是一个会吃苦、能吃苦、又享受吃苦的一个人,但是董静对这一块,非常能够读懂,所以跟的很紧,这种跟踪式的学习,是非常提倡的,也是难能可贵的,我觉得这是一种设计的自觉,这是一种文化的自觉,没有人给董静要安排一个事,你把这个余平要写一下,没有人给董静说是,余平到哪你必须到哪,但是这是董静自己的一个觉悟,我觉得这个觉悟是张伏虎培养的一个成功,这个现象在设计界,大多年轻设计师太在意作品的表露,太在意作品的张扬,缺少对一个人的深度研究,我觉得对设计界非常有耕耘作用的大师的跟踪,董静这一块有非常大的收获,无论是这个收获也好,无论是这份享受也好,无论这里有更多的名堂也好,只有董静一个人能感受到,正因为是这样子,她才可以把余平写的入木三分,虽然她不是文学家,但是他的水准不次于一个文学家,我就是这样人为的,我就是这样子观察的,所以我要在这里抢一个镜头,不好意思。
  李建森:抢镜非常好,这篇文章写的非常好,我觉得真实,真实是最强大的表现力,放在董静这是比较适合的,下面有请余平老师自我夸奖,余老师是非常主张慢生活的一个人,他的生活主张值得我们很好的去推广,他主张要慢下来,每天工作两小时,其他的可以休闲,干自己最喜欢的事。大家掌声欢迎!
  余平:吴老师已经给我压力大了,李建森又给我加点压力,写感谢,这本书终于出版了,我也被选入这本书中,我感到非常荣幸,在写作的过程中,作家和设计师、建筑师的对话,这在全国算是一个首例,从这次拿到苏州年会的反响看,不管这个书站在一个什么样的高度,水平达到什么水准,但是它的形式具有开创性,作家和建筑师、设计师的一个对话,所以这里的功劳,吴老师作为设计界的领军人物,来策划这件事情,最后傅老师想到《里里外外》这个名字,把建筑和设计用这样幽默的语言,用这个书名作为一个作品的诞生,包括建森好几年花了很多的心血,再次表示感谢!
  这个书里面肯定要有一个选配的过程,哪个作家写哪个,这里有一点分配制,也有一点自由选配的空间,我在选的时候呢,在作家里面我选了一个当时不是作家的,就是董静,董静是我的工作助手,虽然她不是作家,但是在我们设计圈里面,她是一个特别善于动笔的一个人,文学的基础非常好。
  我觉得一个东西的好坏,有几个方面的构成,一个是基本功的水平问题,第二个是她对这件事的熟悉程度,投入的时间,第三个是对这件事业内的了解,我觉得董静属于设计的业内一员,她跟我一起工作比较了解,作品好坏还有一个,就是真实的东西就是好的东西,她把东西写完了,我一直也没敢看,最后印出来一看,我主要想比较比较,最后大家反应和我自己感觉,我觉得和作家的应该不差,写的我还是很满意的,我在这里也感谢董静。
  另外设计的东西,我一直在从事这个行业,这个行业已经做了20年了,要20多年了,20、30年了,这个行业最早的时候就开始动手做这个事情,做到现在的话,自己感觉到有一种责任感在里面,我觉得设计师,我说设计师也包括建筑师和室内设计师,统称为设计师,我觉得有一个责任,这个责任的体会在哪里呢?如果我们作为一个游客,我们到了另外一座城市或者到另外一个县城或者乡村,感觉它们都同质化了,感觉这个东西挺失望的,很多东西的地域差的文化,向往的东西越来越淡薄了,这个问题出在哪了?这个因为大的发展速度太快了,谁犯了这些问题呢?我们这些称作为设计师的人,应该承担这样一个责任,也就是说,我们实际上在一个城市里面,担当的一个相当相当重要的角色,城市的美好,和潜移默化的渗透到每个人的生活中去,包括不同地区人之间的文化、思想、情感的交流的东西,都可能不是说只是一个电影或者一个书法,或者一个画,一个纯艺术的东西,更多的是完全进入一座城市,这样一个大的环境,它的地域环境,它的建筑,包括室内,包括用床品、用具,这些东西他们没有把它归纳为纯的文化品的东西,实际上从真正潜移默化的渗入到人的血脉里,才让人感觉到我从一个地方到另外一个地方非常有收获。
  我们自己是在做这样一个工作的人,我觉得责任还是非常大的,举一个例子,就是说,长期生活在发达西方的一个孩子和国内的一个孩子,论知识的基本功来讲的话,实际上中国孩子不逊色,我们比较勤学,重教育,如果说叫两个人都没有受过专业的美术教育,艺术的教育,而两个人去选择一件生活用品的时候,去选择一个环境的时候,截然是有很大的区别,一个在欧洲生活长大的人,一个初中孩子的审美判断,可能比我们受过大学教育的人还要高,他下意识的觉得这个东西就是美的,我们作为专业的人来判断,发现他的选择跟我们一样。
  同样在中国的话,在这一块,他就会低下很多很多,这个距离会非常非常大,这个审美的东西差距很大,这个并不是说我们缺少美术课或者美学课的教育,实际上是环境潜移默化对一个人的作用,我觉得我们现在做这样一个工作,也是非常的有价值,也承担着,对中国人发展朝着一个不单单物质文明,还包括精神文化,还有人的审美情趣,这些事情是被我们这些称作为设计师的人担当的,建筑师、室内设计师、工业产品设计师,包括服装设计师,等等设计师是一个生活艺术家,这个是作为我们从事这个职业的同行来讲,我们都要把它作为一个引以为骄傲的、具有自豪感的职业。
  今天建筑师只来了一个王陕生,我这里作为专业挑战一下,我随便说,我们一些设计师团队到欧洲之旅,去走的时候有建筑师有室内设计师,建筑师去了以后就感觉自己和那些国家的东西差距太大,觉得我们还在研究什么,就觉得没有啥研究,人家那个东西,都几百年了,把建筑已经做到人类的极致了,钢铁的、水泥的、砖头的,都做到了极致了,在中国这个地方,好的建筑作品不是古人就是洋人的,说明在批评我们现在的建筑设计,现在拿出来的东西是社会的需求,社会这么多人需要居住,这个建筑有什么价值?有多厚重的文化含量?我们现在需要填补的养料太多太多。
  另外一场讨论中我听到这样一句话,我传达一下,这几年中国设计的发展,建筑设计师、环境设计师、工业设计师、服装设计师,大体上归纳这几个,建筑设计和西方的设计有着巨大的差距,差距很大,然后工业设计没有办法去比,根本没有办法比,我们一个杯子、一个笔,所有国产的东西跟西方德国人设计的每一个东西,好像都不能去比,唯独现在和可以西方人在设计领域坐在一个桌子上谈的,就是室内设计,《里里外外》的里,因为我们这个机会太多了,我们这个船小好调头,虽然是总建筑师,还要满足市长、书记、常委的要求,中国设计发展最快最迅猛,而且现在可以坐在一个桌面上喝咖啡和茶的是室内设计,我觉得这个也有一点道理。
  大家讨论我就先说这么多。
  李建森:余平老师说的非常好,非常有高度,下面有请张伏虎教授发言,张老师是中国建筑学会室内设计分会第五专业委员会的副主任,西安交通大学的教授,著名室内建筑师,大家欢迎!
  张伏虎:非常高兴成为9个设计师之一,我觉得更准确的应该是收益很大,我在这首先要感谢一下写我的那个杜爱民老师,从他身上我感觉到,包括我看了其他几个作家写的,一个是他们认真的工作态度,另外一个他们有非常敏锐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通过短短的接触,其他几个作家写的东西,可以看到他们的知识面非常宽,虽然不在这个领域,但是经过和设计师的交流,经过交谈,作家马上就可以非常准确的,用一些文化语言,把自己的感受和理解,对建筑、对设计的理解去表达出来,首先这是一个收益,这是觉得非常值得自己学习的。
  说到这里,讲到这个书的初衷,我觉得实际上看书的时候可以感觉到,为什么作家来写呢,这个书就是作为作品集出现,实际上也在提示我们,作为一个设计师来讲,必须是一个,用现代话来讲,设计师是立体、知识结构丰富的一个人,这样再往下做就比较好做。
  我最近看了几本书,看了几个日本设计师出的书,好多日本建筑师就可以静下心可以做一些茶室的设计,肯定不是当做建筑作品做,更多的是理解文化,对茶的研究,写了一个新建筑入门,你可以感受到日本的设计师完全是非常善于思考的一个建筑师,既可以非常理性的做很多的思考,同时他又是非常感性,非常充满激情,同时对艺术、对文化的因素理解,对技术的执着态度,包括这两年跟日本的设计师和学生接触过,我的感触非常深,有一个设计师,为了尽孝道,一年时间他可以不出去,他用一年的时间写了一本书,通过这么一个机会守孝道的时候,照顾父亲的时候,他一口气就能写出一本书,为什么呢?就说明这个设计师平常已经积累了很多,非常理性的思考,对建筑整个纵向的关系、横向的关系,谈的很清晰,可以梳理出来,如果平时他在生活中不太善于观察,不太善于总结的时候,可能这个时候就只会尽孝道,就不会写出一本书。
  还有这次和吴老师在苏州年会上,我们晚上没事就去酒吧坐坐,就发现了两个很小的酒吧,而且还特别巧,还都是日本设计师改造的,做的非常好,前期一些平面图都拍了放在酒吧当中。
  从这个书里面我感觉确实收益非常大,一方面是对作家的尊重,另一方面就是建筑设计师,我们这里面几个建筑设计师,一看他们就是非常有责任感的设计师,做建筑非常难,但是他们非常认真,他们对传统的理解、对文化的理解,对时尚的理解,你能感受到他们在做非常深入的工作,我的最大感受就是确实是一个受益者,从作家从建筑师,从同行的室内设计师身上学习到的东西太多太多了,我在此感谢各位,谢谢!
  李建森:你的谦和让我们感觉到很温暖,下面有请李国华先生发言,李国华先生的个案和别的有更大的差异,他主要是声光电方面的,范超写这篇文章的叫《建筑声音之美》,他每天没来,我们请李老师自己解读,大家欢迎!
  李国华:大家好!我应该说还没有进入建筑师这个行业,因为我本人不是学建筑这个专业的,我学的是物理,我学的是物理师资班,为什么做建筑呢?就是跨界,我进入了西北建筑工程学院,在建筑系里面搞建筑物理这个专业,搞建筑声光热,这么多年我主要做了一些剧场、体育馆、演播室等这方面的设计,所以作者写到建筑声音之美,我到北京去,很多高楼上就写出售隔声窗,说明现在很多建筑隔声是有问题的,建筑师接到一个剧院,知道照着图做,但是做出来就有问题了,我每年至少做十个歌剧院,陕西省宜川县的一个歌剧院,不知道舞台是干什么,最后把舞台拆掉,给甲方造成了很大的损失,我们现在的建筑师在学习的时候,各方面的知识要深入的研究,各种各样的荷载有一个说法,但是他不做。
  现在我还要讲一个问题,通过三期到四期陕西省室内设计师的培训,我讲声光电的东西,现在陕西室内设计师做室内设计的时候,都在考虑声光电的问题,我最近审了几个图,做的还是相当不错的,这个方面需要大家共同努力。
  怎么努力呢?在国外搞一个建筑设计的时候,总有一个搞声光热的设计师跟进,我们现在没有这方面的工程师跟进,西安最大的西北设计院,有两位老师从事声光热设计工作的,我从哈尔滨过来的时候,他们还在做,做的非常好,但是这两位老师一退休,断档了没有了,现在一到声学光的时候就出现了二次声学设计,我们感觉这方面缺的非常厉害,这样造成了有的剧院设计拿到手了,但是做的不科学,做的声音不好,我可能就站在声方面的便宜,加入到了9大建筑师的行列,本来我应该不算建筑师这个行列,我这个放了一点的贡献,得到大家的认可,我今天可以在这个书里面出现,我今天就谢谢大家!
  李建森:我们文化界对这个感觉还是非常新鲜,李国华老师是长安大学建筑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西安大学建筑声光研究所常务副所长,在这方面是权威、是专家,下面有请习晋老师发言,他是中国建筑学会室内设计分会第五专业委员会的秘书长,你自我介绍一下。习晋老师一看到这个书,我问习晋老师怎么样,习晋老实说非常好,感谢把国姓排在第一。
  习晋:那我介绍一下,今天有很多新朋友,新的朋友来了以后,我不用过多介绍了,书里面都有,我想用更多的时间分享一下做这本书的心得。
  第一个《里里外外》这本书,最开始的起因是我们建筑师做外观,和我们做室内设计师的一个取名,我们每个人、每个国家都有一个里里外外,里里外外代表一种精神,代表时代的一种态度,代表对文化传承,代表对现代科技认识的一个态度,我觉得里里外外应该有一个高度,这是我觉得第一个分享。
  第二个分享是什么呢?我从小生长在西安碑林,在那么一个家庭成长的,我从来没有想过做工程、科学,我从小爱画画,也爱好音乐、美术等艺术方面的事情,但是因为1979年高考,大家本着学好物理化走遍天下,我的老师和家长都坚决反对我考美术学院,如果不这样,我可能成为一个画家或者歌唱家,其实我们这个行业做设计师,我感觉到是非常好的一个职业,今天我在这里不是说我们王婆卖瓜自卖自夸,这个行业为什么好呢?一个面向当今的高科技,高科技要被设计师所了解和掌握,只有了解高科技,才有自己的作品出来,第二个必须对传统的文化和现代的文化有深入的了解,否则你做的东西肯定是垃圾,肯定是一些商品,肯定是模仿的东西,我有幸的是成为这本书里面一个被写的,我觉得今天跟大家分享文化这个层面,我觉得文化不单纯的是我们看到的纸上的东西,看到媒体传播的东西,我认为当今的高科技,就是一种文化现象,我在前面有一个演讲,就是科技民族化、传统现代化,就是在谈到我的一个观点,我觉得对我们现在科技的认识,我们每个人都在我们的生活中间无孔不入,所有高科技都在分享,都在分享高科技带来的快乐,同时我们对文化的传承,是否能对我们高科技有一个反思,对现代生活出来这么多的行业的,所谓的缺失文化的科技东西,能够给出一些我们的一些思想,一些理性的东西,我觉得这个事情是我们今天要做的事情,因为我们这本书,为什么我们觉得今天的会非常重要呢?大家为这个会准备了很长时间,就想唤醒设计行业、建筑行业,重新对文化思潮的一种觉醒、一种反思,或者是进一步的认识。
  这样的话,我们就有很好的把握,现在看到高速发展、经济快速发展的国家,给我们带来了种种的一些弊病和危机,带来了很无奈的一些东西,所以今天真的是放下心来坐在这里,我们来分享我们自己的一些想法,我想这是我们在这里开会的一个最重要的事情。
  我先说到这,因为今天下面想听听各位专家和领导的发言,谢谢大家!
  主持人:下面我们有请写序的孔明作家发言,其中还接到两个条子,你可以把序言朗诵一下,讲话也可以,朗诵序言也可以,任选其一。
  孔明:我准备了一个小稿,就不念序言了。
  各位建筑设计大师,各位文字经纬高手,各位朋友:
  此时此刻,我想借着白居易的两句诗,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从与李建森磋商《里里外外》出版,到审稿,到发稿,到编辑校对,到今天终于看到书摆在面前,可以说经过了春夏秋冬的漫长等待。站在出版者的立场,这个等待是长了些,但等到的是一部精品图书的呱呱坠地。精品是打造出来的,作为责任编辑,我对这本书很满意!
  我更满意的是这本书的策划、设计与文字构成。可以说《里里外外》这本书,里里外外都别具匠心,都充盈着、体现着时代的符号与创新的元素。把建筑设计艺术家请到书中来,请到文字中来,把他们的设计理念与文化诉求,以及个人艺术特色还原为文字结构,再通过平面设计家的精心安排,使文字显得不太苍白,使图画不再缺乏灵魂,仅此而言,这是天作之合,这是上帝赋予文化表现与表达者的一种天才构想,这构想充分的释放了建筑设计的经典基因与时代信息,使书的价值与书本身一样厚重,在此,请允许我感谢在座的所有的智慧奉献者,各位的奉献,赋予了出版以崭新的意义。朋友们,让我们握手今天是旧年的倒数第二天,这意味着一个新年的到来,美好的开端需要我们继续美好的合作,再次我表态,我愿意和在座的每位艺术家、文学家成为知心的朋友,预祝各位新年美好、人生美好、未来美好!谢谢!


[1][2][下一页]


  李建森:为美好鼓掌!感谢孔明老师!
  第一个段落就是书里面的主演,自己在里头把第一手的感受和资料,给各位大家和老师汇报一下,下面有请来自文艺评论家的权威专家,给我们这个书做一个非常好、客观的定位,我们也希望能看到这个书的长处、短处,以及我们的可能性,下面有请陕西省师范大学的教授,著名文艺评论家昌广元教授(音)!
  昌广元:参加这个会我学到了很多东西,特别是面对建筑设计师,进入到一个新的知识领域,我给大家说点心里话,我对这个设计师啊,很崇拜,也很敬畏,说邓小平是政治设计师,我对设计师就有另外一种感受,觉得邓小平这个设计师,总愿意为中国的生存状态,做出他自己头脑中观念塑造出来的一种规范。
  于是我就想到建筑设计师,建筑设计师最根本的一个任务,是给予人们带来一种空间的美感,它是一种空间艺术的设计,在一个空间里面,由于建筑设计师的设计,可以使这个空间带来更具特色的一种和谐,这种和谐是设计师头脑里面的审美想象力构成的,但它要通过建筑师来实现,因此我就有一种感觉,我在看这本书的时候,这本书我看的很草率,到这里才拿到,但是我的感受,和我们过去读文学作品不一样,文学作品是语言作品,让语言让我们感受到一种美,要通过我们的想法,但是这本书不是这样的,它也有文字,但是我首先看的是画面,因为画面它给我的感觉,和文字的感觉不一样,从画面里我们能够感受到设计师和建筑师,他们审美设计的价值取向,其中包含的一种精神内涵,所以我觉得这本书很独特,它展示了我们建筑设计师一种精神品格,他们在精神上的一种追求,这个同样,比如说我过去一进南门,两边那个楼我突然就有一种压抑感,楼上封的顶是绿色的,我一下就感觉到很压抑,面对钟楼呢?由于建筑力是向上的,我就感觉不一样。
  我觉得空间艺术,或者类似于我们的书法艺术,展开一幅宣纸,艺术家、书法家提起笔,面对这个结构,他一笔下去会出现什么状态,这种状态不是一般的简单的用语言能表达了,而是这笔下去就提供了力的一种式样,其实人的情感恰恰就是一种力的式样,人的情感是可以向上的,也可以向下的,它是有方向的,是有强度的,而建筑本身也是一种线条性的机构,把它抽象化以后,它也是一个线条性的机构,可以给人一种温柔,也可以促使人上进的,各种各样的情感都可以通过建筑的线条构成的力的式样传递出来,所以我认为情感是一种力的式样。
  我看各位大作的时候我很有感受,包括西安交通大学面对兴庆公园大门的设计,不知道别人什么感觉,我的感觉就是它有一种召唤,它是让我们怎么样在科学攀登的台阶上,一步一步的走下去,建筑本身是一个立体的,但是它是有层次的,所以,我特别敬重我们设计师,因为他给予我们,他给予我们普通人,在生活里面没有碰到的,给予一种新的审美形式,它可以是居室,它也可以是一种研究场所,它可以尝试你的生存状态起一种变化,所以我认为设计师、建筑设计师其实从某种角度上讲,也是人的灵魂的设计师,虽然设计是人的一种外在、环境中的东西,但是它对人的心灵是有影响的。
  我读这本书的时候,倒没有在文字上多么下工夫,而是对这些建筑、这些设计有很强烈的感觉,所以,有一位西方的美学家说,建筑看起来它是各种不同性质的建筑材料堆积起来的,其实它都是建筑师心灵的一种外现,我觉得通过这本书,可以感受到在座的建筑师的心灵、这种精神、这种价值追求。
  顺便我也想说一下,我们古都西安,前不久有一个学生写了一篇文章,谈到西安的雕塑,也谈到西安的某些建筑、某些设计,当然也有赞美的,刚才很多老师发言也提到了,比如说曲江等都是很不错的,但是我有一个总体的感觉,我就感觉由于我们对西安这样一个城市总体上缺乏一个,就是建筑各个方面缺乏一个整体感,没有这个整体感,西安和广州、成都、重庆,它的建筑风格上的区别是什么,独特的东西是什么,没有一个人用一段独特的文字概括出来,没有让人感觉到很鲜明、很突出,我们很多建筑,小孩子经常说,高楼盖的越来越多,马路修的越来越宽,这好像就是一个都市现代性的标志,其实不见得,所以我总觉得,我们西安市的城市建筑的设计,我很想请我们这些建筑师、设计师们,能够给我们提供更多的一些建议,更好的一些建议,把西安真正建设的更美好,既能够显示出我们古都独具的一种文化神韵,同时也可以展现我们现代性的特色,把这二者怎么样能更好的融合起来,但是不管怎么样,我读了这本书,听了大家的发言,确实学到了很多东西,谢谢!
  李建森:非常好,不但有理论高度,而且有实战上的诉求,我觉得这是我们西安建筑设计一个重要的参照声音,他应该代表知识层面的一个认知。下面有请李星老师发言!
  李星:一句话说对了,小说评论者、小说研究者,小说读者,我是老陕话,跟建筑这个距离比较远,虽然住在建筑里面,每天眼前都是建筑,但是跟建筑很隔膜,随便谈几点。
  第一点,这本书是李建森同志设计的,李建森同志还是主编,李建森很神秘,西安文化界、设计界有了李建森,有了建森工作室,我整个感觉起码我眼前经常出一些很新鲜,很新奇的东西,乡巴佬进城,我不知道他有多少钱,我认为建森是当代都市文化的一个标志,他不当官到了陕西,到了新闻界,刚站住又离开新闻界,就是要当一个独立的策划人,我看你策划的美术书,还有瓦库,凡是我所看到的,都是钦佩他的文化,我对建森的认识不一样,比我怎么想象都要深厚博大一点,因此,应该说,我不是因为你今天给我发劳务费了,而是这本书确实引起我这样的感想。
  下面我想说一下对建筑的看法,我是研究小说的,我是农民的娃,我是农民进城,农民进城读书,我过去当主编的时候,就只重内容不重形式,下面我想谈一点对建筑的理解,今天会上这么多建筑专家,至少都是专家,想谈一点认识,谈错了希望大家理解我这个门外汉,或者言语之间略有冒犯之处,我没有冒犯的意思,没有有意要冒犯的,如果我冒犯了你们的商业尊严,请大家谅解。
  第一个,我在这里主要把建筑跟文学艺术比较一下,它们的基本性质是一样的,都是有生命与灵魂的艺术,这是第一点,都创造的是有生命有灵魂的艺术。
  第二个都凝聚着一个时代、一段历史的思想和文化,体现着一个时代的人民。
  再一个它本质上都属于大众,都是为人民大众服务的。
  第四点,概括起来就是建筑设计师、设计者和作家艺术家一样,都是值得尊敬的,都是我们这个社会值得尊敬的行业,这是一个,但是他们有差别的,差别主要的存在方式,第一个是存在方式,建筑师以空间形式存在的,多维的形式、立体的形式存在的,而艺术是平面的。
  再功能不同,就是建筑除了有观赏性和欣赏性以外,还有实用性,盖房子要能住,公园人要能进去赏心悦目、休闲呢。
  再就是文学艺术,陈忠实的白鹿塬干啥呢?能吃、能喝、能住?都不行,文学是精神东西,消费方式和消费主体,刚才都说是大众的,有共同之处,但是又有不同之处,一个是完全是心灵的消费,再有一个是,可以说个体也是建筑设计的一个特点,但是这个文学艺术的那一种消费,他是我个人有自由选择的权利,但是一个普通公民对建筑消费的选择,他不能选择,大家给他提供的是啥,就是啥,城市规划者给他提供一个什么规划就是什么规划,公园建什么样,看着就是什么样,我今天坐到这,就是类似于瓦库这个茶社里面,不能说我选择来,而是建森把我安排到这来,因此,我冒昧说一句话,文学艺术可以是穷人的艺术,我花几块钱买一本书,甚至借别人的,你们这个消费不一定,大众过来都可以看到,但是看不到里面的风景,建筑在某种程度上,是不是可以这样,就是不光有个体消费,也有集体消费,还有一个是穷人的艺术,一个是富人的艺术,我不知道我这话对不对,这可能冒犯了。
  再一个,生产方式,生产方式一个是个体心灵自由的,艺术生产不受读者群的影响,他有潜在的向往,但是不受这个自由,建筑师受你们客户的左右,我说一句冒犯的话,建筑设计更多与金钱与权利的合谋。
  我觉得指出这个本质很重要,我觉得权利和金钱是一个建筑设计存在的一个前提,我只是希望建筑设计师不要当金钱和权利的玩偶或者乞丐,而要像余平老师一样,我虽然兼建筑科技大学文学院的教授,前几天校长还把我请去,好多老师,我光记得刘克成老师,我还是咱们学校的老师,余平老师咱们都是建筑科技大学,我在那还拿一点年薪,但是我不干事情,我们都是混饭吃的,我们不要当金钱和权利的玩偶和气概,我们要当自己艺术的主人。建森给我寄了一个左右论坛,我看这有一个左右客,今一来这又是左右酒店,它就像都市丑小鸭的建筑。
  我在这又放一次毒,它是老百姓的毒,就是北郊、南郊几家权利单位的建筑,我看了很不舒服,老百姓看了不舒服,我不知道在座的哪个设计师发明的,还是在这个场合以外的人的发明,我坦率的谈我一点印象。
  王陕生:你的发言很坦诚,所以你就不要管他在座不在座。
  李星:我就是就作品谈作品呢,我对这个作品,我不知道你们行内叫啥,大家把那叫官帽楼,我觉得这个有一点诅咒它,我诅咒这个建筑,它追求的是权利永固和永恒。我看里面还隐藏着一种隐隐的潜台词,有一种权利的贪婪,我看到权利的贪婪,我觉得我们这个时代最悲哀的,就是权利的失控,权利的没有控制,权利疯狂,权利的贪婪,我从那一种格式的建筑中,确实体会到建筑设计师,我们这些艺术创造者,跟金钱和权利合谋结出的这个时代的特殊,会被后世人耻笑的这个时代的一种艺术成果,我这个话说的,我尽量平心静气的,我心脏不好。
  王陕生:你这样说了,对我们是一个感叹号,就是不要再这样弄了。
  李星:我就是想让各位听听老百姓的心声,我认为我们这个时代最恐怖的就是权利的贪婪、权利的疯狂。买官、卖官现在在很多单位成为一种潜规则,权利已经失控到一种严重的程度,我从那样的建筑都读到了种种的潜台词,就说这么多。
  李建森:李老师说的很真诚,也很真实。
  王陕生:这个建筑设计是个啥概念,建筑设计不管你设计成啥,它都在大气中暴露着,谁都可以说,室内设计看不着,所以不好说,你说哪一个大家共鸣不了,所以今天这个老师,所以说,我说的搞设计,比较害怕,为什么呢?做出来我们最低的标准,不要被人骂这是最高标准,做设计的人如果有个责任心的话,就是不要被人骂,这是最高的标准,如果赞赏的话,那是意外的收获,就像天上掉了一个馅饼。
  刚才余老师也说了,建筑设计落后这个是很对的,中国这个建筑设计是从西方建筑体系中学过来的,咱们这个国家可以说,这个延续性是被人家侵略的,结果改革开放后才学西方的东西,以前也在学,但是连个杂志都没有,库哈斯说,你们中国建筑师的劳动量是我们国外建筑师的2500倍,你没有钱你咋能做建筑呢?做一个建筑比开一个轿车钱多多了。所以说

相关知识

文化是建筑设计的灵魂 《里里外外》新书研讨会
中宇Arianna Lanzone:文化是创意设计的源泉
空间设计是室内设计的“灵魂”和“精髓”
【今朝设计之星】TOP.陈耳东——建筑设计的继续和深化
屈彦波:创新是设计的灵魂 有不同的需求
屈彦波:创新是设计的灵魂 有不同的客观需求
日本设计大师黑川雅之,“生命与性”是他设计的永恒主题!
富邦美品陈征宇:家具文化是家具产品的灵魂
名雕丹迪邹其林:设计师是鲜活的个体,创新是设计的灵魂
文化与地产,艺术与建筑——中邦的艺术《家》之路

本文来自 家居装修知识网 文化是建筑设计的灵魂 《里里外外》新书研讨会 https://biud.com.cn/news-view-id-840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