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装修资讯 > 不容忽视 加湿器对人体产生的危害

不容忽视 加湿器对人体产生的危害

https://www.biud.com.cn 2013年07月26日18:03 家居装修知识网  

    如今随着社会科技的发展各式各样的家电应运而生,加湿器也成为很多家庭在秋冬季节必备的一样电器,加湿器的确能起到给环境加湿,使空气清新的作用,但是关于加湿器的危害大家了解多少。下面小编告诉大家加湿器的危害有哪些,希望大家注意了。

    不容忽视加湿器对人体产生的危害

    呼吸科医生表示,为了改善室内的干燥环境,许多家庭都用上了加湿器,而在人们享受着湿润空气的同时,室内的各种细菌也在这样的环境中生长繁殖,这些细菌就是引发肺炎和呼吸道疾病的元凶。这种被医生们称为"加湿器肺炎"的疾病,与夏季常见的"空调病"相似,都是由于有害微生物经空气进入了人体的呼吸道并引发了炎症造成的。漂浮在空气中以及散落在灰尘里、物品上的各种微生物,一旦温度、湿度适宜时,它们就会快速地生长、繁殖,抵抗力相对较弱的老人、儿童等人群吸入细菌后容易感染。冬季室内的常见微生物除细菌外,还有霉菌、放线菌,这些都可引发肺炎或呼吸道疾病,而该类病症引起的痰咳,也会加速细菌的传播。

 空气加湿器若不正确使用,同样也会对人体造成一定的伤害。专家提醒使用者在使用时注意以下几点:
        1、不当使用可能会产生过敏性疾病,如加湿器热病,增加人体换呼吸呼吸道疾病的发病率;                     
        2、加湿器使用后,如果不注意定期清理,加湿器中的霉菌等微生物会漂浮在空气中,对人的身体造成危害,如加湿器肺病;

        3、不能将自来水加入加湿器中,如果自来水硬度较高,加湿器喷出的水雾中会含有钙镁离子,产生白色粉末,不仅污染室内空气,还会影响人的正常呼吸;

        4、加湿器的湿度要适度,不是越高越好,冬季湿度为50%左右,如果太高,人会感到胸闷、呼吸急促。

5、关节炎、糖尿病患者慎用空气加湿器。潮湿的空气会加重关节炎、糖尿病的病情,故一般不建议该类病人使用。若该类病人确需要使用加湿器去降低一些呼吸道并发症的发生,应与专科医生商量沟通确定合适的湿度,以稳定原发病的病情。

6、按照说明书的指引,定期清洁加湿器。如果加湿器本身不卫生,病菌就会随水蒸气漂浮在空气中,对人体的健康同样会造成危害。

7、不能直接将自来水加入加湿器。因为自来水中含有多种矿物质,会对加湿器的蒸发器造成损害,所含的水碱也会影响其使用寿命。自来水中的氯原子和微生物有可能随水雾吹入空气中造成污染。如果自来水硬度较高,加湿器喷出的水雾中因含有钙镁离子,会产生白色粉末,污染室内空气。

随时根据天气情况、室内外的温度调节加湿器的湿度。据了解,不少患者都只在刚开始购买空气加湿器的时候调整湿度,使用以后就很少再去调节。这样会使加湿器的作用大打折扣,一旦天气下雨,室内外湿度上升,加湿器的湿度仍不调低,无形中就增加了湿度,既使人感觉黏呼呼的不舒服,长时间也不利于人体的健康;若天气变得过于干燥,而加湿器的湿度仍不调高,则削弱了加湿器的作用。

加湿器应每周清洗一次 据专家介绍,加湿器应该每天换水,而且最好一周清洗一次,以防止水中的微生物散布到空气中。清洗时用软毛刷轻轻刷洗,水槽和传感器用软布擦拭,水箱装水后晃动几次倒掉即可。长时间不用应把水箱中的水倒干后,清洗擦干加湿器的各部分再收藏。选择购买什么样的加湿器应根据自己家的需求,如是否有老人、孩子等甄别选择。

    空气的湿度也不是越高越好,冬季,人体感觉比较舒适的湿度是50%左右,如果空气湿度太高,人会感到胸闷、呼吸困难,所以,加湿要适度为好。据了解,一般湿度为40%~60%左右,人体都会感觉良好。一旦空气湿度低于20%,室内的可吸入颗粒物增多,则容易使人患上感冒。在空气湿度为55%时,病菌较难传播,但若空气湿度太高,如超过90%,会使人体呼吸系统和黏膜产生不适,免疫力下降,对老年人尤其不利,会诱发老年人患上流感、哮喘、支气管炎等病症。

 更多家庭装修装修知识知识,请参阅装修知识!
(本文由我爱我家小编整理撰写,转载请注明转自我爱我家网!)

相关知识

不容忽视 加湿器对人体产生的危害
超声波加湿器的危害
冬天开加湿器 当心要你的命
超声波加湿器原理 超声波加湿器选购方法
家里的地板有点开裂,我按照客服说的方法开空调的时候放了加湿器,也勤快的通风了,为什么开裂还是越来越大
康斐尔:空气污染对人体造成的危害将会伴随一生
乳胶漆对人体可能的危害有哪些?
无雪的北京加湿靠自己 盘点奇形怪状加湿器
BALMUDA(巴慕达)推出:颠覆性产品可以清洗空气的智能加湿器
还要被“骗”多少年?你家的加湿器可能没作用!

本文来自 家居装修知识网 不容忽视 加湿器对人体产生的危害 https://biud.com.cn/news-view-id-2666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