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装修资讯 > 低碳也能不牺牲经济 我国有望实现碳减排55%

低碳也能不牺牲经济 我国有望实现碳减排55%

https://www.biud.com.cn 2011年07月21日15:07 家居装修知识网  

  [提要]月19日,世界银行发布东亚能源报告指出,中国有可能在不牺牲经济发展的前提下,实现更高的碳减排目标。世行发布的《变革之风:东亚可持续能源前景》报告指出,东亚地区将有望在2025年迎来温室气体排放拐点。“这个目标的实现,可以不以损害经济增长为条件。”世界银行高级能源专家、报告主笔王晓东对记者说。

  4月19日,世界银行发布东亚能源报告指出,中国有可能在不牺牲经济发展的前提下,实现更高的碳减排目标。

  世行发布的《变革之风:东亚可持续能源前景》报告指出,东亚地区将有望在2025年迎来温室气体排放拐点。“这个目标的实现,可以不以损害经济增长为条件。”世界银行高级能源专家、报告主笔王晓东对记者说。

  世行还建议,今后20年,中国如果能实现能源强度(单位生产总值能耗)年均下降4.3%,将有利于实现可持续发展。

  王晓东透露,按照上述减排目标,到2020年中国单位GDP碳排放量比2005年下降53%-55%,并非没有可能。这个数字比中国政府此前公开承诺的40%-45%的要高。

  不过,考虑到过去10年来,中国单位GDP能耗年均降低3.4%,要实现4.3%的年均降幅仍有“挑战性”。

  王晓东指出,世行提出的上述目标与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的研究数字契合。即每年单位GDP能耗下降4.3%,进而实现2025年后碳排放总量逐步下降的目标,并非不可能。

  世行报告建议,中国在“十二五”期间中应更多地采用市场化价格机制和财政激励手段来挖掘余下的节能潜力。同时,发达国家需要大量提供资金和转让低碳技术。

  4月20日,在2010年中国知识产权高层论坛上,华中科技大学知识产权战略研究院院长朱雪忠也提出,中国要实现碳减排目标,需要发达国家提供资金,以便从发达国家企业购买低碳技术。

  每年需额外投资800亿美元

  世行报告指出,大规模地推广提升能源效率和低碳技术,有助于同时实现到2025年稳定东亚地区的二氧化碳排放、将空气污染成本降低一半和加强能源安全的三重目标。

  而要实现这个目标,东亚地区未来20年每年需要净增加800亿美元投资,其中80%需要投向中国,用于提升能效和发展可再生能源的额外成本和风险。根据世行的估算,中国的能源消费占到整个东亚地区的80%,二氧化碳排放占85%。

  中国需要增加投资的同时,也需要低碳技术,比如碳捕获以及碳储存技术。目前中国能源结构中70%为煤炭,没有这样的技术,难以取得碳减排的突破。

  联合国人类报告主笔邹骥认为,当前60多种低碳技术中,有42种技术中国目前不掌握核心技术。“我们要加快研发,另一方面要加强国际合作,发达国家要向发展中国家进行技术转让很有必要。”邹骥说。

  朱雪忠则在前述知识产权高层论坛上对记者表示,目前国际知识产权的低碳技术交易平台还没有建立,期待发达国家实施强制许可制度来给发展中国提供技术并不现实。“可行的是发达国家补贴发展中国家从企业购买技术。”

  “十二五”需加快能源价格改革

  王晓东表示,中国政府提出2020年单位GDP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这意味着每年单位GDP能耗比上年下降3.4-3.5%左右。“十二五”如果采用这个目标,单位GDP能耗5年下降的幅度,将不到“十一五”期间提出的20%指标。

  “如果我们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对煤炭等资源产品征收环境和资源税,这有利于节能减排更高目标的实现。”王晓东说。

  世行报告指出,中国已成为世界最大的可再生能源生产国。下一步应可以通过对可再生能源(风能、生物质、小水电、地热和太阳能)采取财政激励政策,或者对化石燃料征收资源税,从而为可再生能源和化石燃料提供一个公平的竞争环境。

  同时,王晓东认为,中国快速城市化的速度与规模为建设低碳城市提供了一个难得的契机。考虑到未来30年将有3亿农村居民进入城市,城市人口增加碳排放的潜力很大。世行建议,综合公共交通、清洁车辆、绿色建筑、分布式发电和智能电网等方面,进行智能化城市规划。

相关知识

低碳也能不牺牲经济 我国有望实现碳减排55%
中国可能不牺牲经济 碳减排率实现55%的承诺
装修季告别将就,低预算也能拥抱家装小确幸
面积小也能不凌乱 15图看超强收纳小户公寓
73平方米的现代极简loft 小户也能不清新
瑞典60平米低彩度时尚公寓 低彩也能照样温暖
衣柜市场 低成本也能打造强势品牌
简单装修不简单 星易家实现你的“家居梦”
低价格也能装修高品质豪宅
了解家装木工材料清单 菜鸟也能不迷糊

本文来自 家居装修知识网 低碳也能不牺牲经济 我国有望实现碳减排55% https://biud.com.cn/news-view-id-408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