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装修资讯 > 泰达建设无理由退房零执行:项目人员称没听过

泰达建设无理由退房零执行:项目人员称没听过

https://www.biud.com.cn 2015年05月07日08:13 家居装修知识网  

  自上月中旬恒大高层突然高调宣布启动“无理由退房”活动后,合生旗下个别项目也宣称“回购”,而最早推出“无理由退房”的泰达建设也站出来旧调重弹。

  泰达建设集团旗下格调系列是天津第一个实践“无理由退房”的项目品牌。泰达建设方面表示,2000年至今,格调地产的每一个项目,都在不打折扣的执行着“无理由退房”承诺,2008年更是出台了规范化的“无理由退房”协议。“无理由退房”也曾被格调地产作为重要的品牌建设举措之一。

  不过,“践行”15年,事实情况却是管理层及基层销售双方各执一词。

  与公司对外口径背道而驰的是,格调地产在售的旺海公府项目销售人员却表示,从未听说过这一活动。对此,格调地产营销相关负责人称,旺海公府不推“无理由退房”系因该项目实际操盘方为合作方北京八大处地产集团。而项目销售人员却向地产人网做出肯定表态:开发商及目前管理方就是泰达建设格调地产。

  地产人网了解到,格调地产高层在2014年10月还以旺海公府负责人身份接受过媒体采访,亦无法找到有公开资料显示旺海公府项目易主。截至发稿前,地产人网尚未与北京八大处地产集团取得联系证实此事。

  另外,泰达建设与融创合作项目融创兰园的销售人员亦表示,没有宣传所说的“无理由退房”活动,只要签署了购房合同,就无法退房。泰达建设旗下另一滨海分公司同时表示,在售的清谷项目没有无理由退房活动。

  地产人网了解到,目前泰达建设旗下仅有即将入市的格调林泉项目称存在“无理由退房”活动。项目销售人员小吴告诉地产人网,“无理由退房”活动是在项目方办理产权证,在房管局登记备案之前,购房人可享受“无理由退房”,也就是项目竣工封顶之前。

  退款为全部购房款,但购房支付的契税、维修基金,不保证退还,项目方予以跟有关部门“协调”,这部分资金可能占总房款的2-4%值得注意的是,在这个活动中,若购房人采取全款购房,则退房可全额退款。若采取贷款方式,就涉及与银行的“协调”,在这种情况下,银行无法“无理由退贷”,可能需要开发商垫付退款。

  小吴表示,“无理由退房”活动已在公司执行了十几年,期间很少有执行案例。他所知道的唯一一个退房案例发生在2009年的格调竹境项目。但由于住宅价格一般都在上升,很多人退房时,也难以同样价格购买性价比更高的住房,因此很少人办理。

  对于是否有实际执行“无理由退房”的案例问题,上述格调地产负责人表示数量“不少”,但具体不方便透露。

  业内普遍认为,当前市场上的“无理由退房”活动,其营销意义大于实际,可以认为是以去库存为目的,吸引购房人注意力的促销手段。

  同策咨询研究部总监张宏伟针对近期开发商热炒“无理由退房”表示,“无理由退房”本来就是开发商应该做的,只不过此前市场是卖方市场,开发商比较强势,购房者很难享受到无理由退房的权利,“无理由退房”实际上是讨好购房者的一种营销方式。

  他认为,值得注意的是,由于销售业绩指标的压力,各个案场在执行无理由退房时流程相当复杂,能够享受无理由退房的购房客户不会太多,包括业务员在内的营销人员会极力劝导购房者不要退房。即使能够“无理由退房”,购房者的首付、定金的返还周期也比较长,这样,“无理由退房”也会给购房者带来资金周转的压力,有可能因为反复退房的操作,丧失最佳的购房时机。

  而业内也有声音认为,目前市场在售一般都是期房,在签署购房合同至交房期间,会有一年左右的时间。若业主选择无理由退房,这段时间的首付款将被开发商无偿使用,对业主而言也是损失,同时,绝大部分选择购房的业主心理上也不愿买了再退,因此也将大大降低“无理由退房”的实际操作。

  不过,近日风行的“无理由退房”在某种程度上也显示了企业对后市的预期。亿翰智库房地产行业研究员魏峰发文表示,以恒大的“无理由退房”为例,“无理由退房”活动相当于与购房者签署了一份看跌期权合约,购房者是期权的购买方,有权在房价下跌时执行约定价款退房权利,从企业角度看,恒大的决定是未来房价不会下跌。

相关知识

泰达建设无理由退房零执行:项目人员称没听过
泰达建设无理由退房几乎零执行 传佳兆业公章失踪
广州有豪宅推“无理由退房”
恒大“无理由退房”一周年:退房率0.91%
恒大在售楼盘可无理由退房 或引发行业变局
恒大宣布“无理由退房” 业内:有按揭想“退”不容易
恒大称无理由退房:以防价值增值不达预期
让购房者做主—2015年恒大无理由退房监测报告
量价齐跌倒逼房企出新招 承诺无理由退房
和成璟园全城首启购房护航计划,承诺“无理由退房”

本文来自 家居装修知识网 泰达建设无理由退房零执行:项目人员称没听过 https://biud.com.cn/news-view-id-5434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