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装修资讯 > 2011:楼市调控将渐成常态 房价有望保持合理

2011:楼市调控将渐成常态 房价有望保持合理

https://www.biud.com.cn 2011年07月14日13:33 家居装修知识网  

  年末临近,突如其来的加息冲击着楼市敏感的神经,与此同时,土地、税收等政策叠加发力,房地产市场面临较大压力,市场上的买卖双方也面临艰难的选择。未来在住房刚性需求依然旺盛以及通胀压力等多重考验下,楼市调控将怎样进行?房价会否出现新一轮反弹?保障房建设的提速能否成为托稳楼市的支撑?
  
  调控:受宏观经济政策变动影响
  
  “抑制投机,主要是利用信贷的杠杆,并且加强对土地的管理”,这是***总理日前在电台与听众互动交流时的表述。业内人士分析认为,从政府对楼市的态度来看,从信贷、土地方面调控楼市的可能性较大。事实上,从此前闭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再到各部委对来年工作的部署中都不难发现,相关楼市的“工具包”,如土地、金融、财税等政策都没有放松的迹象,楼市调控渐入常态化,成为业内的普遍共识。
  
  对于未来的调控走势,中国社科院工经所投资与市场研究室主任曹建海对本报记者表示,如果房价再次暴涨,不排除出台专门的调控措施,如出台房产税等,但明年房地产市场主要受宏观经济政策变动的影响,比如货币政策的转向。他认为,货币政策转为稳襟一方面将进一步收紧流动性,信贷投放将更趋谨慎,房企资金链也将受到影响,未来准备金率的提高及连续加息的预期将造成叠加效应,从而较大程度地影响到楼市。另一方面则是必须严格执行已有的政策,同时强化地方政府问责制,“对房价上涨过快的地区行政一把手进行处罚,起到一定的警示作用”。
  
  保障房:托稳楼市的主力
  
  在当下房地产调控面临多重挑战之时,住房保障建设正成为落实房地产调控的主力。近日,全国各地公布了保障房建设计划。从全国来看,2010年,中央确定的保障性和棚户区改造建设住房的任务为580万套,据住建部公布的数据显示,今年前三季度全国城镇保障性住房和各类棚户区改造累计开工率达90%;而明年,我国计划安排建设保障房将达1000万套。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已经传递出一个信息,即建立一个保障与市场共存的机制,通过两只手,即保障房和商品房来共同解决供给问题。”曹建海如是说。“如果每年坚持1000万套的保障房建设,其对商品房价格的平抑作用将慢慢显现出来。”曹建海认为,未来主要依赖于保障房的扩大建设来解决供给问题,可以减弱中低收入居民对住房需求的渴望,从长期来看可以平抑房价,其作用是非常明显的。华远地产董事长任志强也发文表示,“保障的归保障、市场的归市场,要分别建立这两个体系。坚持市场与保障的两条腿走路,有利于稳定市场的预期,也有利于促进市场与经济的发展。”
  
  毫无疑问,加快保障性住房建设体现出房地产正逐渐回归其民生本质,对缓解住房供求矛盾、促进社会稳定有着积极作用;另一方面,作为调控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快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也是遏制城市房价过快上涨、保持房地产市场降稳定的长效制度安排。
  
  房价:有望回落但仍有上行压力
  
  种种迹象表明,楼市调控在进入常态化的同时,决策层通过不断扩大楼市有效供给,逐步建立和完善多层次的住房保障体系,调控将更趋于解决长远问题。在这种预期之下,多位专家表示“明年房价将形成回落的趋势”。***总理日前也表示“有信心让房价回到合理价位”。中原地产华北区总经理李文杰分析认为,***表态对明年房价走势将会产生一定影响。未来开发商在获取信贷、上市融资方面将会受到严格限制,明年房价有可能下降,但关键要看政策制定者的决心。
  
  国信证券房地产行业首席分析师方炎表示,在通胀预期和土地供应不足的情况下,未来房价上涨的压力仍然很大。曹建海认为,“在一段时间内房价还有上行压力”,货币政策从宽松转向稳健,但明年M2增长16%的目标仍然是一个较快的增速,同时在通胀预期强化的情况下,居民存款会向投资转化,这将是一段时间以内影响房地产市场的主要因素。还有专家表示,让房价回到合理价位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下一步调控可能会触及一些深层次问题,包括土地制度改革、招拍挂出让方式的完善,土地财政问题等。

  文章来源:金融时报 作者:胡萍

相关知识

2011:楼市调控将渐成常态 房价有望保持合理
住建部称楼市调控将“不刺激不打压”
人民时评:楼市调控的决策定力
家电维修乱收费渐成常态 亟待出台相关标准
2013上半年ZDC数据:大容量洗涤渐成市场主流
住建部多次调研楼市:楼市调控仍以稳为主
华尔街热议中国楼市:楼市滑坡将拖累GDP增长
楼市新政落地 江苏多地复苏
楼市新政落地 南京房地产市场被“点燃”
最新圈内预测:楼市或将崩盘 这14个城市最危险

本文来自 家居装修知识网 2011:楼市调控将渐成常态 房价有望保持合理 https://biud.com.cn/news-view-id-364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