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装修资讯 > 装修陷阱前三甲 认清猫腻不吃亏

装修陷阱前三甲 认清猫腻不吃亏

https://www.biud.com.cn 2014年09月02日10:10 家居装修知识网  

  据一项调查显示,有五成的受访业主表示自己遭遇过装修陷阱,而一些家装建材行业人士更是纷纷吐槽:行业猫腻太多,一两句话说不完。近日,笔者收集了众多业主的装修经历,并经业内人士点评,盘点出了最常见装修陷阱“前三甲”,给大家提个醒。

  一、玩弄低价数字游戏

  案例一:徐先生新居装修,在做衣柜时,装修公司的报价是800元/平方米,整个柜子做下来,大约是2000元;而小广告上的木工报价仅为300元/平方米,“同样的板材便宜了一半还多!”徐先生喜出望外。然而,完工结算时却索要3000元,徐先生瞬时像被泼了一盆冷水。

  原来,家装公司的报价是按照柜子投影面积计算,也就是柜子的长乘以高,所得结果再乘以单价;而小广告的报价是按照展开面积计算,按照柜子六个面加上隔板所需板材,乘以单价,难怪总价高出不少。

  行家支招:一些业主对装修知识了解甚少,很多时候都只看价格。马路装修队报价单上,瓦工类报价很低,甚至是赔钱的,以此吸引客户,同时,报价单往往不包含水电、吊顶等项目,结算时要价很高。但正规的家装公司不会这么做,以水电工程为例,正规公司会给出两个方案,一个是最基本的改造方案,一个是最理想的方案,由业主事先自主决定,且正规公司能合理地管理施工项目,利润点也更为平均、透明。

  建议业主装修之前,还是有必要对装修材料、工艺做一番了解,或者找懂行的朋友给一些建议,不要光看价格来作决定。

  二、假冒伪劣无孔不入

  业主杨先生最近比较烦,因为他在某建材市场购买的地砖,平整度很差。铺砖工人甚至先给他打了预防针:铺坏了别怪我。杨先生不明白,店里的样品看着好好的,找到店家,对方强调是优等品,杨先生也没法驳斥。

  原来,目前市场上的瓷砖生产厂家对产品等级的划分很不规范,某些厂家的优等品,可能按照其他厂家的标准就只属于合格品。某陶瓷旗舰店的负责人介绍,目前市场上,除了有用合格品充当优等品的现象之外,还有用山寨货冒充品牌货的情况。消费者若发现店内所售瓷砖品牌名称,与店招牌标榜的名称不符的情况时,要多加注意。

  行家支招:建材行业是消费陷阱的高发区。乳胶漆、板材、管材的假货非常多,而这三种建材往往是实行“半包”的马路装修队承担的,容易滋生以次充好,也助长了假货的横行。有些假乳胶漆用回收的正品包装桶包装,真假难辨,消费者蒙在鼓里都不知道。

  另外,木地板相对于其他建材,很容易出现质量问题,比如变形、起拱、发霉、有声响等现象,由于难以追究原因,买卖双方很容易发生扯皮。红木家具的问题也比较多,以普通木种冒充珍贵木种,或者优劣参半,非资深人士很难识别。

  不同的建材,消费陷阱也各不相同,姚先生说,正所谓买的没有卖的精。不要一味听信卖家给产品所做的“保证”、“澄清”,在选购时,尽量在知名品牌的专卖店中选购,质量、安装、售后也会更有保障。

  三、含糊合同雾里看花

  业主刘先生请了一家街边装修队,采用半包的方式为新居装修。在包工头开具的报价单上,“清楚”地标明墙漆采用多乐士、水管采用金德,其余的也都是品牌货,刘先生签下了装修合同。后来他请了懂行的朋友一看,才知道街边装修队用的多乐士漆是最便宜的,金德管竟然是假的。

  行家支招:据业内人士透露,一些街边施工队一开始报价单的表述比较笼统,往往只标注所用主材的品牌,如某某陶瓷、某某门业、某某洁具、某某开关等,并没有明确注明是哪个型号。以多乐士5升装的乳胶漆为例,最便宜的仅为230元,最贵的1030元,更何况品牌乳胶漆假货盛行,业主若是遭遇以次充好、偷梁换柱的野马队,一套房子装下来,光墙漆一项就有可能被“讹”走几千元,墙面走样甚至会开裂,业主却还被蒙在鼓里。

  设计师表示,业主和设计师和业务员谈合同的时候,要分清楚材料、工艺报价,看看是否和实际使用的一样。大家去看样板房,不要只看后期完工的样子,完工后固然漂亮,但是隐蔽工程中用的材料、工艺就看不到了。看施工中的工地,不但可以考察最重要的水电等隐蔽工程,还可以通过工地现场管理、工具摆放、安全措施,考评装修公司的管理。因此,建议大家一定要选择正规的家装公司,正规公司为了谋求发展,会有完备的管理。

相关知识

装修陷阱前三甲 认清猫腻不吃亏
被坑哭了 过来人总结的装修陷阱前三甲
案例分享!装修陷阱前三甲及应对措施
盘点家装消费陷阱“前三甲”装修前先“备课”
谨防陷入装修陷阱前三甲 含糊合同雾里看花
装修选购瓷砖 掌握六大要点不吃亏
被坑哭了 过来人总结装修陷阱前三甲
厨房装修5大注意事项 看看不吃亏!
菜鸟需知 谨防陷入装修陷阱前三甲
装修选购瓷砖 掌握六大要点不吃亏好

本文来自 家居装修知识网 装修陷阱前三甲 认清猫腻不吃亏 https://biud.com.cn/news-view-id-4354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