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装修资讯 > 蒙娜丽莎陶瓷萧华:“窑炉大王”的传奇人生

蒙娜丽莎陶瓷萧华:“窑炉大王”的传奇人生

https://www.biud.com.cn 2011年12月29日00:03 家居装修知识网  

  他搜狗,有着二十多年建陶经验,是中国陶瓷窑炉行业的开山人,通过窑炉改造让建陶产品的大规模生产成为可能,被业内人尊称为“窑炉大王”。当国内陶瓷企业受限于技术,纷纷高价引进“洋设备”的时候,他凭借仅有的五金知识和饱满的自学精神,研发出我国第一台陶瓷生产窑炉,开创了我国陶瓷自主生产的先河;当大部分人认为蒙娜丽莎因高层变动,无法挺过2003年的时候,他扭转了企业的命运;当周围的人都把陶瓷看成纯粹的商品的时候,他认为,做陶瓷是一种生活态度。

  尽管年近六旬,外人却很难看出他的真实年龄,不仅是外在保养得好,更多的是因为他对生活的态度。高调做事与低调做人的态度让他成为了陶瓷行业的一棵“常青树”。心无旁骛地专注于陶瓷,不遗余力地投入到陶瓷技术和产品创新,这就是蒙娜丽莎董事长萧华的陶瓷人生。

  从农民到五金厂长

  种过地、养过鱼、挖过沙坑除过草……由于家境困难,15岁起就辍学养家的萧华,做过各种农活。然而,回忆起那段日子,萧华却始终心存感激,他说正是那段艰苦的日子让他学会了吃苦,也更能经受磨练。1970年,23岁的萧华以电焊工人的身份进入村里的五金厂,一干就是九年。

  凭着在五金厂工作积累下来的经验,萧华与几个同村伙伴一同建立了自己的五金厂。虽然他挂着副厂长的头衔,但是干的却远不止管理层面的活儿,从财务到技术,从业务到一线生产,他事必躬亲。在外出拉业务的那段日子里,萧华经常是骑着摩托车奔波辗转于珠三角各大城市,签到的订单也逐渐增多,硬是把五金厂从入不敷出的边缘拉回了正轨。从朴实忠厚的农民到事必躬亲的五金厂长,萧华用勤劳与坚持写下了自己的人生鹿鼎记,也为以后的人生轨迹定下了方向。

  “窑炉大王”的诞生

  提到窑炉,相信熟悉陶瓷行业的人都不会感到陌生,但是可能很少人知道,现在佛山陶瓷企业所使用的窑炉基本都是在萧华当年的技术改造基础上改进和完善而来的。

  上世纪80年代初,受到当时装备水平的限制,中国建陶生产较为落后。1983年,佛山引进第一条现代化生产线,随后陶瓷行业掀起了一股引进热潮,各大企业纷纷斥巨资从意大利、日本等国引进陶瓷生产技术。据了解,1983年至1989年间,全国建陶企业引进生产窑炉所花费的外汇就达到1亿美元以上。但是,由于窑炉投资大、建设周期长、技术门槛高、燃料成本高等一系列问题,许多引进的窑炉生产能力并未达到预期目标,经济效益不尽人意。

  由于高技术成本,建陶产品在当时可以说是高档耐用消费品,绝大部分用于国家大型重点工程和一些公共建筑,普通居民根本无力消费。对于正处于急速发展期的建陶行业来说,要想满足产能、扩张需求、扩大经济效益、实现陶瓷的普及,单靠引进国外关键设备显然不是长久之计,国内企业迫切需要自主制造和研发新型窑炉。

  但是,要突破国产陶瓷设备的空白,在当时看来似乎是异想天开的事情,就连许多专业陶瓷技术人才也都束手无策。然而,没有陶瓷机械专业背景,甚至连个像样的专业测量工具都没有,仅仅凭借十几年的五金生产与加工经验和对陶瓷机械的一腔热情,时任五金厂厂长的萧华拿着两把卷尺和一些简易工具,带着自己的团队就走到车间,投入到国产窑炉的自主研发与改造之中。

  从每一个零件的测量,到整台设备的运作,毫无经验的萧华只能是摸着石头过河,边学边做。这样的尝试,起初并未得到大多数业内人士的理解与看好17173,甚至被认为是一个陶瓷外行人三分钟热度的举动。然而,这并没有打击到萧华改造窑炉的信心与决心,反而让他越挫越勇。经历了一年多的反复试验,萧华和团队的付出终于得到了回报,国内第一台新型辊道窑成功面世,设备生产化之后可以减少60%至70%的成本投资。这项成果的诞生,不但开创了我国陶瓷自主生产的先河,更弥补了国外以重油为燃料的新型窑炉的空白,这在当时整个陶瓷界引起了不小的轰动,就连国外专家也觉得不可思议。

  但是,第一次的成功并没有使萧华停下窑炉研发的脚步,反倒让他更加享受这个付出与收获的过程。在随后的几年里,他又带领团队不断地对窑炉设备进行改造升级,更不遗余力地在业内大规模推广,毫不吝于与同行分享自己的宝贵成果,萧华也因此备受业内人的尊重,被尊称为“窑炉大王”。然而,时至今日,每当提到这个称号,萧华还是特别低调,甚至会不好意思,被问及称号的来历,更多时候他会一笑带过。在一次采访中,谈到当初为何会萌生制造出国产窑炉的念头,萧华的回答很简单--“因为中国陶瓷行业要发展”。

  “03年,外界传言我濒临破产了”

  上世纪90年代末,正值国有企业大规模转制,南海樵东高级墙地砖厂成为佛山市第一批转制陶瓷企业。而此时,萧华的名字在业内已经广为传播。为了加快转制步伐,政府向萧华发出了邀请。1998年6月,萧华正式入主樵东,出任董事长一职。

  98年下半年,随着全球经济逐渐从金融危机的阴霾中走出,国外市场对于陶瓷产品的需求也逐渐扩大,国内大大小小的陶瓷厂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市场。但是,大部分企业更加强调产量,在产品定位上基本以中低档为主,高端市场品牌稀缺。早已瞄准这块市场的萧华,上任后的一件事就是制定开发高档产品的目标焦点装修家居网,抢占高端陶瓷市场,“蒙娜丽莎”品牌应运而生。2000年12月,樵东陶瓷厂正式更名为蒙娜丽莎集团,并通过加快新品研发与终端开拓速度,使蒙娜丽莎驶入发展的“快车道”,很快在市场打响了知名度。

  但是企业的发展永远不可能一帆风顺,2003年无论是对于蒙娜丽莎,还是对于萧华来说,都是充满抉择的一年。那一年,蒙娜丽莎进行改革,管理层的大变动让已经进入发展“快车道”的蒙娜丽莎突然遭遇“急刹车”,集团运作及管理面临挑战,业内甚至流传着蒙娜丽莎即将破产的各种传言。萧华深知,此时的一个决策,也许就决定着企业未来的兴衰成败。在生死攸关的关键时刻,萧华挑起了重整企业的担子,对内稳定军心,重建管理队伍;对外稳步发展,增强品牌抵御能力,通过一系列举措,他带领蒙娜丽莎从困境中走出来,更让企业焕发出了前所未有的生机。

  回忆起那段经历,萧华曾在采访中笑称:“人的一生总是面对各种不同的选择,我们必须要改变。如果一开始就害怕失败,那就永远没有进步。我不怕担责任,无论碰到什么难题,我们都要抱着必胜的信念!”

  进军陶瓷薄板领域,引领行业创新

  经历了03年的变革,蒙娜丽莎焕发出了前所未有的生机,并在创新的道路上越走越远。此时的萧华,对于企业的未来,也更加充满信心。借助产品创新、渠道建设、文化营销等方式,萧华带领团队努力让蒙娜丽莎从行业名牌走向大众品牌。

  在萧华看来,敢想敢做才能开拓更广阔的未来。所以过去十年,蒙娜丽莎在创新的道路上也一直引领行业,创造了行业多个“第一”:第一家陶瓷博物馆的落成,让陶瓷从技术产业延伸至文化产业;第一家院士工作站的建立,让国家智力资源成为了陶瓷行业转型升级的有力保障;第一块陶瓷薄板的诞生焦点房地产网,让蒙娜丽莎成为了绿色产业的先行者……

  如今,蒙娜丽莎已经进入上市准备期。有人说,管理企业就像抚养孩子,孩子的健康成长与出人头地是每个做父母的最大心愿。每每谈到蒙娜丽莎近两年的成绩,年近六旬的萧华总是面带笑意,难掩喜悦之情。对于在陶瓷行业奋斗了几十年的萧华来说,事业已经成为了他生活的一部分。最近两年,萧华谈的尤其多的,就是蒙娜丽莎的陶瓷薄板。

  与传统陶瓷产品相比,这种陶瓷薄板具有规格大、质量轻、厚度薄等特点,只要运用二分之一甚至三分之一的瓷土原料就可以生产出同等面积且同样优质的瓷质装饰材料,所需的原料和能耗比传统瓷砖均降低了3倍以上。中国是建陶生产大国,2009年产量达到64.27亿平方米,连续12年成为世界第一。与此相伴是巨大的代价:2009年中国建陶矿物原料消耗1.8亿吨,能源消耗4000多万吨标准煤,电力消耗350亿度,水消耗11亿吨多。“然而,这一切并非不可改变,如果我们把所有瓷砖的厚度减少50%,我们的原料消耗将节省近亿吨,节省的水、电更是以百亿计,其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不可估量。”萧华说。

  目前世界上只有少数国家具备生产陶瓷薄板的装备与技术,但都没有形成产业化,而作为中国唯一一家生产陶瓷薄板的企业,蒙娜丽莎的陶瓷板生产目前已实现产业化,其生产量和销量均处于世界领先地位。我国著名的建筑材料专家、华南理工大学教授陈帆表示,通过制定相关标准,以蒙娜丽莎为代表的中国陶瓷薄板在生产工艺技术、产业化水平上目前在世界上已是顶尖水平,“这是得到墨西哥、意大利等陶瓷强国认可的,为中国陶瓷在今后的国际竞争中占得了先机。”

  过去十年,他的窑炉研制和改造开创了国内自主生产陶瓷机械的先河。现在,他倡导并主持生产的大规格陶瓷薄板引领中国建陶跨入新的里程。未来十年,相信“蒙娜丽莎”将绽放出更美的微笑。

(责任编辑:JN103)

相关知识

蒙娜丽莎陶瓷萧华:“窑炉大王”的传奇人生
蒙娜丽莎董事长萧华:创新让蒙娜丽莎驶入发展快车道
蒙娜丽莎董事长萧华:2012创新型企业发展更好
蒙娜丽莎董事长萧华:以创新为根本 依托文化来立业
蒙娜丽莎集团萧华入选“大城脊梁”企业家精神专题报道
蒙娜丽莎张旗康:微笑背后的“达芬奇密码”
蒙娜丽莎霍荣铨:在互联双核发现陶瓷薄板之美
蒙娜丽莎陶瓷艺术壁画亮相第三届文博会
蒙娜丽莎李智强:打造创意和梦想的生活家
蒙娜丽莎陶瓷薄板互联双核战略见成效

本文来自 家居装修知识网 蒙娜丽莎陶瓷萧华:“窑炉大王”的传奇人生 https://biud.com.cn/news-view-id-821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