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装修资讯 > 恒大的医疗野心:通过大数据“掌控”业主健康

恒大的医疗野心:通过大数据“掌控”业主健康

https://www.biud.com.cn 2015年06月26日08:32 家居装修知识网  

  近日,恒大健康互联网社区医院首个项目开业,标志着恒大“互联网+医疗”战略正式启动。面对8万亿元的健康产业市场蛋糕,不仅是恒大,众多房企纷纷布局这片想象空间巨大的“蓝海”。恒大的互联网医疗到底怎么玩?阳光城又将如何“淘金”医疗健康产业?

  6月18日,位于广州市海珠区的小区“金碧花园”二期,出现了一位罕见的客人——恒大地产董事局主席许家印。作为恒大当年起家的第一个楼盘,金碧天下是恒大筑造地产帝国的起点,自称“已经十年没有回来了”的许家印再次回到这里,目的是要从这里启动恒大的新产业——医疗。

  医疗板块对许家印有多重要?从今年以来恒大在医疗领域的几次动作就可看出。3月,恒大从香港富豪杨受成手上拿下新传媒(00708,HK),随后更 名为恒大健康。6月18日,恒大健康联手南方医科大学建立的首个互联网社区医院在广州落地。5天后,位于天津的恒大原辰美容医院开业。

 社区医院的“互联网+”

  金碧花园二期一座商业裙楼的四楼,这里原本只有一间简陋的门诊所,如今恒大把它改造成为一家高大上的互联网社区医院,不仅是环境焕然一新,还配置了顶尖的医疗器械与医护人员,吸引居民围观。

  就医160联合创始人王明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传统社区医院存在医疗设施不足、服务质量参差不齐等问题,导致病人对社区医院的信任度较低,很多人连感冒等小症状都宁愿去大医院就诊。

  为改变传统社区医院的尴尬定位,恒大互联网社区医院在建立之初,即通过整合优质医疗资源、引进先进医疗设备,提升服务素质,增强对社区居民的吸引力。

  恒大方面表示,其社区医院已经与美国内布拉斯加大学医学中心建立合作关系,全面引入美国模式的基础医疗和家庭医疗理念及服务体系,建立国内领先的全 科医生和家庭医生标准。南方医科大学的医生、教授将加入社区医院提供网络诊疗服务,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的网上医生资源也将与恒大社区医院实现全面对 接,为居民提供互联网医疗与健康管理服务。

  恒大社区医院方面称,其最大亮点在于充分应用了可穿戴设备与云技术。以金碧花园的社区医院为例,记者在现场看到,医院门口有一台自助健康一体机,社 区居民可以自助完成身高、体重、血压、心电、心率等生理指标的监测,这些数据将自动同步更新到个人健康档案。社区居民只需把身份证放到机器里一扫,就可查 询自己的健康档案,未来甚至可以通过电脑、手机等多种方式查看并管理个人健康管理报告。

  此外,社区医院还配备了多款随身可穿戴设备,居民在佩戴后可随时随地进行个人生命体征数据监测,并实时上传到后端云平台,对应的“家庭医生”一旦发现异常状况,可以第一时间将信息推送给用户。

  “私人定制”诊疗方案

  对恒大而言,在社区医院引入互联网技术并不是为了赶潮流,而是通过服务来掌握海量的业主个人健康信息,实现医疗资源的嫁接。

  由于长期以来的资源分割,“目前传统社区医院与大医院之间几乎没有连接的渠道,也没有任何患者数据的分享。虽然有部分大医院也在做患者健康数据的收 集,但大多不愿意开放数据,患者为了避免麻烦,大多选择到大医院就诊,造成大医院医疗资源紧张,挂错号等情况更是随处可见,最终导致医疗效率低下。”王明 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

  像恒大这样拥有大量存量业主的开发商,如果能在主要社区布点自己的社区医院,给业主提供有一定质量的医疗服务,就能掌握海量业主的健康数据,这意味着恒大能变成一个大数据平台,准确把握所有业主的健康状况,通过整合医疗机构进行高效对接,大幅提升医疗效率。

  “打个比方,当某位居民出现症状,恒大通过数据分析判断出他可能患了什么病,然后将患者推荐到最合适的医院,这就解决了以往患者与医院之间信息不对 称的难题。”王明指出,以往社区医生与专科医生之间信息隔绝,如果开发商能打通这一阻隔,协助他们实现数据共享,一些病情不太严重的患者就可以不必待在医 院观察,而是通过可穿戴设备等手段,由社区医生监控病情,既满足了患者住院治疗的时间、经济负担,也降低了大医院的医疗压力。

  根据规划,恒大还计划引入国际知名的哈佛附属布莱根医院,许家印已经在广州、三亚、深圳三地实地考察并洽谈。可以想象的是,一旦成功引入这所国际级医院,恒大健康的“大数据”平台就能为医院提供合适的患者,实现“大病在国际医院、小病在社区医院”的布局。

  但问题是拿到海量的居民健康数据之后,如何分析与运用?王明告诉记者,恒大要做的,不仅是要掌握居民的健康数据,更重要的是通过数据分析了解每个人的健康情况。但这涉及到各种不同类别的专科方向,要精确把握,存在相当大的难度,这对“外行”的房企来说,是个挑战。

  为此,恒大健康拉上了专业“小伙伴”,公司已经与国际数学大师、哈佛大学终身教授丘成桐及其领衔的团队建立战略合作,双方将合力开发大数据数学模型 在医疗健康领域的运用,共同打造个人健康信息管理分析系统和智能专家系统,依托海量存储和计算能力实现精确定位,为居民量身定做私人诊疗方案。

  盈利难题待解

  在恒大的医疗产业版图里,社区医院只是先遣队。根据恒大健康的规划,其医疗业务还将涵盖大型国际医院、医学整容医院和养老医疗,提供几乎覆盖全生命周期的医疗服务。

  但相对于“快进快出”的地产业务,医疗产业多为重投资、慢回收的项目,恒大要在短期内实现盈利并非易事。

  “传统的社区医院由于自身资源的制约,难以提供高利润的手术和检查服务,更多的是看一些小病,所以很多都是亏本的。”王明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 者,恒大社区医院的定位是通过提供高品质服务实现盈利,但老一辈居民对价格非常敏感,未必愿意为此支付较高的价格,所以它的客户群体可能更多是年轻一辈, 这批人对恒大品牌的接受度,将成为其能否实现盈利的关键。

  正因如此,恒大的首家社区医院选择其最成熟的社区——入住超过十年的恒大广州金碧天下,这里的业主对恒大品牌认可度较高。记者在现场了解到,恒大为 金碧天下业主派发健康爱心卡,内有1000元的消费金额,吸引他们到社区医院接受体验服务。恒大希望金碧天下社区医院项目能为其全国项目的大规模落地积累 经验。

  除了盈利问题,恒大社区医院面临的另一个难题是大型国际医院的落地。据财新网报道,万科曾希望在深圳等地开办大型儿童医院,但光拿地就谈了3年。恒大尽管在2013年便与哈佛建立战略合作关系,但公司希望引进的哈佛附属布莱根医院,至今也未落实。

  在王明看来,大型医院需要巨大投入,回报周期长,尤其是与国外医疗机构合作,需要支付昂贵的管理费,在目前国内个人医疗支出偏低的情况下,要承受如此高的成本,压力的确不小。

  明源地产研究院分析认为,相对而言,整容医院不需要大型医院那样的高成本投入,纯利润率可达到30%~40%,加之目前这一行业格局较为分散,缺少具备强劲品牌效应的巨头,因此,整合了韩国高端资源的恒大原辰美容院,或有望成为恒大在医疗板块盈利的突破口。

  医疗投资

  阳光城新业务变局:增资3000万“淘金”医疗健康

  ◎每经记者 杜冉乐

  作为“闽系”房企巨头之一,阳光城(000671,SZ)在今年5月低调斥资3000万元,投向被寄予转型厚望的上海威至博医疗投资管理有限公司 (以下简称威至博医疗),使后者注册资本增厚至5000万元。除了增资威至博医疗,阳光城在智能社区方面已率先启动试点,其做大医疗健康的野心不容小觑。

  探路医疗健康

  上海工商网上查询系统显示,威至博医疗注册于去年7月25日,法人代表为担任阳光城董秘的廖剑锋,经营范围主要是投资管理、对医疗行业的投资、企业 管理咨询(除经纪),唯一股东为阳光城。《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发现,阳光城2014年报中介绍子公司威至博医疗时披露,其注册资本为2000万元,但到了 5月18日,威至博医疗注册资本已增至5000万元。

  记者注意到,威至博医疗作为阳光城试水的新业务,尤其是积极拓展医疗健康产业的唯一投资平台,去年并无实质性动作。

  阳光城年报披露,2014年威至博医疗总资产为0.02元,净资产、营业利润与净利润均亏损149.98元。

  记者注意到,阳光城当前的核心业务仍是房地产,去年房地产业务实现营业收入130亿元,同比增长114.67%,而作为辅助业务的贸易业务实现约8.76亿元营收,同比下滑36.5%。

  中国医药行业资深人士边晨光表示,房企跨界医疗投资并不需要企业必须对医药生产、医疗诊治非常了解,关键是找到合作伙伴和方式,进入某个细分领域,比如保健、养生等,医药产业面临的主要问题是缺钱,资本运作不够,而房企可以满足其资金需求。

  按照阳光城对威至博医疗的定位,其扮演的角色主要是通过探索和培育新的延伸业务,为母公司深入实施医疗健康产业搭设平台。不过,阳光城在2014年报称,公司核心业务仍是地产,在创新业务上并无赘述。

  试点智能社区

  此前,阳光城受到山东邹城市政府及旗下卫生局、人民医院等单位的青睐。

  一位不愿具名的福建籍医药观察人士指出,受制于体制等原因,民营医院现在缺乏的仍是优秀医生资源。如果阳光城与“莆田系”合作,医疗健康产业步伐可能会加快,但对方是否愿意也不好说。

  据了解,阳光城医疗健康事业中心成立于去年7月初,早于威至博医疗成立,二者应属于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关系,与公司营销部、战略投资部等12个部门平级,直接对公司总裁负责。

  记者从深交所“互动易”平台发现,阳光城去年底曾披露,其医疗版块团队基本已经到位,并已正常开展工作,目前已经有储备的项目,正在审慎筛选中。

  不过上述事项至今仍无音讯。为此,《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致电阳光城董秘廖剑锋及证券部工作人员并发去了采访提纲,但接电话的证券部工作人员称,董秘近期都很忙,自己无权答复。

  值得注意的是,阳光城去年初与关联方福建星网锐捷通讯在打造“智慧地产”上达成战略合作,尤其是重点研究开发智能社区等。

  此外,记者在阳光城2014年报“关联交易”一栏里发现,上述智能社区相关产品已在公司新的楼盘试点。对此,上述阳光城证券事务部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试点楼盘主要是上海项目。

 记者观察

  从医疗到互联网+房企涉医步履维艰

  ◎每经记者 王杰

  随着黄金十年飞逝而去,房地产行业天花板触手可及,房企跨界转型迫在眉睫。

  据申银万国此前发布的统计数据,已有41家房企展开转型,其中13家企业选择转型医疗产业。阳光城、恒大、绿城等房企都在积极探索医疗健康领域的商机,宜华地产、世荣兆业、运盛实业也在尝试转型养老和医院等行业。

  房企涉医,能够获得新的利润增长点吗?通过医疗服务收集业主健康数据,并进行开发利用,能否帮助房企突围?

  房企涉医优势何在

  申银万国发布的研究报告显示,已有13家房企的转型方向涉及医疗(含养老)领域。

  业内认为,医疗行业具有毛利率高、现金流充沛等诸多优势,但房企进军医疗行业之路并非一路坦途。

  克而瑞研报指出,房企涉医大致分为四类:第一类房企通常先在集团的组织架构中增加医疗模块,并由一个原有的高管带领老员工和专业领域的新员工组成团 队,进行市场研究和调查。以阳光城为例,在经营范围中增加了“对医疗健康行业的投资及投资管理”,其优势是先期调查规避风险,劣势是回报周期较长。

  直接收购成熟医疗团队,并藉此涉足医疗,是不少中小型房企选择的方式。代表房企是宜华地产和世荣兆业等,其优势是直接获得成熟团队,劣势是品牌影响力小。

  而大型房企的手笔更大,往往选择与一些在医疗行业有地位的机构合作。2013年,万科国际儿童医院项目签订了四方框架协议,就是个典型案例。这一模式的优势是医疗团队优秀,品牌公信力强,劣势是门槛高,耗资巨大。

  房企直接投资开设医院的门槛最高,因此选择这种形式的企业也少,其优势是执行力较强,劣势是风险高,业务成熟需要较长周期。绿城是其中一个代表。

  业内人士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无论通过哪种方式涉医,服务群体越广泛,相应的数据收集就越全面。

  相对其他企业进入医疗领域而言,房地产开发商介入医院等相关产业具备一定优势。海通证券的研报指出,医疗或医院等项目前期投入大,需要较强资金运作 能力和雄厚资金实力,而房地产企业资金实力相对充足;另外,大型房企本身可以将医疗等资源与住宅社区结合,实现双赢。开发商与政府部门天然的联系也方便企 业更好把握本地医疗需求和发展方向,医疗地产也可以和养老、休闲、养生等开发商产品更好地结合。

  医生资源成瓶颈

  房企涉医有一定优势,但并不意味着就是一路坦途。仅就社区医院而言,经营也有一定难度。

  睿信咨询高级副总裁郝炬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医院的建设不只是硬件设施的投入,需要更多更专业的医生和专家资源。目前一些老的社区医院运营比较困难,其一是社保报销问题;其二是专家资源不足,普通的患者不愿去就诊,导致社区医院就诊率不高,所以就留不住优秀的医生。

  郝炬认为,解决这一问题需要进行资源整合,比如三甲医院可以把相关的科室引流到社区医院;或者社区医院和大医院形成专家流动就诊模式。政府在成本和补贴机制方面,应鼓励一些患者去社区医院就诊,以合理分配医疗资源。

  Teradata大中华区大数据事业部解决方案总监卜晓军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社区医疗有“六位一体”的职能,即集社区预防、保健、医疗、康 复、健康教育及计划生育技术指导为一体。社区医疗有能力覆盖到相应社区,也能得到该区域的个人健康信息,但这类大数据更多还停留在概念层面,目前还谈不上 盈利。

  社区医疗面临两个瓶颈:一是社保里的医保和商业保险,能否在社区医疗打通;二是能否满足部分居民的个性化医疗需求。另外,国内全科医生资源紧缺,一定程度上也制约了社区医疗的发展。

  数据利用有道槛

  房企涉医,能否收集到足够多的业主健康数据并加以开发利用是关键。

  郝炬认为,医疗数据包括健康数据和医疗就诊数据,定期体检就能统计健康数据,这些数据可以通过一些全国性的连锁体检中心以及互联网健康类企业获得。医疗数据简单来说就是病历,但调取病历需要一定手续。

  他认为,房企涉医,长期而言可能有些机会,但短期而言房企能否找到成功的商业模式,还有待观察。

  卜晓军表示,其实社区医疗就有承载、搜集、采集、维护个人健康档案的职责,但是这个数据要汇集归总到各地卫生局的数据库。卫生主管机构从2008年实行医改开始,就在全国建立个人健康档案,但他们只是采集了数据,并不知道该如何使用。

  他认为,对涉医房企来讲,数据利用的灵活度会高很多,但这背后涉及的个人隐私问题是个雷区。其实大数据的核心就两点:一是如何挖掘其中的商业价值,二是如何保护公众隐私。

  卜晓军介绍,在国外这些数据主要是和保险公司、药厂以及医疗机构合作,但上述单位对小范围的样本数据的认可度仍待观察,因为涉医房企所获得的毕竟不 是全量数据,更多的是个别人的样本数据。这很难和国家级数据相比。另外一种变现方式是,企业拿到数据后,给业主一种额外的服务,针对居民个人,针对不同病 种提供个性化服务,但这仍涉及用户数量的问题。

  健康管理

  绿城的大数据阳谋:抢占最有价值的业务链

  ◎每经实习记者 吴若凡

  房地产企业对大数据早已不再陌生。曾几何时,它帮开发商实现精准营销,做内部管理,解决房地产建造的标准化问题。如今,开发商正试图运用这一工具为客户提供更多增值服务,一方面,可以使房企在转型期寻求新的增长点;另一方面,可以使房企更好地实现重资产向轻资产的转型。

  绿城与东软熙康合作的社区医疗,并不仅仅是为业主提供服务,还会借助这种服务获得业主的相关大数据。而这些数据对医药企业来说,价值巨大。在数据安全保护到位的情况下,他们可以更有针对性地生产、研发健康类产品。

  一个想落地,一个想依托

  蓝城集团官网显示,去年9月,由蓝城投资管理有限公司、东软集团控股子公司——东软熙康健康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东软熙康)、绿城物业服务集团有 限公司合资成立上海蓝熙健康管理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上海蓝熙),东软熙康持股40%,蓝城控股和绿城物业共同持有40%,另外20%为公司高管和个人持 股。

  业内认为,上海蓝熙的成立,是地产界争夺互联网入口的表现,目前包括万科、恒大、中南建设在内的众多房企都已加入这个行列。随着人们对社区医疗的意识逐渐增强,该领域将成为房企利润的又一个增长点。

  当房地产行业告别传统的增长模式,以数据作为增值驱动的时代正在到来,这为开发商的跨界转型再添助力。大数据的挖掘使现有产业深加工和实现产业融合成为可能。它让房地产的发展从粗放扩张变为精细化管理,也让其他行业更深地介入到房地产,一些看似不相干的领域走到了一起。

  绿城和东软熙康的合作因此具备了天时和地利。绿城从事健康管理已6年,东软熙康在该领域也深耕5年之久,拥有成熟的远程医疗和线上云医院经验。用上海蓝熙CEO曲蕃蕊的话说“一个想落地,一个想依托,两者是一拍即合”。

  虽然目前健康管理和移动医疗的概念尚未深入人心,但市面上的可穿戴设备,可为个人进行健康管理服务提供数据采集的切入点。

  健康管理的全过程称为CASE,即整合数据的获取流程。C为capture,即大数据的获取,通过可穿戴设备和各种医疗仪器的采集获取第一手数 据;A为analy-sis,即将采集到的数据上传到APP并对其进行建模分析,进而告知你处于何种健康水平;S为suggestion,即提供建议,这 需要专业团体和人员给予支持,最后实现大数据的真正应用;E为execution,假设你是一名患者,在给到你建议之后,有机构督促你去执行这个方案,从 而使你重获健康。

  上海蓝熙自有的益体机系统通过对小区业主的血压、血糖、体脂等方面的检测,将数据自动上传到APP,健康管理人员通过APP上的数据做出健康评估,针对相关指标进行管理,给出第三方咨询意见。通过数据平台,把线下医疗机构、社区、居民家庭通过线上平台融合在一起。

  据介绍,目前上海蓝熙在杭州有两家具有医疗资质的健康管理中心,有5位主任医师,甚至有的就来自绿城的业主。上海蓝熙在杭州还签约了省人民医院、浙 江一医院、浙江二医院和邵逸夫医院的50名医生,另外东软熙康自己的云医疗平台还有近1200名医生。从人员配置来看,以社区为单位,每百户居民配备一名 健康管理师,每个社区有一名家庭医生,业主如果确认需要做线下治疗,则会联系专家作进一步沟通。

  据曲蕃蕊介绍,当家庭医生问诊之后,若病人情况未有好转,他们会为患者寻找杭州本地具有相应资质的医生,如果当地的医生还无法解决,就会进行远程医 疗。远程医疗的方式很简单,业主在家庭医生的陪同下事先找到对口医生,发起需求后,3天内得到回复,然后约好时间,通过视频进行云端医疗,每次视频15分 钟。

  据悉,目前与上海蓝熙展开合作的,除了绿城还有世茂和亿达两家。今年将在杭州布局20个绿城小区,未来会进入全国100个绿城社区。

  大数据和医疗结合

  大型的传统房地产企业面向的客户群数以千万计,加上互联网的集合效应,这个数量级还可以无限扩大。随之而来的是边际成本降低,这也是开发商不惜花费巨大代价的原因。

  东软熙康与绿城的联姻,可以说是大数据时代跨界融合的一个典型案例。

  曲蕃蕊表示,目前全国20%的人口患有高血压、高血脂等慢性疾病,而随着全国老龄化人口比重不断增加,他们的健康问题也越来越受关注。

  资本市场永远是最敏锐的。去年底,弘毅投资、高盛领衔对东软熙康进行了1.7亿美元A轮投资。

  占领市场空缺,树立行业标杆,可以看做是绿城等开发商的主动求变,但现阶段消费者对此还需要一个适应期,毕竟这是一个从无到有的过程。现阶段的大数 据分析仅仅停留在数据量的增加和数据分析成功应用上。所有大数据公司最终想获取的是足够多的客户样本,通过不断降低边际成本来实现价值。这也是开发商深度 挖掘和投入成本的动机。未来大数据的盈利模式,就是获取大数据的成本由开发商买单,获取之后的应用和开发,则与开发商分享,从而形成闭环。

  社区健康管理中心扮演的是前述A、S、E三个角色,通过线上云医院平台,以优惠的价格来吸引客户,给他们提供样本数据,在达到一定量级之后,通过数 据的加工分析,一方面可以给客户健康管理指导,另一方面可以将数据提供给相关供应商,从而实现精准营销。比如东软熙康的线上云医院,可通过视频来寻找对应 的专科医生。

  据了解,东软熙康目前在全国有两三千万客户。

  侵犯客户个人隐私的情况下,为客户提供精准的健康管理服务,形成精准营销,最终再服务客户。举例来说,一名患有高血压的业主,何时吃药、吃哪类药能 够更好地控制病情,这就涉及大数据的交融和样本的采集。上海蓝熙和东软熙康通过立足社区,占据流量入口,充分挖掘高端人群消费能力,进而为他们提供更有价 值的高端服务。

  值得一提的是,对于数据的采集和利用,涉及一个关键问题,就是客户的隐私安全。某P2P平台数据分析师周志成认为,为了客户的隐私安全,必须建立大 数据清洗闭环。首先通过设置命题,即数据分析的原因和问题,找到需要的原始数据,针对命题来清洗数据,同时建模,找到异常点,从而预测、挖掘和归因预警未 来的业务,通过建模分析,让数据产生价值,并运用到生产和实际业务中去。

  对房企来说,大数据所带来的不仅是销量的提振,更是整合原来看似杂乱和没有关联的资源,形成新的产品,输出给客户。这意味着绿城有机会占领整个健康产业价值生产链的最上游,在整个产业链价值分配中占据重要一席。

  产业前瞻

  房企涉医 要做的是大数据之梦

  ◎每经记者 白亚静

  大数据时代,传统企业相比互联网企业,最大的劣势是没有足够的数据存储,而互联网企业是将所有业务过程数据化,让一切业务变得可分析、可预测,从而更好地掌握市场和用户。

  对于房地产企业而言,运营环节的重要性越来越重要。以前房企可以通过搜房网等电商的相关活动试探市场,从而制定一个有利的价格策略,这同样是利用数据分析进行的精准营销。但到了运营环节,房企想要挖掘数据背后的商机,显然已不能再停留在几次不咸不淡的活动上。

  通过医疗获取民生数据,挖掘社区价值,正成为房企转型的选项之一。虽然短期来看,开发商进入医疗产业更多是在为主业服务,提升产品单位价值,但如果考虑到房地产业下行的趋势,我们不难发现,房企这一举动可谓是伏线千里。

  房企抢食8万亿蛋糕

  “互联网+”浪潮汹涌而至,对于盈利增长空间有限的房地产行业而言,医疗或将成为下一个发展“风口”。这是一块呈两位数增长的大蛋糕。

  根据国务院《关于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到2020年,中国的健康服务业总规模将达到8万亿元以上。将该数据与2012年2.8万亿元的医疗卫生总费用相比,可发现行业年均复合增长率为17%,远远跑赢宏观经济增长。

  因此,近期大小房企开始扎堆医疗行业。根据申银万国统计,目前已经有13家上市房企介入医疗行业。《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梳理发现,有的房企进军医疗 只是为了“跳槽”。以刚刚更名为宜华健康(000150,SZ)的宜华地产为例,体量小好调头,在通过两次对其他医疗机构的股权收购后,医疗板块业务超过 了地产板块,于是正式进军网络医院行业,一年内估值暴涨近10倍。

  有的是为提升业主满意度,进而实现产品增值。以绿城为例,有别于传统三甲医院的拥挤、烦躁气氛,其推出的杭州绿城医院内设休闲吧等设施,曾多次开展为业主免费体检活动。

  一名涉医的上市房企人士直言,虽然社区医疗前景广阔,蛋糕大,但是医疗专业性强,想介入很难,如果只是负责盖房子,并没有多大价值。另外房企涉医风险高,与轻资产运营相违背,资金沉淀量大,能否盈利并不好说。因此,其所在公司目前合作建设的医院主要是为提升产品价值。

  明源云社区产品研究经理唐亮称,一些房企与小米合作建医院,从卖房子转为卖生活,通过社区配备来提升产品价值,由卖房子的部分负责盈利,医院只要不亏钱即可。然而,长期来看,如果医院运营得好,收集的数据足够多,未来也不排除将医疗产业独立出来分拆上市的可能。

  以恒大为例,其将收购的一家港股上市公司改名为“恒大健康”后,围绕医疗健康产业展开布局。这样一来,既有和大型医院进行产业、技术合作,又有大数据背景下的社区医疗服务,另外还兼顾了与养老地产的互动。

 从社区电子病历切入

  在恒大的三大产业布局中,大数据背景下的社区医疗服务是重头戏。

  最接近公众的社区,在收集健康数据上有着天然的便利性。然而,如何将这些数据转化为有商业价值的东西提供给服务机构,最后反馈到居民的健康服务上?

  早在2010年,卫生部就出台了“3521工程”,提出建设健康档案和电子病历基础数据库。但个人的电子病历大多局限在单个医院之内,远谈不上大数据共享。

  上述涉医的上市房企人士称,他们在调研医疗领域时发现,国内缺乏足够数量的社区医院和专科医院,这使得所有患病者都一窝蜂挤到综合性质的三甲医院, 在人多而又缺乏医疗档案时,相当数量的诊断是医生短时间内根据有限经验做出的,既不能保证诊断质量,又因为交流时间少激化了医患矛盾,而且诊断时,诊室还 有其他病人,患者的隐私保护无从谈起。

  在她的设想中,未来的社区医院与目前社区医院医疗设备少、医生资源不足的情况不同,诊费可以适当高一些,这样一来可以控制就诊人数,做到一对一诊 疗,保护病人隐私,并保证充裕的就诊时间,并为每位社区业主建立长期的电子医疗档案。这种模式有助于医生充分了解病人情况,不是什么病都需要用药,可以减 少过度医疗。

  她称,当收集的数据足够多,并针对每个个体建立电子医疗档案后,还可以进一步开发在线诊疗应用,届时,像感冒等小疾病完全可以通过远程问诊解决,如目前的春雨医生等应用。

  社区数据如何变现?

  过去多年,百度、阿里、腾讯等互联网巨头均通过自下而上的商业化力量,构建了不同领域的大数据,如腾讯的社交数据、阿里的电商数据、百度的民生数据。然而,在民众的健康数据上,由于国内医疗资源分散,目前无法进行有效收集。

  这在客观上给房企提供了机会。彩生活总裁助理段斐钦直言,开发商手里最值钱的资源不是房子,而是社区,住宅销售的顶点早在2007年前后就已出现,对房地产企业而言,下一个发展机遇就是社区,必须抓住。

  而医疗大数据就是深耕社区的一个抓手。首先,当业主购买住宅时,其个人信息将被房企掌握,其次,社区几乎是现代居民生老病死全景记录的场所,房企可以通过涉医来收集此类民生数据,并利用自身的线下优势保证这些数据的广度、准确度、多维度。

  有了这些数据,接下来需要考虑的就是变现问题了。大数据产业联盟会长董力明认为,初期,房企做社区医疗可以在精准营销上淘金。比如,房企定期为业主 提供一些体检活动,只要做得足够精细,覆盖整个社区,就可以大致知道社区中各类疾病的占比情况,然后在另一端联合医药公司做精准营销。在他看来,这也是社 区O2O的一部分。

  唐亮认为,医疗大数据有助于疾病预测、科学研究等,只要数据足够多,就可以围绕平台研发医疗软件、社区医疗相关产品,为企业建立另一个圈层,从而扩大资本规模。

相关知识

恒大的医疗野心:通过大数据“掌控”业主健康
互联网金融平台争相发力大数据风控 融360推“天机”
一位孕妈的真实分享:泰拉蒙陪着宝宝健康出生长大
平安的地产野心:已涉足商业住宅养老多个领域
恒大地产调高业绩预期 “万恒争霸”格局凸显
恒大全年热销2013亿 民生企业成拉动经济重要主力
平安系的地产野心:隐形地主三种“修炼”方式
仅用10个月超额达标 恒大升年度目标至1800亿
恒大上调全年销售目标至1800亿元 较原目标增20%
中国暖通人|王宪慧:以服务取胜 大数据提升售后品质

本文来自 家居装修知识网 恒大的医疗野心:通过大数据“掌控”业主健康 https://biud.com.cn/news-view-id-5652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