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装修资讯 > 短命建筑背后的权力刚性兑付

短命建筑背后的权力刚性兑付

https://www.biud.com.cn 2014年10月15日10:07 家居装修知识网  

  中国建筑多短命,至今已觉不新鲜。在这个事上,有太多的新闻和评论,最适合读的其实是“旧文赏析”。

  最新的话题是广州8亿元建成的陈家祠广场刚刚四年即要推倒重来,再往前是柳州斥资7000万元建设的柳宗元铜像,尚未完成就要拆掉。再往前追溯,云南河口2.7亿元建成的文化长廊花费3亿元拆除。沈阳五里河体育场投资2.5亿元,只使用了区区二十年,已经是业界良心了。据计算,“十二五”期间我国每年因过早拆除房屋浪费数千亿元。

  短命建筑,往往是政绩工程的另一种说法。

  新华社官方微博“新华视点”昨日报道,全国目前叫停663个“形象工程”和“政绩工程”,存在弄虚作假的436起问题中,共有418个人被查处。这是中央首次大规模叫停“政绩工程”和“形象工程”。

  先用几个亿建起,再用几个亿拆掉,政绩工程就在拉抽屉式的规划中变成瓦砾。所谓政绩工程,资金无非来自两个方面,一是税收,一是举债。在会计上,他们最后应该形成城市的“资产项”,但我们只得处理成“坏账项”。坏账多了,资不抵债,是要破产的。对于企业,是董事长总经理和全体股东扛着,对于城市,只有全体纳税人扛着。收益和风险不匹配,是要产生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的。政绩工程烂尾,短命建筑开花,都在于此。

  在信托市场,有一个中国式说法,叫做刚性兑付。投资者总是相信,也总是被最后的结果加固这份“相信”,那就是信托产品不会破产,风险再大,兑付也是刚性的,政府不会见死不救。这是典型的收益和风险不匹配,在这种情况下,市场无法为其定价,资源配置一定是扭曲的。

  收益和风险不匹配,也存在于政治市场。我们市场经济中有很多怪现状,往往是权力不受约束的后果。尽管城市建设有规划,有预算,但都抵不住“一言堂”和“家长制”。地方的“一把手”很多都是“三拍”干部,即拍脑袋决策、拍胸脯保证、拍屁股走人。一言兴邦,一言废邦,掷硬币的游戏,全凭概率做主了。

  当用钱都是“一把手”说了算而规划和预算说了不算的时候,当出现烂尾、浪费和失误也不用承担相应责任的时候,短命建筑和政绩工程就是“不匹配”后的理性结果。不管它们有多么不合理,不管当时还是后来有多少人欲言又止,来自“一把手”权力的背书,实现对短命建筑和政绩工程的刚性兑付。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美其名曰力排众议。

  因此,怎样监督“一把手”的权力,怎样让规划和预算在城市建设中发挥更积极的作用,让后者形成制度上的卡位,卡住权力的随意和滥用,是将短命建筑和政绩工程减少到最低程度的根本。这也是将权力关进制度笼子的应有之义。

相关知识

短命建筑背后的权力刚性兑付
评论:给短命建筑开法治“药方”
直播:“建筑里外——背后的故事”沙龙
赵虹:米兰展背后的思考 设计未来充满希望
XDL国际大师背后的工匠
“短命建筑”曝“政绩工程”魅影
“短命建筑”频现:挥霍了谁的血汗钱?
解读纽恩泰荣获空气能热水器十大品牌第二名背后的刚性实力
各地短命建筑建一二十年即炸 建筑垃圾1年4亿吨
如何整治房屋维修资金中的权力腐败?

本文来自 家居装修知识网 短命建筑背后的权力刚性兑付 https://biud.com.cn/news-view-id-4579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