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装修资讯 > 警钟:家庭装修需防患于未然

警钟:家庭装修需防患于未然

https://www.biud.com.cn 2011年07月24日20:23 家居装修知识网  

针对如何在装修过程中预防地震,希望也倡议装修行业的设计及施工人员提高技术水平、提高责任心和正在装修和即将装修的业主能防患于未然。
      相关链接: 防震装修 6大重要区域不可动     汶川大地震装修防震思考 
                        野蛮装修会破坏房屋防震性
 

对话庄雅婷 用刻薄让你清醒

房内的承重墙不能拆,可是非承重墙却都可以拆,这其实是一大误区。 

1:不要随意拆改承重墙体、拆改房屋结构构件。   相关链接:如何鉴别承重墙与非承重墙?

装修的目的对于很多人来说,已经不仅仅满足于将房间打扮得漂亮,更主要的是希望通过装修来改善房间内现有的空间格局,以增加其使用功能。于是在装修时对原有的房屋结构进行改造的现象越来越多,主要表现在拆改非承重墙。

在我们传统的观念中,一直都有这样的看法:房内的承重墙不能拆,可是非承重墙却都可以拆。这其实是一大误区。事实上,并不是所有的非承重墙都可以随意拆改。所谓非承重墙,就是指由钢筋混凝土的柱阵框架组成的房屋内,楼板由横直阵支撑,阵由柱支撑,柱由地基支撑。这种结构通常在室内可见柱阵。在柱阵间的墙身多数用空心砖或普通砖块充塞,这种墙一般为非承重墙。

许多人都认为,非承重墙并不承重,但实际情况并非如此。因为相对于承重墙来说,非承重墙是次要的承重构件,但同时它又是承重墙极其重要的支撑。它至少要承受两部分载荷,一部分是墙体的自重,以六层住宅为例,底层住宅内的非承重墙要承受上面五层墙体的重量;另一部分从结构上讲,非承重墙通常还是设计上的抗震墙。也就是说,如果发生地震,这些非承重墙将和承重墙一起承受地震力。所以,就某一个家庭来说,拆除非承重墙或在墙上打个洞没有太大问题,但如果整栋楼的居民都随意拆改非承重墙体,将大大降低楼体的抗震力。

进行居室装修,不得随意在承重墙上穿洞、拆除连接阳台和门窗的墙体以及扩大原有门窗尺寸或者另建门窗,这种做法会造成楼房局部裂缝和严重影响抗震能力,从而缩短楼房使用寿命。

对话庄雅婷 用刻薄让你清醒
吊钩必须能够挂起吊灯4倍重量才能算是安全的

2:悬挂物必须稳妥,比如吊灯、吊柜、悬挂装饰品。

瑰丽豪华、熠熠生辉的水晶灯,高悬在酒店、宾馆、大厦的厅堂,不但有令人目眩的照明效果,而且以它特异的造型,精致的用材和玲珑的晶珠,营造出让人心旷神怡的意境。

然而,吊灯悬挂在人们头上,吊钩的承重力十分重要,根据国家标准,吊钩必须能够挂起吊灯4倍重量才能算是安全的。因此,装饰客厅时,对吊灯的承重能力必须加以检查测试。在施工中要注意避免在混凝土圆孔板上凿洞、打眼、吊挂顶棚以及安装艺术照明灯具。

除了头顶上的吊灯,吊柜的安装也需要注意悬挂的稳妥性。然而目前基本上柜吊挂方法还没有引起广大消费者的足够重视,致使很多厨柜公司只注重表面设计,却忽略了吊柜安装时的悬挂方法和吊挂上柜所需功能的完善工作。吊柜的上部左右角各有一个吊码,没有用吊码吊挂上柜存在严重的质量隐患。普通吊码承重仅35公斤并且为外露式,品质厨柜会使用70公斤承重隐藏式吊码,质量更好,吊柜里面可以承放更多的物品,而且使箱体内看起来更美观。

对话庄雅婷 用刻薄让你清醒
不要随意增加地面铺装材料的总重量。

3:不要随意增加地面铺装材料的总重量。

家装中需注意楼房地面不要全部铺装大理石。大理石比地板砖和木地板的重量要高出几十倍,如果地面全部铺装大理石就有可能使楼板不堪重负。特别是二层以上,因为未经房屋安全鉴定站鉴定的房屋装饰,其地面装饰材料的重量不得超过40公斤/平方米。

对话庄雅婷 用刻薄让你清醒
水电路改造过程中的小瑕疵,会导致漏水、漏电、煤气天然气泄露等不良后果的可能性。

4:水、电、气管线不要随意拆改。

减少在意外灾害发生时,水电由于改造过程中的小瑕疵,导致漏水、漏电、煤气天然气泄露等不良后果的可能性。避免在自然灾害发生的时候同时发生装修隐患导致的灾害、造成更大的损失及人员伤亡事件。各种阀门开关保证紧急情况下的方便操作,方便在灾害发生的时候能否迅速地关闭开关阀门,人员尽快撤离,在灾害中尽量减少人员伤亡及财产损失。

相关知识

警钟:家庭装修需防患于未然
大家居时代下 木门行业跨界需防患于未然
北京京智:教你防患于未然,不做家装门外汉
了解暖气片漏水原因 对症下药防患于未然
家居中存在的安全隐患是否重视了呢?防患于未然你不得不看
智能家居安防系统 应该防患于未然
防水不止厨卫 飘窗也要防患于未然
防患于未然 智能安防系统第一时间报警
防患于未然 洗衣机5大危险操作必看
防患于未然 热水器安全使用保养指南

本文来自 家居装修知识网 警钟:家庭装修需防患于未然 https://biud.com.cn/news-view-id-586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