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装修资讯 > 发现当代建筑之美 2014荷兰德国设计游学分享会

发现当代建筑之美 2014荷兰德国设计游学分享会

https://www.biud.com.cn 2014年09月30日17:06 家居装修知识网  

  发现当代建筑之美,这是进行了2014荷兰德国设计游学回来的西安设计师的感悟。
俗话说得好,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这两年不仅是西安,在全国的设计圈有一种趋势,就是设计游学逐渐得到大家的认可。西安这两年设计圈,逐渐的得到了外部其他城市一些设计师的关注与认可,从今年开始,西安的室内设计界无论从作品、设计游学、学习的态度,这两年有了很大的进步。
本期的交流会,起因前一段时间几个设计师相约在荷兰和德国进行游学,现在从业内人士的角度和视角,来和大家分享他们眼中的德国和荷兰的当代建筑之美;以期从中有所借鉴和学习启发。搜狐焦点家居受邀进行现场直播。

  分享嘉宾:
西安尚辰设计总监 康博然
业之峰装饰设计有限公司设计总监 谈离原
西安方土园林规划公司的总经理 周鹏坤
 
主持人:西安青年设计师俱乐部 王雪峰
  
康博然:公共空间非常人性化 细节处做到了极致

  康博然:这个分享会本应是在公司内部的一场交流会,结果大家得知消息后纷纷表示非常希望一起分享,一起学习,本着一起交流学习进步为前提,那就大家一起来聊聊。当然也不是炫耀什么,只是想通过这种小的团体分享会,给大家带来一些不一样的结果。
我们一提到欧洲都会想到是那种:更多的是教堂、太多的教堂,但是我们这次去跟世界之旅看,看的全部是当代建筑,我觉得挺好的,我觉得在欧洲这边,到一个地方之后,全是很有名的大师都在周围做一些建筑,在中国就不是这样子,在中国很少一部分是这样的。
经过商量,现在由我作为代表,给大家介绍一下本次游学的行程和流线。
首先从北京飞到法兰克福,法兰克福转机到阿姆斯特丹,沿线走了一些城市,然后再到柏林,再从柏林飞法兰克福,再回北京,有1100多公里,这个路线还是蛮长的。
每到一个城市,导游让我们看了一些主要的建筑,我们用短短一、两个小时理解建筑,时间不够深度的进行了解和拍摄,所以我就在网上找了一些图片来做辅助讲解。
这次说实话,我是被带着,以前去其他地方都是有目的的去,这次是被带着去,有的建筑我第一次没有接触到,可能还在消化当中,我看到一些图书馆,看到了一些德国和荷兰用钢做的东西,我觉得非常的吃惊,我就是通过这两个小点,想给大家分享一下。
第一个建筑就是阿姆斯特丹的博物馆扩建工程,像一个大的浴缸。我觉得这个角度非常漂亮。我简单介绍一下,因为后面还有周老师、谈老师来讲解。第二个就是鲸鱼大厦,也是在阿姆斯特丹看的。第三个建筑是一个科技博物馆,我对这个建筑非常有感觉,是一个船的形式。第四个是中央图书馆。第五个就是新式的运河屋。
然后到阿尔梅勒,就是有各种各样的建筑,大师都在这儿做一些空间的展示,或者建一个新城。这个是城市剧院,我们去的时候周围有一个活动,人也挺多的;然后有一个电影院,因为时间紧张,我们没有进去;还有一个新图书馆,这是内部的,外面更漂亮。然后还有就是乌德勒支大学的学生宿舍,以及图书馆,这个是教育馆,还有一个就是市政大厅。
随后到了鹿特丹,有很多当代不错的建筑,比如荷兰建筑师的总部大楼,非常漂亮,这个是联合利华的空中办公楼,这个是办公楼综合性的楼,还有魔方楼,是1984年建的,到现在都非常漂亮,还有一个博物馆,这个博物馆好像我们没有去,我在网上搜到了,还有一个鹿特丹的中央火车站,刚刚完成没有几年。
然后到了多特蒙德,有博物馆,还有老工业区的改造,都非常漂亮。然后到沃尔夫斯堡,到一个新市政厅,然后到了一个汽车城,这个是保时捷的展厅,这是一个停车楼。
然后到柏林,有一个联邦环境署楼,还到了波斯坦广场,然后到了国会大厦,还去了犹太人博物馆,这个是大屠杀纪念碑群,还到了历史博物馆重建的区域,我们的流程大概是这样的。

  我看到的图书馆,以及我们在中国,以及我们在西安看到的图书馆,有什么区别,可以分享给大家。这个是阿媚勒一个图书馆,这个是它的外立面,我当时去这个图书馆的时候觉得非常漂亮,一下就被这种建筑所吸引,而且第一个到图书馆要迅速找到书的空间。第二个他们非常厉害的就是,把每一个区域用颜色来分开,比如说儿童的区域就是一个空间,比如说找到儿童区域了;或者找到建筑区域,书架设计的非常有意思,其他地方都是没有太多的光线,选书那一种有灯带,把选书的目录打开。
图书馆的书很多,他有一个压缩条,把书会紧紧的压在条子里面,不让大家感觉到很乱的状态;另外就是公共空间特别多,我们的书店认为一定是买书的,它不是,它有很多的公共空间,可以让大家在这个地方先读再买。这可能和我们的想法是非常有差距的一个地方,它的每一个区域都是有颜色的分割。特别注意的一点,从室内来讲,很多地毯都不一样,这是从上面往下面看的感觉,这是管理区域的地毯,好像就是一个复式的结构,这个是儿童区域,这是书吧,有一个休息区。
建筑外立面有一些细节也是很有意思,空调是从底往上吹的,这些全部是灯,灯上面有一个回风口,可能是换气或者怎么样,跟灯连在一起,一进去非常漂亮,建筑整个都是用混凝土外表皮做的,水泥砂浆都表现在外面,这个图书馆特别震撼我的一点,就是细节做的非常好。

  这是阿姆斯特丹的中央图书馆,负一楼整个都是儿童区,所有的空间基本上是给儿童的围合式的,都可以在这里看书。这些书都是非常整齐放在这里,它的顶上也有一些非常分子式的状态表达出来。这是书架,这是很多书,这是一个灯,我们书架一般都是这样,这是我从正面拍的灯珠,正好打在每个书的书页上面,这是卡书架的,这个是可以活动的,里面有1到2个人独立的空间,不被外界打扰的感觉,这个图书馆跟我们想象的不太一样,书非常整齐的摆在这,这个灯一开,每个小细节的字都可以看的清清楚楚,就是让你准确有效的把书找到,非常有意义,这就是角,它这个书架是全通的。
这个是书山,顶上的是通透的玻璃做的,当时星期天他们要礼拜,我们只有在外面参观,顶上是咖啡厅,我们偶然离开了荷兰,拍到了木质的风车。
乌德勒支大学图书馆也非常有意思,先用水泥,然后再用玻璃做的,整个是黑色的建筑,我们经过的时候,那个建筑在调光,我们本来想用视频给它拍下来是怎么调的,也非常有意思,光线是随着通过电路在调节的,里面也非常酷,是黑色和红色的,这是大学的一个图书馆,而且全部都是镂空的,每站在一个平台,都可以看到另外两层的平台,学术氛围非常浓。

  我讲一下钢,我一出机场之后,全部是用钢板做的吊顶,而且做的非常细,我还在想,这个钢比如说是800×800的情况,如果在边上只有400怎么办呢?最后就钉400的,这是建筑外立面的表皮,用钢来做的,这个是细节。这个是排水,基本上这个建筑外立面都用钢做的,刚好可以做成斜的,水是渗透不到建筑立面去,通过这个衍生了这样一种状态,非常有意思,他们的设计是非常精细的,有一些地面也做的是钢板,也是镂空的。这是荷兰建筑师大楼一个展厅的地方,从底下看是这样的,上面也可以看到,有一个钢网给拉住了,这是外立面的刚结构就太多了,这是联合利华,这个钢结构,可能宽度只有十米,这么大一个盒子立在那不会左右摇摆,我就不知道怎么解决的这个问题。
这个是鹿特丹的中央火车站,也是钢结构做的,这个建筑中间是没有柱子的,这个是索尼中心,这个是国会大楼顶,全部都是用钢结构做的,他们用的钢很多,也非常精细。还有一个就是沙盘模型也是用钢做的,这是我在路边拍的一个树的花池,非常精细,没有点焊的感觉,这是老钢厂里面的细节,他们把钢用到了极致,非常漂亮。
我就分享到这里,谢谢!

  王雪峰:从康博然老师激动的心情,感觉到他并不是一个专业的主讲老师,但是从他激动、兴奋的情绪表达里面,我们可以看到他对好的建筑、好的设计的敬畏之情。我想说这不仅仅简单的是一个设计之旅,更是设计建筑的敬畏之旅,他抱着一个敬仰的心,去荷兰、去德国。
    谈到这我想说一下,去年广州设计周发起的中国设计向世界发声,陕西的余平老师和俱乐部的陈凯,他们二位去年很荣幸的去了荷兰阿姆斯特丹,之后俱乐部也组织大家,做了一个国外设计之旅的分享,包括我到现在也很激动,因为我也想去这个地方,估计康老师刚才那么兴奋,就想说大家都要走出去看一看。

  周鹏坤:本来这一次活动,我以为是我们内部聊聊天,看看图片,放松愉快一下,结果我发现康博然把这一次活动做的非常隆重,找了这么多老师,我突然觉得这次讲要小心翼翼,各位老师都身经百战的,对我们基础的观光考察没有太大的兴趣。我要讲的主要是两块:第一块,我给大家简单的聊一下,大家回忆一下包豪斯理想。
这次我们看的东西比较多,脑子里面收集的信息也非常碎片,我就挑一个主题,也是我比较熟悉的题目,我们到德国的时候,已经是倒数第3天了,走到这个学校感触是非常深的,结合现在设计波澜壮阔的历史,还是可以想到一些东西。

  这个图片不是包豪斯的建筑,这个建筑是在荷兰建筑博物馆旁边,我们当时以为是包豪斯的建筑,我当时判断是教师公寓,它是跟包豪斯同一时期的作品。
包豪斯是1919年创建的一个设计学校,这是设计行业里面,以设计教育为目的的学校,总共经历了三个阶段,首先是在魏玛成立的包豪斯,1930年迁到柏林,它的时代背景大概是什么情况呢?它的时代背景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魏玛时期,魏玛是很短命的王朝,只存在15年,包豪斯存在14年,1919年到1933年,希特勒上台以后包豪斯学校就关闭了,后来这些人跑到美国,掀起了国际主义风格的建筑,后面还有后现代主义的建筑,包豪斯在现代设计里面,他是非常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这个图,实际上是包豪斯第二个时期,我原来以为这是一个城市,实际上是一个小村落,去柏林车程是一个小时,大家再往前想,就想葛珞佩斯他跟随了什么人物?就是德意志联盟的副主席,我们在座的一些朋友不熟悉,这个人是非常了不起的,这个人培养了三个大师级的人物,他们到美国掀起国际主义的运动,同时培养起第三代大师。
我们这次是建筑之旅,就是想分享一下:我们看到各种各样建筑的同时,我们回顾一下它是哪个时期的建筑?它属于什么流派?是什么样的想法促使他们做这样的建筑?我前面简单提一下包豪斯的大概历史,大家回顾一下。

  大家看到的这个建筑是葛珞佩斯设计的,1925年投入使用的建筑,他做了包豪斯的整个校舍和公寓,当时这种建筑师很新潮的,当时在欧洲是什么流派呢?当时欧洲主要受新艺术运动影响,英国建筑大多数是维多利亚的建筑,这种建筑是葛珞佩斯设计的,建筑的特点是把里面的内部结构,通过玻璃完全暴露出来,这个是1924年建好了,用玻璃幕墙把建筑结构展示出来,这个在当时是史无前例的,我们中国现在还在建这样的建筑。
大家看这个建筑,看不见任何的装饰语言,也看不见任何的文化符号,包豪斯的理念,在当时引起很大的争议,认为这个东西没有时间性,美国一个建筑师掀起后现代的设计思想,觉得现代的设计形式要结合文化特征,必须要有文化语言表达,导致我们中国也跟着学习后现代建筑,所有现代房子加一个坡屋顶。
大家看到的这个也是包豪斯学校,这个学校很小,主教学楼就4层,这个是学生宿舍楼,这个照片就是包豪斯博物馆里面的照片,它中间经过战火,经过封校,然后到重新修复的一个展现,这是最早的包豪斯,大家看到的这些阳台,当时是作为其他功能,然后经过战火被毁坏,最后重新修复,按照早期的思想重新修复,包括窗户都经过改造,我们看到曾经有一段时间,玻璃幕墙改成阳台,他们也考虑到节能,现在我们国家还在大面积的用玻璃幕墙, 包豪斯学校非常强调动手能力,有很多实验室供学生在里面做手工,首先他是比较喜欢工业生产的,创立包豪斯的时候强调动手能力,到接下来,他又接受了社会市场的改变,推崇机械化的生产,这是三个时期不同的态度。
这是整个学院的空间布局,把整个学校的各个功能区域串成一个有机的系统,这也是当时比较早的一个理念,这是包豪斯学校早期的情况,包括自己设计的灯具、电梯间的情况。
包豪斯不仅在建筑上有所成就,包括传媒、品牌、室内设计、布艺、设计教学等都有成就,这个是整个学校,实际上非常小,主体是4层,这个是老式的玻璃幕墙,他们是最早把玻璃幕墙用在建筑商,这个是当时设计的椅子,还有一个巴塞罗那椅,到现在将近100年的历史,他的设计思想可以影响全世界,可以启发我们进行设计思想的变革,把它上升到一个高度。
这是学生当时的画图室,包豪斯创立之初是4个人,我们现在看它是一个以艺术家为主导,建筑师牵头的机构,这是当时他们做的产品设计,这是他们的一个教室,这个灯是一个女设计师设计的,一个美国的女艺术家做的产品。
校园规划里面,把校园规划和城市系统连在一起,下面是城市道路,上面是校舍和连廊,这个是主教学楼,透过玻璃幕墙里面的结构非常清晰,他们最早把玻璃幕墙用在建筑上。
这个是我们看完包豪斯以后,我们这一帮人去找教员宿舍,找的还比较辛苦,离的还比较远,这个不属于包豪斯建筑,是在包豪斯周围有一些现代的工作室,这栋是德国早期的建筑,这种风格实际上受维多利亚风格的影响,包豪斯的理念是功能决定形式,我这个是做什么用,就是什么样,文丘里主张把传统的东西跟当代的东西结合起来,体现地域性和文化性,我们理解建筑的时候,我们刚才看到康博然分享的建筑,是各个时期的建筑,有一些是包豪斯时期的,有一些是国际主义比较强势的风格,还有一些是后现代的,强调地域性,跟传统不要分离,包豪斯的思想,就是我们去判断这个建筑的时候,没有办法分辨它属于哪里。

  我们看荷兰的建筑,一看就是包豪斯的建筑,实际上它是荷兰的另一种风格的建筑,它没有时间性,这也是我们现在设计中比较强调的,比如说做某一个设计的时候,会强调这个东西的属性,是属于哪里的,根源在哪里,包豪斯完全把这些东西切断了。
这样单一的建筑中国很多,比如说盖个小办公楼都有这种形式,这种形式的源泉最早是在这里产生的。
大家看到这个楼是包豪斯的教员宿舍,也是1920年左右设计的,简单的白色,颜色就是白和黑,长条窗,然后大玻璃幕墙,这是他们通用的一个理念,整个在树林里面,这个地方保护的还比较好,因为在东德时期,是被苏联占领的区域,保存的还不错,他们对建筑还比较尊重,这是室内,它的室内也是白和黑,非常素雅,非常干净的空间。大家看到这些窗户不是规则式的,平面布局是自由的,非常简洁,它们的形式基本上都很像。
早期包豪斯考虑的比较简单一点,当代建筑更多的涉及到城市、涉及到人文,结合现在日新月异的变化,结合人们生活的改革,我希望在大家以后设计历程,有一点感悟,希望找到自己清晰的方向,其实这是我自身的一个诉求。
这个小镇人非常少,当时它属于比较偏的,这个是荷兰风格派的建筑,这个是包豪斯风格的建筑,整体看并没有太多的区别,但是它基本上是同一时期的,是1920年到1930年之间的建筑,这些建筑基本上都是同一时代的,这个也是荷兰风格派的建筑代表。

  两个国家相对而言,我比较喜欢荷兰的感觉,非常轻松,人的节奏也慢一些,不像德国那么快,荷兰这个国家是自行车王国,我估计90%的人都骑自行车,政府公车配的都是自行车,老百姓几乎都是骑自行车。
接下来要分享的是第二个部分,荷兰是我喜欢的一个国家,他们的人民感觉非常放松,从面部表情可以看出来,走上街上他们会跟你打招呼,是非常放松的心态,我们非常机会深入乡村了解,这是在大巴车上拍的照片,这个风车是唯一跟我想的不太一样的,我理解的是风车是木头的风车,为什么会有风车呢?因为阿姆斯特丹这个地方,地势比海平面要低,水流不出去,靠风车把水抽到海上去。
荷兰郁金香很有名,农业也很发达,农业输出是全球第三,郁金香品种非常多,现在看到的黄土是郁金香时期已经过了,已经收获完了,这个风景非常好,高速路两边全是这样的情况,德国高速路两边全是用乔木堵的实实的,荷兰高速路两边都是开阔的,在这个照片里面可以音乐的看到梵高的作品,这是乡村,空气特别好,没有雾霾,云层很清晰。
然后是城镇,因为我们在建筑考察之旅里面,经过了很多城镇,每个城镇都非常漂亮,每个城镇的建筑也非常精致,这是我们住的其中一个城镇,城市的结构感,包括肌理看着非常舒服,建筑大部分都是5 、6层,高楼不多,大部分是小房子。
我们看到的建筑都是包豪斯时期的建筑,这个是一个小渔村,在荷兰的本地非常有名,这个地方在海边最早是一个渔港,这个村子因为捕鱼发展的非常快,人民非常休闲,这个是它里面的一个街道,他们没有任何现代的建筑,也没有很老的房子,都是当地人民按照自己的想法盖的。
这个图里面可以反映出自行车王国的特点,这是我随手拍的自行车的一个状态,这是渔村的渔船,我们看这些还是有包豪斯的影子,这是小镇上的风貌,这是我们路过的一个小镇上的风貌,这是阿姆斯特丹北侧的一个地方,这个就是非常典型的受维多利亚风格影响的房子,这种房子应该是1850年到1900年的建筑风貌,他们是完全保存下来了。
再说到城市,我主要给大家看一下城市的面貌,包括城市的设施,这个是中央图书馆,对面看到阿姆斯特丹读书馆天际线的一个效果,从这个里面看不出城市的结构,上层是高铁,再上面是公路,下面是水路,这个是一个放大的立面,这个是一个渔港,他们的人非常懂得生活,虽然骑着自行车,但是出海开的都是游艇,这是城市的一个面貌。
我们在荷兰可以到处看到这种房子,实际上是荷兰风格派一个非常典型的代表,这是荷兰猪,这是在一个公园里面,环境非常好,每天晒着阳光,而且没有雾霾,而且这边还给它造了一个景,这是它的交通结构,这是鹿特丹的一个公共环境,这是城市有轨电车、地铁的转换口。
建筑方面的东西我就不多讲了,因为一会还有老师讲。
这个是魔方公寓,也可能是这种楼没有得到延展,里面的空间不是很好用,但是外立面是很抓眼球的,这个建筑的思路就是我要给你一种不稳定的感觉,这个是新式建筑,这个地方类似于中国的深圳,是一个新区,它跟深圳也是同一时期的,只是没有深圳规模大,里面全是各种各样的新式建筑,包括各个大师设计的。
我们去的时候正在搞一场少年运动会,人非常多,这是街道,这个城市的理念就非常新,人在里面体验是完全自由的,建筑和建筑之间的界限感非常含糊,也是一个新的城市的设计理念,这是城市的街道,这是阿尔梅勒大学的教学楼,实际上这个作品是比较保守的,有传统的影子,折线的屋顶,有荷兰早期的影子。
这是我们住的地方楼下的一个商场的造型,这是属于当代新的建筑,从这个图里面可以看出来,我们发现一个细节,这一群人在交流的时候,他们骑的全部是自行车,自行车王国非常名副其实,这是我随手拍的,似乎每个建筑都有包豪斯的影子,这个是阿姆斯特丹中央图书馆的建筑,这个建筑像一个船一样,是在海边像一个拖鞋一样,一头插在泥里面,一头往上翘着。
这些建筑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都是很尖的这样一个造型,这可能在中国风水上会过不去,这是玻璃幕墙的利用,过去玻璃幕墙都是平的,现在做的更有立体感的思路,这是鹿特丹的天空,我们有时候想一个问题,有时候我们在设计建筑,有时候换一个角度理解,我们设计这个城市的时候,实际上在分割天空,能不能站在分割天空的思路,反过来思考设计也蛮有意思,这个是鹿特丹的中央图书馆,整个是金属的表皮,大家从这个建筑看,室内和室外的界限就不是很清晰的,这个是荷兰风格派早期的作品,颜色也是比较大胆的在建筑立面利用。
这是街拍的一些比较现代的建筑,我分享的就是以上两部分,有讲的不好请各位老师指出来,后面是给大家分享我街拍的一些图片,以上是我这次德国荷兰旅行的感想,谢谢大家!

  主持人:今天的主题是发现当代建筑设计之美,这是一个设计之旅,同时听到前面两位老师的讲演,我想说,这也是一个收获之旅,刚开始康博然老师,从室内空间设计师的角度,让大家欣赏了那么多漂亮,而且很古老的一些照片,而且看到室内建筑两眼放光,这么美、这么好。
周老师分享的就是包豪斯思想,以及荷兰的建筑,讲前面包豪斯理想的时候,周老师有很多话要讲,但是你要稍等一下,说到荷兰的城市建筑的时候,周总作为景观规划设计师,他从一个建筑、一个城镇的规划、园林,看他眼前看到的一切,他们讲的都非常好。
接下来进入第三个环节,就是谈离原老师的演讲,谈老师之前也去了很多国家,也参观了很多很多的地方,但是今天他作为第三位出场给大家分享的老师,他从两个方面,去荷兰不能不去梵高美术馆,去德国要看犹太人博物馆,作为一个设计师,他从这两处的建筑,能给一个设计师,带来一些什么样的心灵感触,有请谈离原老师!

  谈离原:一个设计师,两处建筑的心灵之颤

  谈离原:今天所分享的内容,应该和我们这个主题有点跑题,咱们这次的主题是发现现代建筑之美,可能我这个人比较任性一点,包括这次去荷兰、德国,我跟前面两位朋友的出发点不太一样,我本人最重要的一个行程之一,应该是梵高美术馆,所以今天在这里分享的内容,更多的是个人的一些感受,可能是来自于梵高的画,包括在进入一些建筑之后的体验,说实话,前面两位的那个分享,我觉得很有特点,像康老师是属于记事派的,周老师属于学院派的,在一些建筑上进行了追根溯源。
我个人是比较感性,也比较任性一些,所以定了这样一个内容,荷兰·德国。
对于荷兰来说的话,我们第一眼的印象,应该是风车之国、郁金香之国,对于我来说,荷兰一直承载着我的一个叫愿望,就是梵高美术馆,说起与梵高结缘,真正认识梵高,由于有一段故事,应该在2009年,在5年前,一次去法国南部,我们和几个朋友自驾去法国南部的,有一天下午行程的安排比较简单,我们驱车穿过乡村公路的时候,看到一个指示牌,指示牌上写着教堂,下面写着梵高纪念碑,我们说去看看吧。
第二次,在我读高中的时候,那个时候有一首歌,当时看一个电视连续剧,影片的情节我忘了,但是男主角见到女主角的时候,给他唱了一首歌,说在梵高美术馆成天就在播放这样的歌,下面我把这个歌给大家播放一下。
应该在下午5点多的时候,穿过田野,穿过一些已经凋谢的熏衣草,我们看到了这个教堂,在教堂我们随处可以看到梵高当时对场景的一些绘画,这是教堂里面的一片菜地,还有即将凋谢的向日葵,然后我看到了梵高的这个纪念碑,他的墓地也就在旁边,当时让我看到这个雕塑之后,我能够看到梵高眼神中的执着,宿命,对生的渴望,对这个世界的爱,会让我有一种想落泪的冲动,于是我告诉我自己,以后我一定到荷兰美术馆里面,把他的作品看一下,这便是与梵高的第一次相识。
这个雕像,眼前的正前方是一大片的麦地,这个是梵高在这个区域最喜欢的一幅画,金色的麦田,远处浅蓝色的天空,然后有农夫,有正在收割的器具。在天堂的梵高,他应该是一直在注视着这片他热爱的土地。

  分享完刚才的歌曲,我们进入正题,在这之前我有必要简单的把梵高的生平和故事,简单的给大家分享一下。
梵高在很多原作中,我才真正理解他了,以前听过对梵高的一些描述,有的说梵高是因为色弱,对颜色认知的偏差,所以画才是这么浓烈的色彩,看完梵高的传记,看过他生活的地方,我才知道不是这样的,当你看到他生活的地方,你会知道,梵高只是想把他看到的一切,用比较准确的方法表达出来。
梵高生于1853年,1890年去世,只活了不到40岁,梵高从来没有专业学过画画,也没有经历过学院派的培训,总结起来他的一生,其实就是三段经历,从出生、画画、死亡,这就是他所有的经历,在他充满着悲苦、充满着磨难、渴望的一生中,他也曾经渴望过爱情,在他20来岁的时候,在他叔叔的画廊里面卖画的时候,他曾经爱上过他们房东的女儿,但是由于他性格孤僻,不太善于与人打交道,被她拒绝了。
接下来他在老家,遇到了守寡的表姐,也疯狂的爱上了他的表姐,由于近亲之间传统的基督教的伦理道德,以及梵高很孤僻的个性,也被无情的拒绝,为了争取他这份爱情,他甚至冲到他姑父家,要求和他表姐见一面,被拒绝了,他把手放在燃烧的蜡烛上,他说我只跟她谈手能经得住蜡烛灼烧的时间。
然后他收留了怀孕的妓女,跟她生活了一年,他最后遭受老师的谴责,他的家族应该是掌握着荷兰画廊经营的事业,本身应该有很好的前途,但是他放弃了,他无法接受那些平庸的画卖给庸俗不堪的人,曾经一度把他的信仰归于上帝,选择去做传教士,他选择在比利时最偏僻的矿区里面做传教士,他看到了当地煤矿工人艰苦的贫穷,甚至明天是否还能活着的担心,引发了他对生命的热爱。
他曾经把自己所有的衣服、吃的、床,都提供给矿工居住,和矿工一起下井体验矿工的生活,因为过于执着,免去了他做神父的资格,最终直到他找到了绘画,他视为生命的这样一个事业。
梵高的一生,从来没有收入,他总共画了数百幅画,唯一卖出过6幅关于风景的画,还是叔叔为了鼓励他买的,他被当时家族的人唾弃,都认为他是一个生活的失败者,整天只能靠弟弟,为他提供接济,他弟弟整整供养了他10年,每个月把工资的一半提供给梵高,当最后有一天,梵高应该被生活所压跨,当他所有创作激情,都在画布上宣泄完了以后,他选择了自杀,最后死在了他弟弟的怀里,这是他大概的生平故事。

  这个是荷兰美术馆的外观,整个美术馆是相对平淡无奇的建筑体,这个是现代主义的一个建筑,我比较关心它里面所展示的内容,我们可以看到左边这些,都是梵高曾经的一些比较知名的画。
我想跟大家分享一下,梵高学画当中,他成长的过程,这个是梵高早期,应该是在1883年左右,他刚刚拿起画笔描绘的风景画,因为那个时候他很难找到模特,他没有任何收入,他当时做了很多的风景、静物的画,那个时期他的画还没有形成自己的体系,他受到当地米勒自然主义的影响,画表现出来的还是比较沉闷的感觉,但是他尽可能反映自然,以及那些有生命的东西。
这个是他临摹的米勒的一幅画,这个画的是一个教堂,这个画中,他的画风还没有形成,但是中间已经透露出了一些悲伤、压抑的情感,我们很难用单独的画画技法,评价他画的好坏,但是敏感的人可以从他的画中看出他的情绪,这个是梵高的一些习作,这一幅画代表梵高早期作品,应该是梵高早期的代表作品,是比利时山区和矿工生活过一段时间,最后经过大量的练习,最后完成了一幅作品,叫《吃土豆的人》,他告诉他弟弟,当时有很多画家都会说,你画这些人的脸都在哪?都是扭曲的呢?他说我不在乎那些,我只想把他们的灵魂、把他们所有的情绪表达出来。
当时他其中的一个老师,给他提过要求,说你影响画一些石膏素描的画,梵高说“像这种没有生命的东西,根本没有画的价值”,他把石膏模型砸碎,扔到垃圾里面去了,他说“我拼命的画画,画在雪地里挖土豆的女人,我反复的画,就是想表达这些农夫的品质”。梵高当时只有他弟弟一无反顾的支持他。
然后在巴黎,梵高也经历过很多挫折、磨难,当时梵高想去非洲,当时他接受了印象主义画派的影响,他精益于对色彩的运用,他说我希望能够在艺术场所中找到这些东西,最先选择希望去非洲,去感受阳光,去感受那里的自然,经过建议,他来到普罗旺斯地区,我相信这是梵高最痛苦,也最快乐的时光,他给他弟弟的信中写到,这个地方的女人是世界上最美丽的女人,这里有浓烈的阳光,有璀璨的夜空,有像黄金一样的麦地,有呼啸的乐风,可以撕碎人们灵魂的风,然后他找到他真正想要的东西,就是浓烈的色彩,以及笔触,这个时期我们所认识的梵高,才真正的出现在我们面前。
我个人表达能力的有限和言词的苍白,很多时候我看到一些画,当你看到梵高的那些画的原画的时候,它跳跃的笔触,想要从纸上蹦出来的色彩,你看到他被生活所压迫的灵魂,在画中表现出来的呐喊,我很想用一种比较精准的方式和言词表现出来,可是很遗憾,我做不到。确实我们可以看到,在他的画中包含着生命,包含着对生的渴望的色彩,然后充满着张力、充满迸发着灵感的情绪,我想在座的各位一定会像我一样被深深的打动。
最后说一下梵高的最后一幅画,就是这幅画,当时看到这一幅画确实让我非常的震撼,暗红色的土地,让我们很多人联想起,梵高在田野上拿起枪,朝他肚子上开枪留下暗红色的血液,远处藏蓝色、深邃的天空、灰白的太阳,起伏金色的麦浪,最后梵高在弟弟的怀里死去,他最后一句话是,这个世界是痛苦的。
然后我们看到向日葵的时候,梵高给他弟弟说,向日葵一定是属于我的花,它是那样的金色,是画家的最爱,是飞向太阳的鸟,热浪会让身躯熔化掉。
大概关于梵高的故事就描述到这里,最后我还想给大家听一首歌,这是我听到的梵高最好的版本,这是我最喜欢的一个版本,我想让大家跟我一起感受一下,这是这首歌的歌词。

  接下来我们进入德国,柏林犹太博物馆,其实很有意思,这两个建筑都是包含着浓烈情绪的建筑,一路上我看过很多的各式各样的建筑房屋,体验过很多大师的作品,但是说实话,可能作为我来说,我的感受跟之前两位老师不太一样,我看到这些建筑,都会感觉好厉害啊,挺好啊,或者好看、吃惊,但是真正能够打动人的,就建筑本身的话,能够震撼到我心灵的,到现在为止应该有两处,一处是参加西班牙高地的教堂,让我感受到有神的存在,第二个建筑就是这个建筑,柏林的犹太博物馆。
如果说之前的那个梵高纪念馆,是蓄意已久的一个参观,我们看到太多太多现代风格主义的东西,我不想看了,我本身也不太喜欢,单纯为了表现形式,为了某种风格而去建造的建筑,我认为它是欠缺情感的,就是你可能会被他震撼,你可能会被它表现出来的特质震撼,但是你很难和它产生一种亲近感,但是犹太博物馆,是从内心可以打动我的一个建筑。
先说说它的背景,犹太博物馆在柏林市的市中心,旁边是联邦议员大厦,主要纪念二战中纳粹屠杀的犹太人,博物馆旁边就是希特勒自杀时的总理府,北边的建筑就是原柏林的德国博物馆,这栋建筑本身没有入口,入口仅仅能从旁边这个博物馆里面进去了,1933年,生活在柏林的犹太人在这里建设自己的博物馆,彰显自己的成就,这个旧址原来是犹太的教堂,因为纳粹的兴起,这个馆被关闭掉,1988年,柏林参议院决定,重新建这样一栋犹太人博物馆。
我们被这个奇特的建筑外观所吸引,我当时第一眼看到,觉得它是一道闪电,是一个曲折的符号,是一个扭曲的空间,它当中应该蕴含着许许多多的含义,这个建筑的形式怎么得来的呢?据建筑师本人说,当时建这个馆的时候,柏林市政府给他提供了很多犹太人的档案,就包括了各个有影响力的犹太人的名字,出生年月,以及住址,他是根据在二战中被破坏的犹太人的一些住址,来画的这条线,最终形成了这样一个形式。
我们先来了解一下这个设计师,丹尼尔·列别斯基,美国的世贸大厦改建工作是由他主负责,犹太博物馆是他建筑设计生涯中,一个里程碑式的作品。
因为时间的关系,后面我会稍微快一点,这个作品被誉为当代结构主义建筑里面的一个里程碑。反映是人类社会的一种毁坏后的重建、一种黑暗中的光明。
这个是新建筑体的外观,整体外观是采用镀锌铁板,然后再形成灰色的墙体,我们看到的所有形式,都是在墙上为了呈现窗户,这个建筑最让我感受比较深的,这个建筑本身并不是像传统博物馆一样,是为了承载里面各类的纪念品,比如说刚才看到梵高博物馆,目的主要是为了展示画,这个建筑本身可以视为雕塑,可以视为它就是纪念品本身。
这个是它原来的建筑,这个就是博物馆的入口,我们要穿过地下,才可以到达犹太人博物馆,这个是建筑的平面图,这个博物馆有四个主要的表现内容,第一个我们看到旁边的这个,这个是被破坏的博览犹太人作曲家完成的一部歌剧,由于当时被纳粹破坏,这首曲谱是未完成的,当时设计师在听到这个乐章之后,被这个曲谱里面未完成部分的空白深深的打动,所以他希望在这个建筑里面,能够体验到这个感受。
第二就是引入了60多个连续的断面,设计师对这个建筑充满了晦涩,以及形而上的思考。
这个是一层,从旁边教堂通向一层的平面图,这个是二层的平面图。
我们现在进入到博物馆的内部,我们看到这样一个充满压迫感、压抑的倾斜式的门,便是通到博物馆里面的一个主入口,这部分是原来老教堂的一部分主体,现在被开辟成一个供游客休息的咖啡馆,然后在教堂中厅部分搭起这样一个钢架,作为游客短暂停留的艺术场所,然后进入到博物馆内部,一进入到博物馆内部,这个建筑师就给我们提供了一个选择,下方有三条道路,分别暗示着犹太人当时的几个出路,一个是死亡,第二个是逃亡,然后第三个是挣扎。
你根据选择不同的道路,会为你指向一个不同的场所,而且这个场所应该叫前路未知。然后,一进去之后,有像类似于这样偏向视听演播的地方,对博物馆的历史进行介绍,从内部会划分成三层空间,我当时走的是它的第一层空间,在穿过写充满着暗示和隐喻的暗道,空间变得支离破碎之后,角落上有一道很厚重的金属暗门,当时对这个建筑不了解,进去之后第一眼感受是,感觉到凝重可以滴出水的压抑扑面而来,感觉被牺牲的600万冤魂就在这个地方,这个地方定义叫空白的记忆。
我认为它的表现形式有两个,一个是模拟了当时送到集中营里面黑烟囱的形式,反映一种绝望的情绪,这个位置通向光明处,有一部楼梯,靠墙的梯子,但是梯子很高,按照正常人的身高永远是够不着的,反映的是看不见希望的绝望,然后大概16、17米的高度,通过户外的切割,形成了一个,在内部形成了这样一个光线,有点像光之教堂,具有宗教意味的光的表现。
在其中人们无法保持平和的心态,压抑和绝望在里面可以深刻的感受到,从里面出来,我们面对这样一个过道,可以进入其他层,这个是中厅,这个是地下一层,我们必须穿过这些面孔,把抽象的面孔铺在地上,所有参观者要践踏在死去的600万犹太人的灵魂上,到达另一处地方。
然后接下来到了第二层,第二层主要是展示当时犹太人各类的生活方式,以及他们的物件,以及他们的生存情况,都是支离破碎、曲折、充满着张力的线条,整个空间和门窗浑然一体,这是描述当时很多犹太人家庭的一个故事,每个灯座下面都有一个耳朵,你可以做在这个地方安静的聆听,一个犹太人家庭他们所发生的事情。
这个是二战时期对各个时期的描述,可以和游客互动,你可以通过地方控制,这个地方画的是中国国民党的旗帜,这些地方是被日本旗帜所占领的。
这是建筑里面的一些空间,整个博物馆被建筑师通过曲折、蜿蜒的折线,给它赋予了灵魂,可以让它成为让内心震撼的建筑,整个建筑平面是蜿蜒、曲折,所有通道、墙壁都有一定的协助,每当我们走到一个要迷路的位置,我在地上会发现一个很不起眼的提示,把你引入到一个新的地方,你会不停的穿越在走廊压抑的空间,会不停的感受到一个又一个小的停留的场所,可以让你在那个地方感受、了解。
第三层,穿过走廊有一个很大的厅,一个厅里面只放了一个机器人,在记录犹太人整个的历史,这也是这个作者刻意设定的场所,在经历了所有的磨难,在经历了这样的曲折和苦难之后,最终可能只有很空旷的机械文明,能够把这一切记录下来。
然后偶尔在窗口的时候有这样的十字,这也是精神上的隐喻或者是象征,最后从博物馆出来以后,我们可以到达旁边的建筑群落,全部是高高的水泥台,感觉非常压抑,穿越出来以后仍然给予人希望。
最后比较明亮的,就是我们走过了很压抑的一个场所,最后给大家一个明亮的照片,就是美食和鲜花,作为这次跟大家分享的结束。

  
主持人:谢谢!谢谢谈离原老师精彩的分享!在今天这样一个暖暖阳光的下午,又在这样一个环境优雅的地方,聆听着谈老师讲述梵高麦田里最后那一枪那种痛,到柏林犹太人的博物馆,从他的讲述,大家能感觉到,二战期间犹太人那种绝望,所以,我在微信上总结了几句话,我说谈离原,一个设计师,两处建筑的心灵之颤,荷兰梵高美术馆、德国犹太博物馆,再次谢谢谈老师!
    今天我们的主题是发现当代建筑之美,从三位嘉宾,尤其是前两位,他们对建筑设计讲述的很直白,很直接。谈离原老师,从另外一种角度,而且从心灵的感触,看似是在讲故事,其实大家在看图片的时候,发现建筑是可以记载历史的。
    其实今天在座的,我想最有发言权的,应该是咱陕西科技大学设计与艺术学院景观环艺系设计主任周浩老师,今天也特别感谢周老师,能够参加今天这样一个分享活动,听了前面几位嘉宾的分享,周老师,请您对今天三位的分享做一个点评与指导,有请!

  周浩:点评提不上,我就说一下我的感觉吧。这次考察我先去了,我说说我的行程,我也有自己的一个感觉。
    我说我行程的时候,也会说对他们行程的看法,我从法兰克福,然后到了汉堡、不莱梅,然后返回到项目所在地的机场,又经过柏林,我又飞到法兰克福,我因为有商业的项目,就没有往前走,就在法兰克福待了一阵,这些年在国外考察有一些感觉,有设计团队,也有自己去旅游,也有因为商务的一些活动,在这个过程中有一个体会,设计师考察有一个特征,就是线路非常清晰。
    比如说基于考察广告的,或者考察规划的,还有的是考察建筑的,这个好也不好,好在哪?我非常专项,这种专项考察,有时候旅游导游不知道,他们说你们比我们专业,你们看了都可以把这个地方说个一二三,导游只能说的比较浅,我们设计师可以说的比较深,这个仅仅局限于从设计的角度。
    另外一种说不利,不利的一点,大家去的太少,也是我给自己的一个提醒,我出去考察要关注的地方是什么,我拍的照片,一个存储卡不够,带两个存储卡,或者带电脑,我记得2011年考察的时候,看哪都好,我这时候就思考我应该看什么,这些大师的作品有的非常有代表性,国内的一些资料也介绍的比较全面,你看了这些资料,你去看了以后更有发言权,而且你到这个地方有一个场景感,有一个体验。
    除此以外,还有不经意的,像谈离原说的,他谈的是他对犹太博物馆的体验,谈的是他对梵高作品的体验,他提到了一个很重要的信息,不经意的你会看到更好的东西,实际上这个世界的作品,不仅仅是由大师的作品构成的,大师的作品太少了,而且可以进入到我们资料书籍的太少了。
    我觉得要去考察,去的地方不要太多,要待一段时间,去考察了美国、日本等国,我关注的是他们已经发展起来了,我们中国应该关注什么呢?中国也有很多项目,像跟犹太博物馆做的一样出色的项目,我们从一些介绍资料里面,知道了有这么一个事,但是它为什么可以被政府接受,为什么有一些民间的东西,开发商或者城市区域的开发者,不接受呢?变成了设计师的自说自话,我觉得这个问题作为设计师要考虑的。
    你回来之后要提供的设计方案,要变成几千万、几百万、上亿的投资资金,它代表了一个走向,有可能你这个方案,在中国很新鲜,但是在世界可能已经出现过了,你就要看中国是不是合适,同时就是提出甲方预算合适的方案,我觉得设计师首先要考虑这些,任何一个投资者,任何一个开发者,大把的资金花出去,不仅仅是解决形式感的问题,项目一定是要成功的。
    像刚才小周说的,荷兰是一个自行车王国,在80年代,中国更是一个自行车王国,它有各个阶段的发展规律,现在又走回去了,为什么呢?说的好听一点是生态环保,说的不好听,有可能发展乏力,现在讲高大上,现在全世界没有比中国的工地更加高大上,我们中国用钢量、混凝土的使用量,站了全世界的一大半以上,占到70%以上,在这样巨大的工地上,全世界建筑师都把我们这作为试验场,中国人你的作品在哪?我们是因为技术不如他,还是创作不如他,可能都不差,我们有可能是没有经历那个阶段,有可能你是因为见识没有他丰富。
    他经历了那个快速跨越和发展的阶段,我们今天要用50年的时间,完成发达国家200年做的事情,在座的有很多从小的城市、小的乡村走出来的,从没有见过现代化的人,经历了现代化的过程,而且现在还在继续经历,从规模化的一个城市化,到内涵城市化的过程,所以我们从比较贫乏的时代,到比较富有的时代,经历了这个过程,我们的建设是西方的设计师,好几辈子才完成的,你从农耕的文明,到了工业文明,又到了信息化,又到服务社会,这个时候作为我们的创业生涯生涯,设计师应该思考什么?或者你应该带着什么信息考察,我觉得设计师可以站在这个纬度上进一步挖掘一下。
    作为室内设计、建筑设计、规划、景观设计,说到根本上处理的都是空间场所的问题,它既是一个物质的过程,也是一个人文的过程,像刚才谈总说的,对艺术的一个分享,他已经有他山之石的感觉,这个对设计师是非常非常重要的,不能仅仅从技术、专业角度看,现在的设计,我们能做的创新,很难再出现惊奇的效果,在这个时代,设计师应该考虑什么?我觉得应该是系统的构架,你不妨把城市,把一个小的建筑项目,一个小的开发项目,甚至是一个小的室内空间,当成一个载体,做成一个载体的设计,这个载体里面承载着什么,它的品质怎么样,这里面大而化之的,大到城市,小到街道、小到一个文化项目,再小到一个办公场所的创新、交流场所的创新,能够体现的品质是方方面面的。
    康总说,一到机场看到标牌是钢网,是标准的尺寸,这在发达国家是比较流行的做法,模块化的生产,在基地里面已经加工完了,来了就是安装工程,可以做到非常高的效率,因为在这些国家的人工都是非常贵的,尽量减少这部分,发挥规模化生产的作用。
    考虑到基于生态、环保,或者使用效果上的效果,也就是排水,或者一些基本的规范,咱们中国和发达国家有巨大的差距,咱们国内很多规范过时了,还有一些规范没有构建起来,这些在美国、日本、欧洲,这一块都有成套的体系,咱们了解的话,这些体系还有分好几种类别,有美国的体系,有英式的体系,还有一种折中的体系,就是欧洲的,你到欧洲看,会看到一个非常丰富的切面,说800年的历史还在,500年的历史还在,100年也在,我们今天回过头来看中国,上下五千年,3000年以前的在地下,800年以前的很难看到,只能看到一部分,我们现在看到的明清的居多,但是已经被割裂的不成段,不成线,完完全全的碎片化了,我们专业术语也出现了变化,80年代谈龙脉的保护,今天谈的是历史记忆的传承。
    为什么说历史记忆呢?我们历史记忆完完全全的碎片化了,在这个过程中,对我们的设计师,应该有这样的历史担当,今天如果谈历史记忆,谈文脉,更多的做成一个文艺的符号,做成一个保护的对象,因为太少了,已经变成一个稀缺性的,历史上不是这样的,所以这个意义就显得更加紧迫。
    你们考察的范围中,有一个没有放出来,就是工业遗址,那些城市工业园,今天我们看北京的798,看广州的红砖厂,看上海的外滩,包括西安的纺织城艺术区,这些老厂址改造,在近10、20年是比较热潮的,先是画家发现了,然后是商业的成功,这种形式在西方国家随着产业转移,在60、70年代就已经兴起了,70、80年代就已经成熟的做,今天中国还在走他们的老路。
    他们100年前在做的事,我们现在还在做,他们50年前做的事,我们现在也在做,刚才谈到包豪斯,说到设计流派的改变,有200多年的时间是走马灯的换,什么是好的,什么是坏的,没有一个标准。我觉得作为中国的设计师,应该往深一点的看,不能跟随着广告效应项目后面跑,这样你永远跟不上、不明白,你既不明白中国的政府,要用那些方案,也不会明白,为什么我们有一些开发项目要模仿它,我们这个阶段逾越不了,但是设计师要有穿越时光的眼光,我们看到发达国家的今天,有可能对我们的明天有一定的参考价值,这个并不是因为高和新、造价多,一定就代表我们会比人家强,他们都是拿经验、教训,几代人的努力到了今天这个样子,这个不是我们可以想像的,大家要多看规律,要多问几个为什么。
    今天这个探讨已经出现了这个苗头,因为设计师你在想什么,你的作品就会呈现什么样的水准,你是什么样的人,你的作品就会呈现什么样的面貌和品味,在这一点上,做梳理是很有必要的,有很多人觉得中国的设计乱,还有觉得不错,还有对高校的毕业生有一个判断,就是就业很难,如果按照大的经济发展趋势,我个人的一个判断就是,不一定对,我从我的角度看,我觉得中国的设计产业,今天才是刚刚开始,因为国家的经济发展趋势,产业的发展阶段,社会的发展水平,还有从大的国家战略的调整,都到了这个阶段,在谈文化产业,在谈产业的升级,从制造到创造,从文化内涵,从城镇化的内涵式发展,以及所占的比例,恰恰需要文化产业、设计发力的阶段,这个时候对设计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下一步国家进一步成功、城市进一步成功,就不是粗放式的开发和发展。
    比如说做酒吧和会所,传统的做法可能就适应不了未来的需要,办公传统模式也未必适合,这也是一个挑战,也是一个机遇,这个时候谁抓住了内在机遇,谁就会快速走到前面去,传统模式都过时了,这是我的一个感受。
    我觉得传统划分小的模块做,慢慢就会落伍,一个是做专项,做的非常专业,我就一招鲜,把这个事做好,这个也可以成功,第二个我的触角特别广,我做一个整合者,也可以成功,就怕不清晰,什么都涉及一点,但是专业性不强,这个是非常可怕的,因为在设计产业里面。
    有没有别的路可以走呢?实际上这个时代提出了一个命题和要求,需要一批新的人,我觉得就是在座的各位往这个方面靠一靠、想一想。

  主持人:谢谢周老师精彩的点评与剖析,再次感谢!
    周老师刚才在点评的时候,从国外的建筑到设计,谈到国内的建筑与设计,我在这想说,咱们2014荷兰德国发现当代建筑设计之美、设计之旅已经结束,也已经做了分享,我特别想说的就是,别忘了设计一直在路上。今天活动到此结束,大家可以自由交流!谢谢大家!

相关知识

发现当代建筑之美 2014荷兰德国设计游学分享会
万悦广场建筑之美
直播:全景米兰—2014米兰国际家居展分享会
“发现太原之美”黄志达设计巡讲 暨居然之家山西分公司&久盛地板战略合作成功举办
将艺术融入生活 高仪“德国设计之旅”完美收官
致时代前行者——建筑之美,在于孜孜不倦的人文追寻
城市里的院子 泰禾·1号院演绎中式建筑之美
建筑之美溶于自然中 巴西Baleia现代公寓(图)
2014米兰家具展&设计周分享会在东莞举办
广州“筑巢之路国际游学分享会”成功举办

本文来自 家居装修知识网 发现当代建筑之美 2014荷兰德国设计游学分享会 https://biud.com.cn/news-view-id-4528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