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装修资讯 > 一线城市房价风险值得关注 三四线去库存压力大

一线城市房价风险值得关注 三四线去库存压力大

https://www.biud.com.cn 2016年03月04日08:34 家居装修知识网  

  在房价的问题上,一线城市显然吸引了太多的注意力。

  去年深圳房价迅速蹿升近50%,今年1月,上海同比上涨21.4%,并创出商品住宅均价的历史新高。一线城市房价的大幅度推高,令市场存有担忧。

 谁“推高”了一线城市的房价?

  上海易居研究院智库中心研究总监严跃进告诉记者,涨价背后的因素是多重的,“刚需毋庸置疑,这是一线城市上涨的最主要原因,稀缺资源价格上涨,符合经济逻辑。”交通银行金融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夏丹也表示,一线城市资源聚集,虹吸效应明显,而且短期内的表现会一直如此。

  除此之外,价格在人们的看涨心态中水涨船高,也是专家所认同的观点。一直以来,银行都将个人房贷视作风险较低的产品,加之政策多次惠及房地产行 业,带来的心理效应不容小视。例如,不少专家认为,年前首付门槛的降低及年后房地产交易环节契税、营业税优惠政策的出台,虽然主要针对的并非一线城市,但 市场心理开始发生变化,进一步助推一线城市楼市迎来全面复苏。

  不过,更值得关注的是,近期,部分房地产中介公司和购房者利用“场外配资”,将首套房1∶3的杠杆比率提高到1∶5甚至1∶7的比例。以抬高房 价的行为获取银行流动性,也成为部分企业主的操作手段。另外,此前有媒体爆出,深圳出现众筹炒房、联合炒房的现象。对此两位专家表示,这类操作的确存在, 但目前还没有可靠的数据分析到底多大程度影响了房价变化。

  目前来看,深圳和上海已经开始对这一趋势加以关注。不过夏丹认为:“房子是居住用品,但它同时也是商品,投资行为并不违背法律规定。所以在政策 方面,切入角度是关键,切忌干预。但针对加杠杆炒房的行为,为警惕金融风险,应当从银行这一端入手,对贷款人资格等方面审核。”她认为,套现的确会存在于 二手房市场成熟的一线城市,如若最大程度规避,则需要在政策上防止漏洞,同时避免金融风险的传导。

  对于未来的走势,严跃进和夏丹均认为,一线城市房价稳步上涨,依旧会是今年的主线。

  三四线城市库存怎么去?

  一线城市大涨的现象,显然只是中国房地产去库存硬币的一面,另一面则是大力去库存之下,依旧居高不下的三四线楼市。

  通观全局,按照目前情况,库存还会继续积累,库存问题形势严峻。国泰君安宏观研究所首席宏观分析师任泽平公开表示,尽管新屋开工连续两年下滑,但2015年新屋开工量仍高达15.4亿平方米,高于12.8亿平方米的销售面积 (2015年销售较好)。据国研中心原副主任刘世锦测算,我国住宅需求峰值1200万套~1300万套,按照每套100平方米算,住宅需求峰值约12 亿~13亿平方米,2015年住宅成交面积为11.2亿平方米,这意味着商品房需求增长空间有限。

  巨大的库存量体现在三四线城市身上。据统计,西部、东北等地三四线资源型城市库销比普遍较高,有些城市的去库存时间甚至达到10年以上,且受地域经济影响,销量弹性小,使得去库存难上加难。

  这种分化在房价上亦有体现,国家统计局70个大中城市房价数据显示,2015年一线城市商品住宅房价大涨21.3%,二线城市略涨1.6%,三线城市则下跌2.2%。

  “减法”如何做?任泽平表示,从房地产周期来看,去库存短期见效方式主要是金融支持,而长期则有赖于人口政策的变化。

  事实上,货币政策在其中发挥的作用不断引发讨论。在稳健的货币政策基调下,央行所 持态度是既不放松也不收紧,是给予楼市稳定的发展空间。而夏丹也表示,货币政策作用标的主要是高居不下的三四线城市去库存,在前期政策已经到位的情况下, 很难再发挥更大的效用,不必过度依赖。“保持流动性的合理适度即可,防止过度宽松,更多需要依靠结构性政策的配合与房地产相关领域财税政策的改革。”

  更应投入的核心领域还在于扩大需求,严跃进建议,可以从引入外来人口、增加居民收入、增加城市基础设施配套等方法入手,虽见效慢,但稳定且负面影响较少。另外,城市建设发展方面的科学规划,也有益于三四线城市去库存。

相关知识

一线城市房价风险值得关注 三四线去库存压力大
上半年一线城市频现日光盘 三四线城市难反弹
一线城市公积金贷款利率下调 三四线去库存难
小房企利润空间正不断压缩 三四线去库存压力集中
一线城市房价暴涨引关注 两会或讨论货币延续宽松
业内预计2015年一线城市房价略涨 三四线将下行
三四线市场区域差异大 橱柜企业渠道下沉有风险
既有住宅改造大势所趋 产业化模式将是重要方向
北上广深房价或难再飙涨 三四线楼市并非地狱
三四线城市楼市虚火:复制“土地财政”尤须防风险

本文来自 家居装修知识网 一线城市房价风险值得关注 三四线去库存压力大 https://biud.com.cn/news-view-id-6361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