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装修资讯 > 2011年四校四导师启动仪式与”学+术“论坛

2011年四校四导师启动仪式与”学+术“论坛

https://www.biud.com.cn 2011年07月14日14:22 家居装修知识网  
启动仪式现场 四校四导师嘉宾合影
启动仪式现场 四校四导师嘉宾合影

  【主题】2011“四校四导师”环境艺术专业设计实验教学暨中华室内设计优才计划启动仪式  

  【时间】2010年12月11日

  【地点】深圳市政府多功能厅

  【媒体支持】搜狐家居

  【现场文字实录如下】

  【主持人:赵庆祥】今天上午我们举行2011“四校四导师”环境艺术专业设计实验教学暨中华室内设计优才计划启动仪式,这个活动是一个纯学术性的活动,这个活动在前面两届的基础上,今年我们在文化节现场进行,一个是举办一个展览,第二是举办了新一年度的启动。首先我介绍一下今天这一届“四校四导师”的社会实践导师的情况,社会实践导师分别是:

  王黑龙,他是新晋加盟进来的,著名的作品是首都师范大学图书馆,还有希尔顿酒店;

  何潇宁,我们深圳的设计女杰何潇宁;

  深圳市室内设计师协会当值会长、YAC公司的杨邦胜;

  新晋加盟的吴健伟,奥思嘉设计公司;

  秦岳明,朗联设计公司,在我们深圳是赫赫有名的。

  这是已经到场的五位设计实践导师,另外五位,新晋加盟的刘波,他是著名的酒店设计师,他的酒店设计在中国是比较早的,在中国酒店设计市场里面份额占得比较大的一位;

  洪忠轩,去年已经是我们社会实践导师了;

  魏雪松,魏雪松酒店设计公司的设计总监,也属于深圳相对从业时间比较久的专注于做酒店设计的,他原来是洪涛装饰公司设计一所的所长,后来创办了自己的设计公司;

  琚宾,2010年度参与的社会实践的环境;

  于强,在去年也参与了这个活动。

  这是整个十位设计师实践导师,从整体上看,我们“四校四导师”活动自今年年初发动以来,社会的影响是非常大的,特别是在设计行业和高校领域,“四校四导师”诞生不仅推动了设计教育和设计行业的深度合作,王铁一句话叫做“打破壁垒”,不仅打破了高校与高校之间的壁垒,而且打破了设计人才教育和设计一线、设计实践的壁垒,令很多的设计公司能够通过这个活动发现人才,寻觅人才。据我所知,我们今年2010年度“四校四导师”很多学员被我们设计师率先据为己有,成为自己有实力的干将。

  “四校四导师”到2011年是第三届,前面通过两届的活动总结起来,我发现这个活动非常有意义,因为他诞生了三个品牌,第一个是“四校四导师”,他成为一个金字招牌,更多的院校表达了愿意加入“四校四导师”这样一个计划,他们希望成为“4+1”等等这样的各种的模式。另外是更多设计一线的企业也想加入到这个活动中来,这是“四校四导师”活动本身产生的一个品牌。现在我们无论上Google或者是百度搜索“四校四导师”,出来的网页都是数万个网页。第二个是“中华室内设计优才计划奖”,又把我们中华室内设计网得到很好的推广,“中华室内设计优才计划奖”我相信他会办得越来越好。第三个品牌是“学+术”设计教育与实践论坛,这样一个论坛品牌又诞生了,我认为这是“四校四导师”他一个事件诞生了四个品牌,而且未来我们朝着这种方向去努力,我相信他的影响是一种渗透式的影响,因为最终受益的是我们的学生,最终受益的是我们的设计公司,最终受益的是整个设计行业。可以说参加“四校四导师”这个活动,我的心情是自始至终都是非常激动的,虽然很多的过程我们是很辛苦的,但是辛苦之后我更多的是一种感慨、更多的是一种高兴,因为我看到更多的青年学子,看到他们从高校学生的身份转变到设计师的身份,在这个转变过程中在临门一脚的时刻,“四校四导师”发生了重要的作用。

  所以我认为在当下的中国,特别是我们的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我们的室内设计专业,到今天我认为满打满算30年的时间,我们的设计、文化推动了这个产业和经济的发展,这种社会的经济基础这种产业的需求催生了室内设计专业,他必然要求配套能够跟上,配套是什么?教育,人才。面临什么问题呢,因为我们高校办的时间不是很长时间,很多的工作需要我们摸索前行,但是只要有这一部分人他们在勇猛地在前行,他们在真正做这个思考中的事,我相信 这个行业一定会有美好的未来。

  我知道在20世纪包豪斯当时诞生的时候,影响整个可以说是世界现代设计业的发展,包豪斯即使发展到最辉煌的时刻,他的整个教师队伍不到20个人,他的整个校区的面积也是非常小的,正是因为这一部分的人,他影响了整个现代设计业、世界设计业的进程和发展。我们不要觉得做什么事一定要很大的规模,关键是一群有思想的人聚在一起,一群有使命感的人,教师、设计师、从业人员聚在一起,我们一定会产生火花。而这种火花他一定会催生一个新的事物,催生一种新的思想,而这种思想他一定会深刻地影响到这个行业、领域的进程。

  所以我很感慨,我也非常感谢我们的王铁老师、我们的彭军老师、张月老师,还有参与“四校四导师”的几位老师,特别是我们的郑曙旸老师。我很多时候我在想,因为我每次跟郑曙旸老师在一起我都学到很多的东西。

  今天我在开场的时候先讲这儿多,后面把话筒交给“四校四导师”的发起人中央美术学院建筑学院的副院长王铁教授。掌声欢迎!

  【主持人:王铁】赵会长刚才把大致的情况也说了,我们也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包括“四校四导师”这个概念对不对,我想做一个事情首先有三点满足了以后你就可以做了。首先,这是什么东西,接下来,他有什么用?完了我们怎么去做?这三点满足不了什么事情都做不好。“四校四导师”今天能够做到这个份上,而且在网络上确实有非常感兴趣的人对此加以评论,我也看过了赞赏的很多,实际上我们也知道有很多的问题,但是在当下中国高等教育当中,由于我们发展的速度非常之快,这样带来很多在师资上、在学苗上很多的问题。还有一个更重要的是院校和企业之间的问题,培养的人才如何在社会上、在第一时间得到一个很好的发挥和应用,学校永远是一个试验的基地。学校在不断地丰富教育,不断地在努力,可以使我们这些当老师的教与学的关系。这个想法出现以后我们也发现了一些问题跟郑老师商量,郑老师不仅仅是在中国行业当中的带头人,他更重要的还是我和张月的老师,我第一天当老师的时候情感也非常深,我跟张月两个人毕业以后留在学校做教师了,这样跟郑老师有很多的接触,也有责任给郑老师做一点事,其实我们就这么简单的想法,没别的。

  包括赵会长说的郑老师发展到现在确实也得有一个人帮助他去做这个工作,因为这个是非常重要的,我们看到前面好多非常有思想的,作为专业教授的很多人因为没有这个过程,实际上很多他的一些想法,最后他那么高的修养几乎都,所以很遗憾,我想刚才赵会长说的是对的,将来看看我们怎么样能够做好这件事情。

  回到整体上,我前面说的三点:这是什么?他有什么用?我们怎么去做?经过“四校四导师”经过两届的努力,在深圳市室内设计师协会的牵头下组织了十位一线著名的设计师,这些人都是有着良好教育背景的设计师,他们是通过自己的教育背景加上自己在社会当中的努力和不断探索、不断总结,使自己成为一个一线具有代表中国当下设计思想的领先的人。我想跟这种人群去合作,作为老师来讲,我们学校的教育应该是一个更美好的前景了。我们看到了高教育的问题,看到了扩张以后所带来的方方面面的问题,师资、学苗的一些问题,以及我们对政策理解的一些问题,这里面都存在一个最重要的问题就是质量的问题。中国的质量不是出口反倾销回来的问题,更多的是,如果我们能够像汽车4S店高等教育有召回机制就好了,能吗?高等教育没有。我们只有完善高等教育、完善我们的师资队伍,才能更好地努力地做到我们少做遗憾的事情,让我们培养出去的人都具有一个相当的水平,达到我们这个社会所需要和教育所期待的目标。这样一来我们将来一旦我们退休的年龄的时候也不会后悔,所以我们要做这些工作。

  我记得彭军老师说了,我们做这些工作每次答辩也好,初期的开题的、中期的结题的等等,所有的循环的,所有的时间都放在星期六、星期天,我们做的课题一线的设计师和我们指导团队和学校的导师几乎没有休息,尤其是一线设计师本身就是一个设计名人,自己有那么多的项目有时候放弃了他们的设计,包括秦岳明几次讲能不能请几天假,最后别人没有答应,所以放弃了一些设计。还有小何。

  【何潇宁】我和秦岳明和琚宾三个人绝对值得表扬的。

  【主持人:王铁】确实是这样的,有时候放弃了自己的事情为了这个课题,我们自己都感动了,大家真是把休息的时间都放弃了。今天把这个成果的展示,各个院校都有自己的交流,有四所的院校交流的也有九所院校交流的,但是他们没有做到一个教育改革最重要的亮点:为学生。这是最重要的,我们要为学生受益,一线的设计师指导教师的团队他们每个人为课题捐助了一定的资金,但是我们有明细的帐目怎么花的都有,有了这步资金的支撑我们才能让学生几次见面,受益者是学生,提前互相之间见面,提前了解地域差别对于教育培养学生所出现的一些问题点,他们自己互相之间了解。而且学生之间有的成了非常好的朋友,他们留下各种联络的方式,为我们课题今天出现这么一个结果,为我们今天的课题作品集能够协调一个在国内我们认为很有价值的一段记录全过程的、比较详细的这么一个实验的课题。这也是为了高等教育设计专业提供一个很好的,有利于值得借鉴的一个事件。

  不管怎么样,我们有一颗感恩的心,我们感谢一线设计师、实践指导团队的老师们,非常感谢!我代表我们课题组非常感谢!

  【蔡强】关于我们全国包括王明川老师从台湾来,我们借助室内设计文化节开展了优才计划,以往的“四校四导师”我参加了两次我觉得很好,互相有一个提供切磋技艺的平台,大家把各个学校的教育基础和老师指导学生的方法也有所不同,能够交流,这个非常好。这次2011年“四校四导师”深圳中华室内设计网赵秘书长一直在我们这个行业里面,虽然他不做设计但是他非常支持我们的设计发展,特别是设计教育他充满了热情来支持我们这个活动。同时让我们高校里的学生设计指导能够有一线的设计师直接来参与,这个应该是非常好的一个事。前几天我看一个报道,一个华裔的美国学者讲了一个问题,他说现在大学教育里面其实缺技术教育,我觉得非常有道理,就是缺实践教育。理论上来说,形成这个理论之前有一个过程,印成书又有一个过程,老师教三年五年又是一个东西,他行吗?所以对于设计来说,中国发展素这么快,我们所用的这些材料可能不到一两年已经有一个很大的颠覆性的变化,新的技术、新的材料的出现对于我们设计带来的一些积极的影响和推动作用,不实践,这些教授都能掌握吗?所以说这些活动一线的设计师在不断研究新的材料、新的实践方法,跟我们高校设计艺术的教育教授来同台指导学生的实践这个活动非常有意义,而且做了一个很好的尝试。

  我觉得以中华室内设计网的名义出现,来配合学校学生的指导,设计师也拿出自己的劳动节余来帮助这些新人成长,我觉得是非常好的事。我也希望“四校四导师”的活动今后办得更好,特别感谢从最北边哈尔滨来的,还有北京来的,还有台湾来的,还有天津来的,这些各地来的高校的教授学者,也感谢深圳参与的设计机构的这些指导老师、一线的设计师,希望“四校四导师”活动在今后不断地提高,不断地有新的突破和发展。谢谢!

  【张月】接下来我介绍一下“四校四导师”一个大概的日程,在这之前我也代表我们学院对深圳参与这个活动的导师还有赵会长表示深深的谢意。因为昨天在颁奖仪式上赵会长的发言我听了非常感动,我觉得其实做专业活动也好,还是做各种媒体的推介活动,其实我觉得做任何一件事情都是人格魅力以及激情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我觉得赵会长在这一方面来说可以说作为我们的表率。我觉得整个的事情今天的“四校四导师”的活动做成这样的规模,包括其他的媒体、设计公司的各位同事都在去做自己的努力,我觉得赵会长在这方面的推动是一个桥梁,我特意提出来赵会长对这个活动的支持表示感谢!

  我把我们今年参加活动的学校的人员稍微介绍一下,2010年“四校四导师”的活动最后的整个成果出了一本书,把整个活动的过程以及学生跟老师的成果应该说是一个活动的精华,我们把整个的内容从一开始的启动仪式一直到最后的各个环节,包括媒体、包括校外的指导老师,包括我们校内的老师,共同在一起活动的每一个细节,包括每一个老师所说的每一句话,我们都把他最终争力汇集到这个册子里,这本书最终见证了我们“四校四导师”活动的所有细节,通过它可以看到我们每位老师和每位同学的努力,我觉得是一个非常精彩的成果。

  下面有请清华美术学院的郑曙旸老师把这个最终的成果赠送给赵庆祥赵会长。

  (郑曙旸向赵庆祥赠送“四校四导师”2010年汇集的册子)

  【张月】刚才赵会长把我们深圳设计师团队作了介绍,现在我把这边参加这次活动的导师给大家作一个简单的介绍,可能有的过去一块活动的认识,有的可能因为去年没有参加定认识,我简单介绍一下。

  郑曙旸,郑老师是我们整个活动的一个课题顾问;

  王铁,中央美术学院建筑学院的副院长王铁老师,他也是作为我们这次活动一个最重要的发起人;

  王明川,台湾中华室内设计协会的王明川老师,他也是作为我们这个活动的一个参与人;

  彭军,天津美术学院设计学院的院长彭军老师,也是“四校四导师”其中一位重要的成员;

  金凯,哈尔滨工业大学建筑学院的金凯教授;

  高颖,天津美术学院的高颖老师。

  因为我们今天的活动还有一部分的老师因为教学的工作没有来,我们这个活动有半年的时间,陆陆续续他们会跟大家见面的,我们这个活动不是一次性的活动而是一个持续的一个时间段里面的。刚才王老师也讲过了,我们这个活动本身跟其他活动一个最大的不同,他是一个交叉的,这个交叉是多层次的,一个是学生跟学生的交叉,就是互动交流。再一个是老师跟老师的交流,还有是产业跟教学的交流。所以实际上是通过一个平台达到了一个多层面的一个互动。

  下面我把我们大致的情况给大家介绍一下,因为具体的细节我就不详细介绍了。我把大的活动框架给各位介绍一下,我们的活动大约要持续半年的时间,毕业班的同学毕业设计的这一段,从现在开始一直到明年的暑假毕业之前大约多半年的时间。整个周期之内由我们四个参与学校的老师,还有深圳这十个设计机构的十位校外导师共同去组织这样的一个课题,将来的设计课题是我们共同商量以后给学生提出一个设计任务书,这个设计任务书从提出以后我们会有一个完整的教学计划,就是从开题到中期检查,到最终的答辩,完全是由这些导师共同组织同学完成的。在这个期间我们会有三次大的交流活动,这是由各个学校的学生跟老师在一起,我们每次活动会有不同的时间和地点在各个学校流动举行。当在活动的时候,所有的学生会把自己的毕业设计的创意跟各位老师、跟各位指导老师作介绍,我们共同去给学生提出一些指导意见。这是主要的三次大的活动。

  我们在活动期间我们还会有一些设计师还有我们老师组成一个指导老师的一个指导小组,这个小组会定期到各个参与活动的院校,对学生的毕业设计课题提出指导。同时我们在整个的毕业设计的过程中还会随着这些活动并行地会举行一些研讨会或者是论坛的活动,总之我们希望这个活动最强调的一点就是交流。我们这个活动已经成立了两届了,从过去两届的情况来讲,无论是这些学校的老师,还是我们参与活动的这些校外的指导老师以及我们的学生都是非常热情高涨,另外一个是大家都觉得确实是从这个过程收获很多,这个收获是多方面的,一方面是从学校跟设计团队现实的市场、现实的设计团队这种专业上的交流,不仅仅是这一个层面上。还有一个是校际之间的,因为我们由四个院校共同组成的一个团队,每个学校有自己学校不同的教学理念,这种碰撞也使大家因为差异性产生很多的碰撞,碰撞的过程当中产生一些新的思想火花。还有一个最大的好处,就是我们的学生非常强烈地觉得这个给他们带来了巨大的收获,包括我们各位校外导师也看到了去年有很多的学生通过这个活动直接进入到了各位的一些设计团队,他们也是觉得确实有很多实实在在的、对他未来的专业成长,以及对他未来的职业发展道路有非常直接的、非常具有实际价值的一些影响,这个可能是我们这个活动跟其他的一些活动的一个最大的区别。

  现在我们也是想努力地把我们的活动做成一个无论是在品牌还是我们的活动本身的内涵上,都是一个具有完全独立性、有特色这样的一个活动。当然我们在以后还是会希望得到方方面面的支持,包括各位参与的院校和深圳的这些各位设计师、设计机构的大力支持。谢谢大家!

  【张月】下面欢迎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的郑曙旸教授给我们大家致辞!

  【郑曙旸】我们这个活动已经举行了好几届了,现在看来这件事情具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时代意义,也就是说这件事情有可能开创我们中国设计教育的一种新的模式。因为我们看全世界发达国家的教育基本上这样的构架,所有的高校里认可老师的主体基本上是以他的理论教学这样的一个全职教师的架构,真正在设计专业当中的一线专业教师基本上都是聘社会上的设计师来担任,这个道理是很显而易见的。因为设计本身是一个实操性很强的与社会结合很紧密的一个专业,完全在学校里的老师因为受到一些局限很难把一些专业性的问题教给学生,但是我们中国目前不具备这样的条件,第一我们设计师整体培养的环节比国外这些发达国家晚了将近几十年,我们没有这样的一个基础。另外,我们也没有这样的一种文化,昨天我们谈了好多是文化方面的问题,我们清华美院曾经实验过,但是实验的效果极不好因为社会上他又认为高校是一种很大的荣耀,好像是一个光环,所以有些本身并没有很多建树的但是又愿意来干这件事的人。还有一个由于我们现在社会建构设计本身的问题也没有达到一种最理想的设计状态,所以始终是我们很难的一点。回想起来七、八十年代的时候当时是另外一种状态,表面上看学校好象不是很正规,广州美院当时是做得最到位,几乎天天在那里干活。但是我觉得广州美院是在后来转型的时候又没转好,昨天我还讲这个事,我说很遗憾,原来广州美院很开放,现在弄得越来越封闭了。

  正好在这个时候,特别是王铁教授他是很有远见,开创了这样的一种模式,这种模式实际上就是把学校的墙打开了,一个是学生之间打开了,另外一个和社会之间打开了。目前是以毕业设计来做,但是我觉得随着时间的发展,其他的一些高校或者我们其他的一些科系也可以这样做。为什么我理解是这三所学校,因为你跨出学校以后有一定交流的障碍在那里,最初是因为离得比较近,在北京、天津,半小时就能够到的城市,是这样的一个概念,所以这三个学校是这样的。又考虑到还是需要再远一点的学校,这个“四校”我理解是这么一个概念,并没有其他的考虑,纯粹觉得这样方便一些。再后来选择了深圳,为什么选择了深圳,这个道理非常简单,因为我们是环境艺术设计,环境艺术设计针对的第一专业是室内设计,室内设计很显然过去30年深圳市引领了全国的发展这是毫无疑问的,不管他是以何种形式。深圳恰巧在这个节点我也毫不讳言地说,下一步地发展我们要提高我们的文化内涵。这个已经明显感觉到了,为什么江浙那些地方、长三角异军突起,好像各个方面显得文化底蕴上比我们深圳显得高一些,这个也是很明显的。所以也有这样的一个意思,通过高校和企业的合作,一方面表象我们是知道的,但是通过这个你绝对能够提高你整个设计师的水平,这是不一样的。

  我们来的哪一天讲的未来的设计靠谁,最终还是靠年轻人,这是毫无疑问的,这是非常好的互利的活动,通过这样互相的打通壁垒进行交流。赵会长也是很有远见,最后抓住了这一点最后又提升了一点,“中华室内设计优才计划”,这个理念非常好,假如我们中国教育都按这个步子走这个是非常好的。清华美院工业设计是抓住顺德的点,室内设计是在深圳的点,这个我们是很清楚的,因为我们也理解在北京他毕竟受以前文化的束缚态多,思想经常不容易放开。所以我简单讲这些,希望我们要意识到我们所做的这个工作真是很有意义的。

  【张月】感谢郑曙旸院长的致辞,我觉得郑老师确实是站得高度不一样,他简单几句话把这个活动最有价值的东西、最精彩的东西几句话给点出来了,你从全国的专业教育的层面来讲,这个活动未来的可能的增长点与他核心的东西是什么,一下点明了。确实我也觉得原来的学校教育是有这种困惑,我现在跟很多的国外院校的作交流,在专业的教学上,当时因为教育体制的原因,中国的教育体制跟国外的教育体制不一样,在国外很多的大学里面专业设计师参与进来的非常多,中国目前的教学学校的这种行政管理体制他有很多各个方面的原因,好像从正常的教育体制设计师去进入的话好像很难,如果是校外导师的状态进入是很难的。但是我们一开始和王老师探讨这个问题的时候就想我们看看先能做什么,这种体制上我们希望引进,但是引进以什么模式、什么方式去做。我们先不去讨论这个理论或者把这个事情做得太复杂,我们希望先能做的先做,最后慢慢演化成这样一种模式,这也是一种逐渐互动的过程,这是非常有意义的一件事情。

  下一个环节请深圳设计师团队的导师代表王黑龙先生给我们致辞。

  【王黑龙】各位老师、各位同行、各位朋友,大家上午好!

  上午马上要举行的2011“四校四导师”环境艺术专业设计实验教学暨中华室内设计优才计划启动仪式非常有意义,他像“通车典礼”一样,因为“四校四导师”不仅为高校学子的社会实践,跟设计师回馈设计教育搭建了一个非常好的桥梁,也将为设计教育和设计活动之间搭建更多的桥梁起到一个示范作用。今天的启动仪式对我本人来说还有一个“再出发”的象征意义,因为我八十年代大学毕业以后曾经做过八年的老师,感受过许多教与学和边教边学的滋味的我们各自的教育背景互有差异,但是都受当时教育体系的影响,感受到他的利与弊、得与失,并在这么多年的实践经验中反复体验和咀嚼。我们将在“四校四导师”的活动中与各位分享感受和心得,共同促进中国设计教育和设计事业的发展。今天重上征程有一种新生之感,愿与各位同行、同行者在征程中有更多新的发现。谢谢大家!

  【张月】谢谢王黑龙先生的致辞,下面请参与这个活动的学生代表中央美院的吴静同学发言。

  【学生代表:吴静】各位老师大家好,我代表同学们对这个活动说几句话。“四校四导师”教学活动的成功举办让我们学生也受益良多,他摆脱了传统的教育模式,让我们能够走出院校与更多的同学进行交流,也使同学们把所学的知识与社会实践相结合,提供了一个良好的交流平台。尤其是深圳十位实践导师的加入使我们设计能力获得了更大的提升,我谨代表参加“四校四导师”的学生们感谢各位老师辛苦的教导,也祝愿这个活动越办越好!谢谢大家!

  【张月】下面我们这个活动最重要的时刻,我们请中华室内设计网总裁、深圳市室内设计师协会秘书长赵庆祥先生宣布2011“四校四导师”环境艺术专业设计实验教学暨中华室内设计优才计划启动仪式。

  【赵庆祥】今天我们的中华室内设计优才计划奖暨2010“四校四导师”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毕业设计实验教学启动仪式在这里告一段落,我宣布我们2011年的活动在这里正式开始!

  【张月】下面的一个环节请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郑曙旸院长为我们每位校外的老师以及参加活动的老师颁发证书。

  (郑曙旸为每位老师颁发证书)
  【张月】这个活动非常有意义,因为他不是一个简单的形式,我觉得是对于我们各位参与这个活动的导师一种认可或者是一种奖励。谢谢各位老师,我们一起合一张影。

  【张月】下面请赵庆祥会长为整个这次活动的总顾问郑曙旸教授颁发证书。

  (赵庆祥会长为郑曙旸教授颁发证书)

  【张月】下面请郑曙旸院长为参加“四校四导师”活动的四个院校的老师颁发证书。

  (郑曙旸院长为“四校四导师”活动的老师颁发证书)

  【张月】这是一个激动人心的时刻,我说一个小插曲,我们这个证书现在是在各位参加活动的老师和同学非常珍视的,目前为止国内来说同一个证书盖上四个大学的印是没有的,仅此一个,所以非常珍贵。

  【张月】启动仪式的环节各项内容进行完毕了,今天上午有两项活动,除了“2011四校四导师”启动仪式,接下来是“学+术”设计教育与实践论坛,这个论坛的主持人是秦岳明先生,我把主持的话筒移交给秦岳明先生,欢迎!

  【主持人:秦岳明】我们主要讨论的是“学+术”,“学术”拆成两个字,一个是“学”一个是“术”,在老师他们在学校更多的是一种教育的状态所谓的“学”,我们这边刚好分成两大阵营,一边在东一边在西,那边是教育为主,这边是在前面干活的,那边是忽悠的,这边是干活的(笑)。我想这刚好可以碰撞一下,所谓的学校教育和干活中间的差距的碰撞。

  这个论题实际上去年我们也讨论过,我们不如请今年新加入的一些校外实践导师先说一下,先请刘波。

  【刘波】“学+术”,“学术”本来是一家,中间分成一个“学”一个“术”。从个人体验来说,在学校的时候,我觉得那段时光很值得回忆现在经常想起,有点后悔那时候学习不够勤奋,所以我经常跟我们公司的员工还有年轻学生们讲,在什么阶段就一定要做什么事情,要投入。因为现在很多的大学生开始想着赚钱,想找一个好工作,或者是想着以后当老板。我个人感觉那个时候应该更加勤奋地学习,“学+术”从我理解来说,学习是一个很重要的人生过程,所以在这个阶段应该是好好地去把握。“术”我觉得就是在我们走上社会以后学术的过程融合得更加多了。所以我们怎么样把以前学习的东西经过在社会的实践里面,通过在22—30岁之间年轻的这个阶段有一个好好的积累和沉淀,把以前的“学”加上后面的“术”,我觉得在30岁、40岁的时候可以更加融合、比较更加自由地发挥。

  【主持人:秦岳明】刚刚刘波也是结合他自己的体验,包括在学校工作的经历和现在工作的经历说了一下。下面请王明川老师说一下,因为您站的角度不一样,我们受教育都在大陆,可能台湾的情况还是有一点区别。

  【王明川】谢谢主持人,各位教授、各位业界的先晋,都是我们一些很尊敬的业界的老师。这次的“四校四导师”的活动在深圳市室内设计师协会和中华室内设计网的支持之下举办,我觉得非常的敬佩,尤其是在我们台湾没有这种机会,我想说未来的话可以跟大家共同来学习。台湾现在也比较重视业界的实践导师的机制,台湾有一个名词是“业师”,就是业界的老师,所以我们有协同教学,所谓的协同就是你在课程之外另外实践的同时一起上,有3—6周的时间。可能业界的人可能没有很多的时间,所以他一定可以调整,比如说我可以挑3周,不一定是同一个时间,要看业界老师的时间作一个讲座。但是原来的老师还是要继续在课堂上,不能说丢给业界的老师,这样的话可以进行互动。

  另外一方面,我们本科的三年级的时候要求实习,到业界的一些事务所里面进行工作,他会补强学术上的不足,业界的老师也愿意留点奉献的机会,所以我觉得还是没有像这一次这么具体,在毕业的学生能够有机会追随大师来学习,我想这个比较正面的,尤其是几位老师都是在很忙的时间里面能够拨空,这方面我们表示非常的敬佩。谢谢大家!

  【主持人:秦岳明】下面请新加入的吴健伟先生说一下他的看法。

  【吴健伟】感觉很兴奋,因为我从小是在大学校园里面长大的,我父母是武汉大学的,从大学校园里面长大,然后读大学,感觉这种学校的氛围给在这一辈子的生活当中带来很多情感上的东西。因为我自己也是非常喜欢这个行业,也是埋头苦干干了差不多25年,所以这一次这样一个活动带给我们这样一种和学生交往,感觉到老师的一种情怀得到这样一个机会。

  因为我每次回到我的老家看到我的那些大学同学,他们现在很多都在大学里面当老师,他给我们传递的信息我们觉得很羡慕,因为我们在深圳这么多年一直都是在干项目,所以说这一次有了这样的一个机会,我加盟到这个行列当中来我也觉得很兴奋,以后的活动我想我会积极地参与,配合这个活动的优才计划每一个环节、每一个步骤,我和大家共同期待着以后这样的一种和学生交流的生活。谢谢大家!

  【主持人:秦岳明】彭老师,您的看法呢?

  【彭军】首先我代表学生非常感谢热心于学生的培养、学生教育的这些设计的大师们,我觉得你们给学生起到示范和榜样的作用,可能你们自己都想像不到将来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我觉得这些榜样的作用对于这些直接参与或者是间接参与的这些学生人的一生会留下一个非常重要的痕迹,势必会影响他们将来的发展。

  当然我们是教师,我们自己也反思一下在环境艺术教学上走过的路,说实话教师的责任真是非常重大,可是目前我个人认为环境艺术教学由于全国办环艺带来的一些弊病,如何提升教学的质量和改善我们的体系摆在我们的面前,有一个标准的统计,全国开办环艺教学的高校大致超过1000所,这是跟国家的发展有一个直接的关系,但是是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的专业人才还是仅仅培养一些专业上的工具,我觉得这个确实是要很好地深思一下。中国的教育有一个很大的问题,你有教师资格似乎他就是一个合格的教师了,其实不然,尤其是环境艺术设计这样的一个教学,他有更多的特殊性和更多的专门的要求。如果教师队伍这样的一个水平达不到一个专业上的需要的话,他培养出来的学生将来对这个行业未来的发展也会起到一个非常大的作用。我觉得王铁老师倡导做“四校四导师”的活动,我觉得他的意义不仅仅是这些学生受益,我觉得更大的意义在于我们为国内的环艺教学提供了一个模式或者是一个思考,我觉得这个可能是更大的意义在于此。他是按照一个非常先进的思路,联合了业内高端设计的专门的人才,来共同进入这个教育,当然也打破了传统的壁垒,这一系列的东西我觉得对中国的环艺教学会起到一个很好的启示。

  共同在座的这些有志于参与这些活动的实践导师或者是教学的老师,我觉得做的是一个功德无量的事情,这样的话能使学生受益,进而使环艺事业受益,最后能给从事环艺教学和环艺管理的人能够提供一个思考。当然了,最受益的是学生。通过两届现在已经有的学生这些产品在显现他的一些效果,我觉得这就是我们最好的一个结晶。非常感谢!

  【何潇宁】去年十个导师,刚才我特别想提的是只有我们三个人,我一个,秦岳明一个,琚宾一个,包括还有一个被代表四个人,下次如果丈夫不到场的我建议媳妇到场。我觉得你参与了这个活动,刚开始去年参与的时候我是非常兴奋在哪里,首先都是我的大师兄,尤其是郑老师他是我们的大大师兄,这件事情刚开始我讲了是打破壁垒,我特别欣赏,因为学校之间的这种横向的交流。学生需要的东西他们在学校的东西,然后再到社会上再去体验这个过程,让我们能在学校的时候可以跟他们进行一个交流,这也是一个非常有意义的一件事情。所以去年赵庆祥会长问我说参与不参与,我毫不犹豫地说“OK,没问题”,因为这个是自己掏钱做的事情,我一点问题都没有。我自己感觉是去年的一年活动,你既然参加了就要尽职尽责把自己的责任发挥好,所以我说今天在这个会上表扬四个。

  最后我看了这本书我特别欣赏秦主席说的“有三说三”那篇文章,我是绝对举双手赞成的,既然你参与了就要把事情做好。所以我今天也给几个新来的可以说是大佬,我可以给他一点压力,咱们既然参与这个事情就要做好,我们的老师是为学生着想,我们作为前辈来讲其实也是有义务把你这么多年把你在社会上打拼的经验教训分享给学生,这是我们的一个社会责任。所以我今天再次呼吁一下,这次这十个每次最好一并到场,老公来不了的媳妇可以代替,老婆来不了的老公可以代替。

  【王铁】刚才何潇宁说得非常好,我跟赵老师也说了一些,实际上我们真正要能够做到,做了这个事你得出现,我们整个对这个事情的事业心就提高上来了,包括昨天晚上的颁奖仪式,好多本人就在场坐着他也让别人找一个替身领这个奖,感言别人帮他说,这是一个深圳室内设计师的一个问题。你看有在场的,真认为自己有这份荣誉上去的,也包括有一位设计师自己感言说“你在场都不上来,什么意思呢?”所以这种荣誉感的问题,包括我们这次“四校四导师”第三届了,也开始逐渐成熟了,我们在做的过程当中也确实希望像何潇宁说的那样,大家既然决定了,尽量去把这个事情做完整,确实也是一个挺不容易的事。我想在这个时候非常感激大家,感谢大家,能够使我们这个活动正常地进行,谢谢!

  【郑曙旸】我昨天也觉得挺奇怪的一事,我原来也以为没到场,后来一看“是啊,在那儿”,这可能是深圳一种文化,那是一种什么心态呢?我现在不好马上揣测出来,但是我会发现一个隐含当中的一个问题,我们设计师到一定阶段,你的知识、你的提高是从何出来的?你看外国的这些大师他们特别愿意去学校,他为什么去学校呢?因为到了一定阶段以后你就会发现你的整个脑子就不转了,虽然你技术已经很成熟了,你的阅历也很丰富了,但是你已经落后于时代了,这个时代最有冲劲的恰恰是对社会还没有成见的年轻设计师,现在很可怕的是我们的成熟度越来越往下移,甚至幼儿时期所谓的成熟了,这是很糟糕的一件事情。人啊,他不能让他过早地社会化,他要保持一定的纯度,这个纯度是保持的时间越长越好,我们问题是出在哪儿?我后来慢慢地想,我们就是很多领域都泛成熟化,这可能我回过头来想,可能文化大革命带给我们一个最大的恶果,我后来反思,中国为什么会成这个样子?一个是我昨天说的问题,你这样一来就把大家都按一个政治上的一个范例来操作一个业务的事情,这是一个问题。现在说的教育行政化指的是这个,不是指的管理。我们现在下面有些人把管理和行政混淆了,这是两个概念,绝对是两个概念。你要没管你全完,大家都是搞设计师的,你说设计师到底是胜在哪?我经常跟别人说其实你到了最后你的技术因素只在里面起到10%就不错了,你看你的企业运行,你想想这个东西很显而易见的。

  回到这个主题,你既然参加了活动,这一定是一个互动的,一定是对你有好处的。我后来发现我毕业以后这么多年你真的是从专业领域里面学到的吗?其实不是,你都是在与人交往当中学到了别人的一些优点,发现这个人是这么做事的,那个人是那么做事的,我怎么在这么上面做不到呢?慢慢地你就不断地在学习。假如说我们当时十年前不进入清华大学,我根本达不到现在好多的思想境界,这是明摆着的,因为你接触的人不一样,好多人不是你的专业的,他完全不搞这个。设计师也是一样的,你到一定层面的时候你曾经很专业,那是纯职业、纯技术的,但是必须要到这个专业之外才能得到更高的取胜。如果我们深圳的设计师不一时到这一点的话,那么在未来的三十年的发展当中你肯定要落后于别人,就是文化发展发展快的那些地区你会落后于他们,绝对是这样的。包括我最近这些年的评奖我意识到这个问题,我们受以前这样的一个束缚,老是有各种圈子,包括我明天要去参加中国室内装饰协会的活动我也会重复讲,你不要再想到一个个人的狭小的圈子,我也研究整个中国的历史,其实每个人都很厉害,但是弄到一块大家互相掐,这个东西非常不好,都不能站在一个更高的层面。所以我说我为什么不愿意讲一些技术的问题也是这样,因为我发现他不是一个技术问题,隐含的问题根本不是技术的问题。所以我谈文化也是这样的原因,像我们第一天来吃饭见到的韩总,你说那是技术问题吗?根本不是。当然他是有技术作支撑的,但是本质上不是一个技术的问题。我凭什么要给扎哈那么服务,换一个人他就那么去想了,为什么我少赚那么多的钱我要拿1千万给你做一个模型,都不是一个技术的问题,都是一个价值观的问题。都是这样的,到最后技术问题退位到一个很次要的位置了,所以说我们做这个事应该眼光再放远一点,肯定是有收获的。

  【何潇宁】我非常赞成郑老师的观点,你不能把自己圈住了,人跟人之间只有在交流当中人才能有进步,尤其是不同的领域、不同专业的,否则是越走越窄的。还是那一句话,我希望我们这十个人真的能够做到跟学校的老师去交流,跟学生去交流。你会发现不光从我们对面的这些老师身上会学到很多东西,你都应该可以从在座的学生当中可以看到他们的闪光点,甚至能够用到你自己的身上来,这是我上次参加“四校四导师”的一个非常深刻的感受。谢谢在座的老师,也谢谢同学们!

  【张月】其实我非常同意郑老师的意见,刚才何潇宁把我想说的都已经说了,确实我是觉得前面提到的,比如昨天的设计师领奖的问题,我倒是从另外一个角度、上一个角度可能是我们各位设计师因为在他手下的有很多的这种得力干将,这种荣誉的机会可能要给他们感受,因为设计是一个团队协作,领军人物肯定是我们在座的这些核心人物,但是在这个过程当中很多人会做出他自己的贡献,每一个成功的项目可能有很多人。我善意地想是基于一种荣誉让大家都去有一个机会去分享,可能是出于这种考虑。这可能也是一种中国人的理念,可能跟西方的强调个人意识主义不太一样。

  刚才说到这个话题,设计师参与“四校四导师”的问题,刚才何潇宁说的意见我非常同意,我在想,其实人和人的交流你必须要有这种碰撞,我是觉得比如就像水、瀑布、浅滩或者是石头,有碰撞之后才能使浪花变得非常精彩、非常美丽,没有碰撞的可能是一个非常平缓的、静静的没有任何变化的,任何激烈的碰撞都一定会产生出精彩,当然精彩的大小这倒不一定。

  还有一个问题可能我们平时各位老师和各位设计师自己的圈子也好,或者自己工作的范畴也好,他一定肯定是切磋的范围稍微有一点区别,所以说习惯性地会去对自己熟悉的范围内做各种各样的活动,这个时候他可能产生的观点或者是产生这些思考是不一样的,至少我自己觉得虽然每年学校各种各样的活动非常多,但是我觉得我们“四校四导师”的活动所产生的东西我觉得是非常不同的。

  有几个层面,一个层面是像刚刚何潇宁老师说的那样,学生对老师的反馈,我觉得现在学校不是一个纯粹的教的过程,这个过程非常复杂,我倒觉得更愿意用一个形象的东西来形容学校,就是他是一个酒窖,其实各种东西都融进去以后他会在里面发酵,这个发酵是所有参与到这个过程中的所有的元素都会共同地在这一个空间或者是这一个环境里面互相起作用。有时候你很难说谁对谁产生了什么影响,尤其是我觉得高等教育跟中学和小学教育他不一样,中学小学教育更多的成份是单向的,就是老师给学生的东西更多,或者主要是老师给学生的东西。但是高等教育我在学校做了这么多的工作,我觉得其实不一个传输的过程,其实是老师跟学生在一起共同发酵产生很多的想法。这里面我倒觉得,作为我来讲我非常愿意参与这样的活动,等于相当于在这个过程当中加入了其他的不同的思想,不同的元素,参与到我们这个“熔炉”当中。我觉得这里面的东西越多,他产生的东西可能就越有意思。

  我记得前面看过一个法国吕克贝松拍的电影《家园》,他是一个环保的片子,他里面产生的想法我觉得非常意思,地球有各种各样的表面形态,有山川、冰、河流、海等等,但是每一种地形其实他自己的风格特色都非常鲜明、非常独特、非常单纯,只有一个地方是最复杂的,就是沼泽,沼泽是地球表面最复杂的,因为他是所有的地面运动比如造山运动、冰川运动、气象运动最终汇集到沼泽里面,沼泽是地球发面最说不清楚的一个地方,因为它把所有地球表面的元素汇集到一起,生命的产生也是在沼泽里面产生的,至今也说不清生命到底是怎么产生的,因为这个太复杂了,沼泽是最复杂的,这是最有生命力的东西、最有活力的东西是在一个最说不清楚最复杂的环境里面产生的。其实我们也是一样的,我们把不同各种东西融汇在一起,大家在这里面都会有一个自己的收获。

  【王明川】我来自台湾所以只能谈台湾的例子,不是很恰当,请大家见谅。我们的颁奖活动和整个一系列的活动做得蛮好的,我觉得是用心了。但是我觉得台湾的经验是参会跟颁奖会分开,意思就是说可能空间不是那么大的空间,也不是那么豪华的地方,在这个地方可以颁奖,但是这个纯颁奖可能只有一点小小的时间而已。大家会专注于这个活动,有交流可能是酒会的活动,大家比较轻松地交流,这是颁奖典礼。另外一个问题是,在之前就知道比如说在一个月前就知道你是获奖了,他时间可以调整,比如说主要设计师他的工作或者可以调整。比如说新闻已经发布了,金奖是哪些入围了,颁奖的典礼大家可以尽兴地交流一下。
“四校四导师”的活动,我们现在台湾也有类似的这个问题,学生有的是想像他没有个案的,所以学生做的东西是天马行空的,可以做得到做不到都不一定的,是有一点空间设计类的。另外一类是很务实把室内设计的环节或者把一些细节做好,所以我们学校也好或者是大家也好,我有一个建议给两个奖项,一个是建筑把外观改成一个没有基地的空间可以做,变成空间设计了的。还有一个比较务实的设计比较聚焦的,你的公共空间、商业空间、办公空间、住宅空间等等,他是有具体的地点、原来的建筑的,你怎么样改变他的外形或者是内部的部分,就是室内设计内的,各有奖项。在我们的教学上面也有困扰,学生会不满足现在的一般行业的指导,他会跳开,他希望能够比较学术化的或者是比较有专业想像的东西。

  所以台湾的经验还是这样的问题,同样的问题出席率不代表本人一定会出席,但是比较来讲他事先知道的话,如果这个颁奖的晚会比较温馨或者互相有交流的,他会珍惜这个时间。现在的新晋设计师整个的项目也多可能比较忙,可能不一定在本地,他可能在各个都市里面在忙碌,我觉得可以谅解,但是以后可以更好地处理。还有一个是视频,不一定是各个老师都在这里,你需要在同一个时间的研讨会或者是论坛一起视频,可以之前传达,海外的也可以,国际的也可以,他可以通过网络一起传播上去,大家可以讨论出来的,我觉得整个大会还是办得很好,谢谢大家!

  【赵庆祥】我补充一点,实际上我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中国和日本的对比。日本是弹丸之地,他为什么能够出现这么多的大师,而在中国13亿人口,我们的大师是政府封的,社会不认可,国际不认可。什么原因呢?今年我读了一本书,我个人认为我找到了答案,日本的原研哉他写的一本书《设计中的设计》,我把这本书读了十遍,通过读这本书我跟这个设计师产生了共鸣,我发现中国不能出大师,真正的原因是什么,中国从49年解放之后接着我们进入了一个打破旧世界、建立新世界,把传统打掉了,接着又迅猛地进入了一个以经济为主导的“黑猫白猫抓住老鼠就是好猫”,经济改革开放把人们的思维颠倒混乱了,一下子无所适从。归根结底一句话:当下的设计师缺乏使命感。没有使命感很难成为大师,我读那本书感受到设计可以改变一个国家,原研哉在那本书里面谈到,当下日本很多从政客到社会活动家,面对邻国包括中国的喧嚣感觉到我们日本怎么这样呢,我们日本的经济应该怎么样超过他,中国在搞奥运会,在搞世博会,在搞亚运会,他认为日本当下的这些人不要为此跟着中国走,日本应该走一条属于日本民族自己的道路,应该冷静地看待我们周边的现象。他说一个民族如果没有自己的特色、自己的定位,他就很难被世界所认同。

  从这个角度上我感觉到设计师他真正解决问题,他解决的问题是国家的战略问题。另外他谈到日本的设计,他在书的最后有一段话,他说当下我们日本平面设计师的使命应该是什么,他说我们不仅要让日本的平面设计在世界的设计之林拥有一席之地,而且要在一个新的起点上再次出发,让日本的设计达到一个更高的境界。我认为在中国的当下设计师大家都在接项目,没有人去考虑这个问题,没有人去关注设计和室内设计出了什么问题,我觉得这是一个严重的问题,不仅仅是设计师,各行各业任何一个职业,如果你没有使命感你是不受到社会尊重的,当你有了使命感就会得到人们的认同,有了使命感就会做更多有益于大众的事。设计业的发展趋势是什么呢?就是去小众化,去小众利益而照顾大众利益,比如低碳、环保、可持续发展,这些东西都是去小众化,服务更高的层面,站在更广阔的层面去考虑。从一个城市考虑得更高,从一个国家考虑得更高,从一个世界范围考虑人与自然、地球环境这些问题。

  你的高度在哪里?你的视野在哪里?我相信你做的事就在哪里。如果你是一个卖快餐的你做的是卖快餐的事,因为你站的角度环境就是这样。如果你做大酒店的你会考虑更高的层面,我认为我们和有使命感的和有这种责任感的从业人员一定要呼吁这样的一个事情,要做一个有使命感的设计师,肩负起这种使命这种责任,不要去动不动养成浮夸的习惯,当他取得一定的成绩他就飘飘然所以然了,他取得一定成绩的时候就考虑到个人的脸面、个人的荣誉,个人一些虚化的形式主义。这种形式主义归根结底是自己沉迷于自己不能自拔,当他一旦不能自拔的时候,表面上看他还是一个人甚至说还是一个设计师,但是更多的人会觉得这个人他不过是沉迷在自我之中而已,他已经迷失了方向。我认为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因为我经常跟众多的设计师打交道,我发现很多的设计师认为自己很棒,但是他根本不知道外面的设计空间有多么庞大,别人的作品有多棒,别人的管理多么严谨。这个事情我希望我们通过“四校四导师”这个活动不仅是关注设计教育、关注设计人才,还要引领设计的方向,让我们更多的设计从业人员肩负起一种责任、一种使命。如果这样的话,我们“四校四导师”这个活动他一定会受到更广泛层面的认可和尊重。

相关知识

2011年四校四导师启动仪式与”学+术“论坛
第五届“四校四导师”暨A963卓越人才平台计划在深启动
第五届"四校四导师"暨A963卓越人才平台计划启动
铂晶盛宴|三人行设计互助2019年首展-复兴计启动仪式圆满
红星沈阳米兰国际家居展启动仪式今日隆重举行
红星沈阳米兰国际家居展启动仪式即将隆重举行
家居设计-2011年家居设计关键词光线色彩
2011年家电下乡中标企业签约仪式在京举行
2011年厨电市场格局发展的变化分析
La-Z-Boy87年庆·全球体验季启动仪式举行

本文来自 家居装修知识网 2011年四校四导师启动仪式与”学+术“论坛 https://biud.com.cn/news-view-id-376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