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装修资讯 > 饮水方式再升级,立升超滤膜技术保障万千家庭饮水安全

饮水方式再升级,立升超滤膜技术保障万千家庭饮水安全

https://www.biud.com.cn 2019年12月05日17:38 家居装修知识网  

  在国外青年“最想把中国的什么带回国”的采访中,评选出了中国的“新四大发明”,分别为:高铁、支付宝、共享单车、网购。高铁和共享单车改变了我们的出行方式,网购改变了我们的消费方式,支付宝改变了我们的支付方式。

  可见,科技的进步悄然改变着我们的生活方式。

  (新四大发明)

  净水黑科技,改变饮水方式

  当然,科技给我们生活方式带来的改变可不止这么少,它还体现在与我们息息相关的饮水和用水方面。

  过去,人们的饮水方式主要是采集雨水、打井,到现在有了自来水的直供,让饮水更加方便快捷,自来水也成为了人们日常的生活用水。但值得注意的是,虽然自来水在出厂时都经过了严格的过滤程序,但由于输水管道中泥沙、铁锈的自然沉积,腐蚀了老化的输水管道,加上水箱、水塔等储水设备清洁不到位,导致原本安全的自来水变得不再安全。

  在这样的背景下,新的净水黑科技——超滤膜净水器应运而生,它的出现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饮水方式。

  (输水管道的二次污染问题)

  净水黑科技,改变饮水质量

  先来说说什么是超滤膜技术。

  超滤膜技术,是一种纯物理的水处理技术,过滤膜孔径精细至0.01微米,只有人头发丝的万分之一,能够有效分离悬浮物、胶状体、藻类、病菌以及其它水生病毒,从而实现分离净化的目的,在各种水净化处理中均得到了广泛应用。而说起超滤膜净水器,就不得不提到在净水器行业里面有专业水处理背景的品牌——立升净水。

  (立升PVC合金超滤膜丝)

  立升净水,超滤膜技术赢得广泛好评

  立升净水成立于1992年,是一家集膜技术研发、应用、生产、推广和服务于一体的集团型高科技企业。自成立之日起,立升净水27年来一直专注于“膜”技术,始终坚持走自主科技创新之路,先后荣获国家“重点新产品证书”、海南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中国膜工业协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等荣誉,并承担国家火炬计划、“十五”科技攻关计划项目、863计划课题,并参与“十一五”和“十二五”重大科技专项(水专项)等重大科研攻关任务。

  (立升净水应用范围)

  立升净水自主研发的超滤膜核心净水技术已经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始终处于行业前列。其净水产品不仅服务于普通家庭,还广泛应用于市政供水、生产用水处理、污水处理及其回用、城市家庭饮用水净化、公共场所直饮水等领域;出口覆盖全球70多个国家和地区,包括可口可乐、丰田汽车、英特尔等世界500强在内的企业全球超过1000家;服务家庭用户的数量也已超过300万户。

  (立升净水业务覆盖范围)

  饮水质量,由立升PVC合金超滤膜来提升

  立升净水自主研发的PVC合金超滤膜,过滤精度高达0.01微米(头发丝的万分之一),可将水体中的泥沙、藻类、细菌、胶体、大分子有机物等杂质分离,保留对人体有益的天然矿物质和微量元素,适合人们长期饮用。早在1995年,立升净水产品就通过了900天无故障运行测试,能长时间稳定地为消费者的饮用水健康安全保驾护航。

  (立升PVC合金毛细管式超滤膜)

  此外,立升超滤膜净水器采用了一进两出式的过滤结构,能将过滤产生的含杂质的浓水从排污直通水口及时排出,避免滤芯脏堵,既大大延长滤芯的使用寿命,同时避免堵塞带来的二次污染。立升超滤净水器的寿命长,是市面上唯一一家书面承诺滤芯免费保用3年的净水企业,而实际使用寿命可达3-5年,且立升净水器使用过程中不插电,也不产生废水浪费,能有效节约水电成本。

  从采集雨水到打井筑坝,从自来水直饮到使用超滤膜净水器来净水,科技在改变人们饮水方式的同时,也让人们的生活品质得到快速提升。

  立升净水深耕净水领域27年,用科技促进万千家庭饮水方式升级,不仅为世界上各个行业提供了安全可靠的健康水,更为千万家庭饮用水安全保驾护航。未来,立升净水将一直潜心钻研超滤膜领域,不断用技术革新产品,为用户带来更专业、更优质的水质净化解决方案。

相关知识

饮水方式再升级,立升超滤膜技术保障万千家庭饮水安全
立升超滤膜净水器:小满未满,恰到好处!
立升超滤膜净水黑科技即将亮相2018AWE
想畅快直饮?你需要立升超滤膜净水器
立升超滤膜净水器:八卦与我无关,水质安全更值得关注
立升超滤膜净水器带给全家健康饮用水!喝水都觉得更香了
立升超滤膜净水器,给你安全健康的饮用水
准妈妈的爱,从立升超滤膜净水器开始
0.01微米过滤保留矿物质:立升超滤膜净水器
立升超滤膜净水器深耕多年,只为解决国人的健康饮水问题

本文来自 家居装修知识网 饮水方式再升级,立升超滤膜技术保障万千家庭饮水安全 https://biud.com.cn/news-view-id-7686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