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装修资讯 > 两栋加建楼房相向倾斜接吻

两栋加建楼房相向倾斜接吻

https://www.biud.com.cn 2014年12月18日15:16 家居装修知识网  

两楼相距最近处仅一米 汤铭明 摄

    文/羊城晚报记者 甘韵仪 许诺 许琛

    12月16日傍晚6时,海珠区华洲街工作人员巡查发现土华村华泰西九巷15号民宅出现倾斜。上报后,区委、区政府指示街道、公安、国土等有关部门和土华联社迅速到场处置,启动抢险应急预案。当晚8时完成对15号民宅及周边6栋民宅113名居民的疏散安置,增派20多名工作人员24小时把控出入口。华洲街已迅速组织有资质的施工队伍制定拆卸排危方案,经专家审核后,立即实施安全拆卸。

    (褚韵 海宣)

    两楼相距最近处仅一米

    昨日上午11时,记者在现场看到,土华村华泰西九巷15号共有六层,占地约100平方米,楼体倾斜约10度,一楼接地处的水泥断裂,向下塌陷近一米,一楼的发廊大门整体下陷。楼房外墙有明显的加建痕迹,4、5、6三层还未装窗户,外墙未贴瓷砖。

    与15号临街相对的17号楼房也出现倾斜,17号的脚手架还未拆去,楼底有四五根直径约20厘米的钢管支撑,两栋楼相向倾斜,楼顶相距最近处约一米。派出所派出20多位工作人员封锁现场,被疏散的住户在警戒线外远远观望。

    记者从入楼内勘查的工人处得知,由于15号的倾斜角度过大,进行拆除十分危险。“这里的巷道狭窄,大型的作业机器进不来。”工人说,对面17号倒是没有拆除难度,但若先拆除17号的话,15号等于没有了依靠,若突然倒塌,危及的范围更大。

    “楼歪了!快跑啊!”

    16日下午5时40分,蒙先生下班回到华泰西街九巷15号一楼的出租屋,突然听到“嘭”的一声巨响,只见水泥块飞迸而出,楼房与地面的连接处出现裂纹。紧接着,他发现自己所在楼房向对面的楼房倾斜,听到了水泥开裂的声音。

    没多久,有人喊“楼歪了!快跑啊!”随后,街道工作人员组织派出所和土华联社的人到场作应急处置。“楼里的人都吓坏了,赶紧跑出来,房东赶过来,挨家挨户地敲门通知离开。”蒙先生说,他来不及收拾行李,取了现金就离开,当晚住进街道安置的宾馆。

    据街坊介绍,两栋“楼歪歪”都在加建楼层,15号原本3层半,7月份开始加建到6层,加建的楼层才刚刚装修好。“15号是20多年前建的,没有打过地基。”蒙先生说。17号由4层加建至6层,十几天前发现楼房下沉,便停止了施工,在楼底用大钢管支撑以防止楼房进一步倾斜。

    居民称没有安全感

    土华村到底有多少这样违规加建的民房?华叔在土华街生活十几年,他告诉记者,“60%至70%的楼层都经过或正在加建”。有街坊感叹:“土华村这两年没有安静过,每天都有施工,这边拆楼,那边建楼。”数据显示,拆违也在近年达到了一个高峰值。

    刘小姐的家就住在15号旁边,她说:“土华村的违建太多了,走在狭窄的巷道,感觉楼房随时可能塌下来,很没有安全感。”据称,“楼歪歪”事件频发,房东仍然加建或重建新楼,租户冒险入住。

    (报料人陈先生,二等奖200元)

    违建为何屡禁不止?

    今年10月,海珠全区清拆的各类违法建设中,土华村所在的华洲街所占比例超过三分之一,说明华洲街确实是花了功夫整治。对没有批准就建设的楼层,一律按照违章处理,进行拆除,社区网格员和执法队伍也加强了巡查和打击力度。为何加建依旧,发生“楼歪歪”事件呢?

    华洲街道办事处副主任吴国斌承认土华村违建存在屡禁不止的情况。他认为原因有四:万亩果园涉及的征地面积八成在华洲街,村社居民拿到征地款后,有改善生活的刚性需求,于是建房子、加建楼层;违建的成本低,“一般一个星期就可以加建一层楼”;执法困难,“村民经常把执法队伍拒之门外,有两任队长被打伤”,而且居民加建所用时间远比执法队伍走相关程序所用的时间要短,村民利用时间差抢建;部分包工头为包揽生意不惜“代资”建房,导致居民形成一种心理,即使被拆,自己也不会有损失。

    吴国斌表示,十几天前17号出现地基下沉的情况时,执法队伍并不是没有阻止15号继续施工,“但业主仍然顶风抢建”。是否存在执法不力的情况?吴国斌说,要倒查问题。

相关知识

两栋加建楼房相向倾斜接吻
两栋“接吻楼”今日拆除 歪楼连累227人被迫离家
开发商私自加建楼房 6栋变为16栋
上海市浦东新区两栋动迁安置楼发生倾斜
惠州:老旧住宅楼加建电梯成业主迫切需求
武汉有业主买下整个顶楼加建双层花园别墅
广州:村屋加建前要强制鉴定地基质量
广州塌楼事件引关注 市民反映多栋违建楼未处理
上海两栋动迁房上演楼亲亲 开发商称自然沉降
深圳一楼盘被曝大规模加建 开发商称“为业主谋利”

本文来自 家居装修知识网 两栋加建楼房相向倾斜接吻 https://biud.com.cn/news-view-id-4884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