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装修资讯 > 百度想要你的隐私 还是想要“回归”竞价排名?

百度想要你的隐私 还是想要“回归”竞价排名?

https://www.biud.com.cn 2013年12月27日16:50 家居装修知识网  

  种种迹象表明,百度似乎正在“回归”到曾经给其带来巨大利润同时也遭遇了全网诟病的竞价排名时代。

  不过,这并不是我们用户最为担心的。因为,与这个“回归”竞价时代相比而言,侵犯用户隐私似乎更让人触目惊心。

  2008年央视对于百度竞价排名的打击还历历在目:当时百度在央视连续两天的报道之下,次日股价暴跌25%,而百度也被迫站出来向用户道歉,并承诺将对该项服务做出严格、有效的广告信息审核机制。而在接下来的一段时间,我们确实可以发现很多诸如医疗、食品等虚假广告从百度搜索页的重要位置被去除,而这也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百度的当季和当年的财报。

  不过,俗话说得好,无商不奸无奸不商,现在,那个百度又回来了。而这次,它在拼命掩饰的同时,又捎带上了让我们难以容忍的隐私泄漏问题。

  不知道你有没有发现,如果你通过百度输入法或者百度的搜索框去了解一些你感兴趣的话题,你的话题将会被呈现到一些正规、大气上档次的网站最显著位置,比如说,门户网站。


  我们以同样受过315曝光的网易为例(只是举例,并非恶意攻击),如图,你会发现,你曾经感兴趣和搜索过的话题,被赫然列在了网易科技的头屏区域,而且字体非常鲜明,让你在惊诧的同时具备了满怀欣喜的点进去看一眼的冲动,对吗?

  我可以负责任的告诉你,如果你真的认为这是智能的电脑在帮助你,而你又点击进去查看的话,那你就输了!为什么?因为这是一个充满诱惑的陷阱:在这里,有竞价排名的结果在等待你;有一个又一个的虚假广告在等待你;有一大堆垃圾信息在等待你。

  那么这是谁的“功劳”?个人认为,答案是百度。

  我们先来看看它是怎么实现的。专业的技术人员会告诉你,这并不是网站的智能机器人在帮助你,而是百度利用网络技术,通过Cookie信息,记录和跟踪了你所输入频率较高的词以及你搜索频率较高的关键词,将你的兴趣爱好、想要了解的内容等你不太愿意公开的信息显露在相关网站上,并利用记录的关键词对你浏览的网页进行特定的广告投放,而这又涉及到了百度推广和百度联盟。

  还有个搞笑的问题在于,你我同位职场中人,如果你的同事就在你的身后,你们正准备对一些文章进行讨论,而你打开网页后,赫然发现你曾经搜索过的”香皂”、“车震”等词赫然在列,你作何感受?而如果你的领导正要跟你讨论一个邮件,这个时候他看到你的网页上有“如何应付SB领导”、“智联招聘”等等词语,你做何感想?

  我们不禁会为百度的猖狂而心寒,要知道,今年的央视315晚会就曾经重点曝光了多家通过Cookie追踪用户隐私而实现精准营销的公司。这个,百度不会不知道。

  而在国外,全球知名的搜索引擎巨头谷歌就曾经因使用Cookie追踪用户被判罚千万美元的罚款,诸如此类的罚款非常之多!

  我想大家可能都会问,为什么百度明知道这是冒天下之大不韪、而且极易给自己带来笔伐口诛的官司的行为,却偏偏又敢于迎风而上呢?

  我认为下边几个原因是值得考虑的。

  第一,百度作为上市公司,需要尝试一切能够给其带来高额利润的商业模式,而做为已经被证实过高收益的竞价排名则会首当其冲。那么怎样才会不引起大家的关注,那就只能换汤不换药的进行包装,而这就是一种尝试。

  第二,百度推广和百度联盟可以将这一商业模式发挥的淋漓尽致,只要百度愿意,在整个搜索和推广过程中它都可以进行人工干预,而每一次干预都是真金白银的利益回报。

  第三,这里有一个避风港湾。可能很多人都知道,工商部门并不认为百度推广是一种广告行为,也就是,百度推广根本就没有任何一个部门能够约束。这里边的原因,你不会清楚,而我也不会清楚,恐怕只有百度、有关部门以及贵为全国工商联的副主席李彦宏清楚。

  贵为媒体龙头的央视都拿百度没什么办法,我们这些普通用户又能撼动得了什么呢?这个问题显然是无解的,我们确实撼动不了,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我们不可以去稍作反抗。

  不过,至于怎么反抗,则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事情了,互联网用户最不缺乏的就是创造性,因此,每个人应该都会具备对抗的方式,那么,为了更多人的利益,请分享出来吧!

 

相关知识

百度想要你的隐私 还是想要“回归”竞价排名?
网站优化与百度快照二者之间的关系
人美 家更美——百变加让你的家也“爱美”
人美 家更美—百变加让你的家也“爱美”
百度收录新站的规律是怎样的?
百度空间宠物领养的常见问题有哪些?
百度浏览器是怎样的?
对于友情链接来说百度快照依然很重要
智能家居产品如何窥探你的隐私?
名度家居:你的客厅真的装好了吗?

本文来自 家居装修知识网 百度想要你的隐私 还是想要“回归”竞价排名? https://biud.com.cn/news-view-id-3235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