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装修资讯 > 专家称家里摆百盆绿植不如开窗半小时

专家称家里摆百盆绿植不如开窗半小时

https://www.biud.com.cn 2013年11月26日12:41 家居装修知识网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室内空气质量越来越重视。尤其是在刚做完装修的家庭,绿植和竹炭成为了必需品。在花木市场里,一些常见的绿植也因为打上了“吸甲醛”的标签而身价倍增。然而,很多人产生疑问,绿植或竹炭吸甲醛的效果究竟如何呢?

调查

人们习惯用绿植“吸”甲醛

记者发现,在家中摆放一两盆绿植,或在房间里扔一两袋活性炭是应用比较广泛的除甲醛的手段。无论是在现实生活中还是在网上,不少人对绿植和竹炭能“吸”甲醛的说法深信不疑。

家住北四环的李女士买来新家具已有半年的时间。“担心甲醛超标,我还特意买来了四包竹炭放在家具中去味。”可是,让李女士感到失望的是,经过半年多的吸附,刺鼻的气味依然不减。“也不知道甲醛有没有吸收干净,但家具都搬来半年多了,虽说比刚买来那阵子好点,但还是有味儿。”

在王女士不到6平方米的办公室里,则是堆满了10余盆绿植,尤其是办公桌附近,仿佛变成了一座植物园:桌子上摆着富贵竹和红掌,地上堆着龟背竹和数盆吊兰……王女士是在一年前搬进新办公室的,担心刚刚装修完的房间有甲醛,她就买了这些绿植,希望能将装修材料中所释放的甲醛尽快吸走。

真相

绿植吸收甲醛其实不给力

至于绿植能否吸附甲醛,科研人员曾做过相关研究。国家空调设备质量监督检验中心检验室主任邓高峰指出,在一个20平方米的房间内,如果想用绿萝在一天内把甲醛超标3倍或者5倍的室内空气降到标准值,在门窗(门窗装修效果图)密闭的条件下,需要摆放数百盆绿萝,而且前提是室内没有继续释放甲醛的污染源。

“植物对甲醛的吸收是有的,但因为植物的叶片比较小,而且是一个被动式反应,所以即使能吸收,量也非常小。如果甲醛超标比较严重的话,用100盆植物,不如开窗半个小时。”邓高峰指出,植物主要的功能是绿化美观,另外还有一点净化室内空气的效果,所以把植物作为环境美化、优化的手段是可以的,但不能作为治理的手段。包括柚子皮、菠萝、醋或者活性炭,这些都是被动式吸收,只有在含有污染物的空气经过这些物质表面的时候才有可能发生反应。“如果房间是密闭的,房间里也没有人,空气基本就是静止的,它就没有很大的流动性。如果房间的某处起了反应,空气中的有害物质浓度低了,仅仅依靠这一点浓度差,使污染物跟吸附材料接触反应是非常缓慢的。”

中科院植物所博士史军也指出,无论是竹炭还是绿植,在去除甲醛的问题上并不给力。史军举了一个例子,有实验人员将竹炭置于近乎饱和的甲醛蒸汽中,每克竹炭的甲醛吸附量高达68毫克,但是关键问题是竹炭不能锁住这些甲醛,因为一旦把这些饱吸了甲醛的竹炭放到没有甲醛污染的空房间里,竹炭中的甲醛会迅速释放,3个小时内每克竹炭中的甲醛含量就下降到了34毫克,1天后下降到1.6毫克。

史军还指出,很多绿植对于甲醛并不“感冒”,有些植物甚至对甲醛气体反应敏感。例如红花酢浆草,在甲醛浓度为每立方米0.1毫克的环境中,放上3个小时,就会有95%的叶片受伤。当甲醛浓度达到每立方米0.4毫克时,红花酢浆草只能坚挺3个小时,然后,整个叶片变为黄褐色且失水萎蔫,成了枯草。

建议

开窗通风才是最佳办法

邓高峰介绍,甲醛的分子量非常小,用化学方法或者用物理方法如活性炭吸附等效果都并不是特别好。她建议,可以从源头上进行控制,比如在选择家具时,尽量选择甲醛含量低的产品,并且在房间刚装修完的时候要注意开窗通风等。“一般在良好通风的情况下,3到6个月,就能散发的差不多了。所以如果装修完有异味,可以先开窗通风一段时间,这是最有效也最经济的办法。”

她表示,活性炭对苯这种大分子的有机污染物的效果还可以,但对甲醛的吸附作用并不好。不过,现在有很多改性活性炭或者进行了催化剂负载的活性炭是可以对甲醛起到一定效果的。“如果是实在没有条件通风的房间,可以放一大包活性炭,但旁边一定要放一台风扇吹着它,让空气流动起来,使被污染的空气不断通过活性炭的表面,这样才能起到一点净化效果。”

本报记者 王琪鹏 李环宇

相关知识

专家称家里摆百盆绿植不如开窗半小时
参观有钱的朋友家,才发觉玄关口摆绿植,是有钱人的招财法宝!
回家这3个地方放一盆绿植,旺财又挡煞,再穷也能时来运转!
有8种绿植家里万万不能养,再美也别上当,看到赶紧通知家人
有6种绿植便宜又好养,安安稳稳活几年,新手业主千万别错过
家里有了这些绿植系配饰,夏天再热也不怕!
我刚搬了新家,想在客厅里放盆绿植,但又不知道哪家的
最火的10大网红绿植,养在家里超有范儿,你家要不来一盆?
原来绿植摆放讲究这么多,不注意这5点,逃不过盆盆死
家里别少了这6种绿植,越养越值钱,1年价格就翻倍!

本文来自 家居装修知识网 专家称家里摆百盆绿植不如开窗半小时 https://biud.com.cn/news-view-id-3098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