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装修资讯 > 评论:央行“窗口指导”不应理解为救楼市

评论:央行“窗口指导”不应理解为救楼市

https://www.biud.com.cn 2014年05月20日07:47 家居装修知识网  

在当前内地楼市的敏感期,中国央行召集15家主要商业银行的负责人讨论住房金融服务,会议要求:“合理配置信贷资源,优先满足居民家庭首次购买自住普通商品住房的贷款需求。必须讲政治,事关百姓的切身利益。”此举被外界解读为央行的“窗口指导”,并激起舆论无限遐想,认为这是来自更高层面的指示,是救市信号。

事实上,并不要急于下这样的结论,央行鼓励商业银行优先满足首套房贷是为了矫正商业银行的过度紧张和极端惜贷行为,本来房贷较基准利率有八五折优惠,但在近期不但没有了优惠,首套房贷利率普遍出现上涨,而且故意拖延房贷放款的节奏,使得首套房贷出现紧张排队的现象。从商业银行风险控制的角度当然也不难理解,之所以收紧房贷,主要是商业银行普遍担忧目前中国房地产价格下滑的风险,如果现在放款出去买到高点的人很有可能会出现“弃房”,风险会转嫁给银行,从风险收益角度来衡量要么提高利率来平衡风险收益,要么将有限的信贷额度转向其他高收益领域。本来无可厚非,但如此一来商业银行的银根紧缩和抬高房贷利率,会进一步提高购房者的利息成本,一旦房价出现波动,反而会增加“弃房”的可能,所以央行才要求商业银行要合理定价。

另外,商业银行的银根收紧会减缓和压缩购房动机,金融杠杆支持减弱会让房屋销售更加困难,搞不好商业银行的集体看空和做空行为会加速刺破内地的房地产泡沫,当然这不是商业银行的问题,而是泡沫本身,央行不希望商业银行成为刺破中国房地产泡沫的这根针,毕竟房地产开发贷款和房贷在商业银行占据很高的比例,但如果是泡沫迟早都会破,不会以个人意志为转移,早点防范未必是坏事。

当然,央行也不是毫无原则地让商业银行冲锋陷阵,只是强调对符合条件的个人及时审批和发放贷款,不得通过压单的方式来抬高利率,此举确实无意间会抬高房贷利率,会增加刚需购房者的压力。用央行副行长刘士余的话来说:“金融系统一端连着民生,一端连着党中央国务院,商业银行要理解社会底层人员的生存压力,要有社会责任,不要过分追求商业利益,各行执行利率差不多就行了。”显然,央行的窗口指导是为了民生考虑,是为了防止商业银行人为抬高房贷利率制造新的麻烦,并没有救市的想法。

如果再仔细看看央行提醒商业银行关注温州“弃房”(截至2013年7月末温州各类“弃房”案例有595例,其中按揭贷款不良余额为41277万元,出现“弃房”的为15例;因经营困难无法偿还贷款,而对抵押房产“弃房”的有580例)风险的内容,实际上会发现央行也在担忧楼市风险,暗示商业银行在照顾民生服务和履行社会责任之外,该怎么谨慎还得怎么谨慎,央行明确指出只优先满足符合条件的首套房贷,这会让很多误以为“救市信号”的人失望的。

从去年开始,中央政府没有对房地产下发过文件,也明确了新一届政府领导人对楼市的态度是“关心不干预”,在以往房地产调控政策不变的情况下让房价顺应市场的走势,而且调控思路也开始发生了变化,由以往亲手干预需求、控制银根和地根转向供给管理,政府加大保障房建设和棚户区改造,并着手不动产清查登记制度和房产税试点,目的是为了减少空置、提高多套房持有者的成本,近期之所以新房销售萎缩、二手房折价抛售,主要是很多“见不得光”的房子急着在不动产登记前抛出,这应该是中国房地产市场回归合理的自然反应,没必要为此大惊小怪,也没必要再用绑架论来威胁“房价下跌会搞垮中国经济”,如果将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建立在一个地基不稳的沙滩上,常识告诉我们建得越高风险越大,索性还不如加固地基、调整结构,况且目前中国的房地产也仅仅只是局部市场出现的结构调整,是对不合理结构的修正而已,比如一些人口净流出的三四线城市本来就不需要那么多房子,结果为了GDP和土地财政就满城皆为房地产,再比如一些贪官和国企高管其合法的收入根本不可能拥有那么多套房子,结果他们的房子有几十套甚至几百套显然是不合理的,这些都需要释放出来,否则问题会越来越严重和不可持续。从中国人口老龄化的趋势和人口红利的转折点来看,中国的房地产大拐点也就在这几年。

因此,当前千万要警惕“救市论”和“房价长期上涨论”,没有什么只涨不跌的价格。

相关知识

评论:央行“窗口指导”不应理解为救楼市
马骏:不能将其理解为“救市”行为
评论:放松限购不应是绝对禁忌
住建部:推广街区制不能理解为“拆围墙”
评论:央行周末做大事 变相降准利楼市
莫开伟:公积金政策调整不能过度为救市服务
房地产去库存 不应只是为房地产企业卖房子
央行窗口指导房贷显效:工行中行力挺 兴业降首贷利率
评论:央行喊话后房贷不松反紧折射啥?
评论:央行喊话后房贷不松反紧折射啥

本文来自 家居装修知识网 评论:央行“窗口指导”不应理解为救楼市 https://biud.com.cn/news-view-id-3768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