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装修资讯 > 毕业季献礼:大学宿舍生活留给了我们什么

毕业季献礼:大学宿舍生活留给了我们什么

https://www.biud.com.cn 2012年06月12日13:32 家居装修知识网  

  那是一段最容易引人回忆的时光。在青春灿烂个性无羁的时刻,共同生活着的四年,大学的宿舍生活在某种程度是人生享有的最初或者最后的较长期的集体生活。求学、友谊、爱情;欢笑、痛苦、成熟,每一点滴都会在年轻的心灵留下些什么。那么,当我们回头时,我们能清晰地看到些什么吗?我们能让那些镌刻在心里的印迹成为我们成长过程中的一笔财富吗?

  宿舍的包容度,大于社会,小于家庭。在宿舍这盘棋上,你不只是一颗棋子,更是局面缔造者之一。

  大学宿舍,是家还是江湖?

  毕业几年,再回想曾经的喜怒哀乐,忍不住问自己:宿舍是什么?是家?还是江湖?

  大学伊始,来自天南地北的兄弟或姐妹聚集到一个宿舍里,谁都舍不得破坏这难得的缘分,如此的初衷,总能将热情维系一阵子。而后面的情节呢,就有数不清的版本了。我曾留心一些熟悉的宿舍,到毕业的时候,和气如初的,特别是整个过程亲密无间的,几乎凤毛麟角。

  其实,导致不愉快的因素,罗列起来,无非如下数种:个性差异,习惯不同,利益纠纷,过火的玩笑,误会,嫉妒,搬弄是非,偶发事件……

  说起具体的导火索,多是些鸡毛蒜皮的小事情——当然,这是事后的明白和清醒,当时,总觉得这都是个人“政治生活”中了不得的大事。

  大三的时候,曾因一句玩笑和舍友闹了一场旷日持久的矛盾。是她先开的玩笑,我随意的一个冷幽默,将烫手的山芋扔了回去,这句话引得在场的人爆笑不止,捉弄别人变成了捉弄自己,她面子挂不住,就恼了。我对此不以为然,既然开玩笑,就要开得起,何必当真呢。于是,这成了冷战的开始,直到毕业。而这一矛盾又衍生出很多想不到的烦恼,让我对人性有了非常负面的体验。

  毕业后,各种情绪都散去了,我开始深深地反省这件事。就事论事,我的做法无可挑剔,但从处理宿舍关系的角度看,就不对了。两个人之间的矛盾,往往会破坏整个宿舍的人际生态,其他的舍友夹在中间,进也不是,退也不是。对她近乎神经质的种种作为,也渐渐有了另一层理解,这个玩笑,对彼此有不同的意义。我的朋友圈子比较宽泛,在宿舍里也有亲如姐妹的朋友,这样的小事可以忽略不计;而她朋友很少,更看重舍友的接纳,这个矛盾在她眼里就被放大了无数倍。如果当初能认识到这些,相信事情会处理得很好。比如,可以当时解释清楚,或者事后找个时间和她聊聊,化干戈为玉帛,让温情萦绕在彼此心中。

  读研究生的时候,头脑中便有了很明晰的相处原则:不与任何人正面冲突,遇到矛盾马上寻找化解的办法,而不是指责对方的不是;站在对方的立场上活着;记住别人的好,删除所有的不愉快;把宿舍当家来经营……

  虽然也有矛盾,也发生过误会,但都很快化解,没有留下什么“后遗症”,直到毕业,宿舍姐妹都情同手足。

  这两段迥异的体验,给了我宽阔的思考空间。宿舍是什么呢?我想,一半是家,一半是江湖吧。而我们的错误在于,要么把宿舍完全当作家,把家里的为所欲为、我行我素和坏脾气,全部复制到宿舍里来,殊不知,同宿舍的人,谁也不会像家人那样无条件地包容你,因为,他们也期待同样的包容呢;要么,把宿舍完全当作江湖,最初的出发点就是提防别人,绝对不付出真情,发生一点不愉快,立刻归因为人心险恶。而宿舍一旦演变成江湖,争吵、冷战、心计、龌龊会令人痛到骨头里,毕业多年,暗伤仍挥之不去。更重要的是,宿舍生活也是走入社会前的演练场,固化了我们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可以说,很多人都是带着宿舍的DNA走向社会的。

  如果再重回宿舍生活,我会……我常常这样假设,但分明已没了机会。于是,只好寄希望于来者。

  每当周围有孩子考上大学,在祝福和憧憬中,我都忍不住不合时宜地泼上两瓢冷水。我会问他一连串的问题,如果和宿舍人闹矛盾怎么办?如果发生了误会怎么办?如果你嫉妒别人或被人嫉妒又怎么办?如果舍友的个性让你难以忍受怎么办?如果由于生活习惯差异引起不快怎么办?

  多数的孩子都会被我问住,一脸茫然。我会和他讲我经历的、听到的和看到的故事,列举真实的事件问他该如何处理。并自作主张地给他一些忠告,比如学会妥协,不要苛求别人,哪怕别人苛求你。学会付出,但不要奢求回报。学会尊重,更要学会斡旋和把握时机。记住,宿舍的包容度,大于社会,小于家庭。宿舍可以像家一样——如果你经营有方;但宿舍也是江湖,不要去违背“江湖规矩”。在宿舍这盘棋上,你不只是一颗棋子,更是局面缔造者之一。

  大学宿舍是我们以成年姿态步入社会的第一舞台,它以狭小的空间和冗长的时间,为我们规范着与他人、与社会共处的原则。虽然并不能完全矫正我们处世经验的不足与缺陷,但起码提供了一面可以自省的镜子。


  社会角色的处女秀

  80年代初的大学宿舍,没有电视,没有电话,没有电脑,甚至有时没有电……大概是从大二起,学校开始实行夜间统一拉闸断电制度。不知道是为了防止学生熬夜,还是意在节省。每栋宿舍楼一层传达室虽设有一架电话分机,但基本上就是个摆设,拨打接听都得折腾出你一身虚汗。那个时代缺少与外界沟通的手段,但似乎更缺少需要沟通的外界。食堂、教室、宿舍三点一线,同学、老师、乡党区区数人,构成了我记忆中简单质朴却充满趣味的异乡求学生涯。

  大学宿舍,是告别家庭、走上社会的第一个人生舞台。处理舍友之间的关系,要远比处理同学、老乡之类的关系复杂得多。10平方米见方的狭窄斗室里,五六个脸上长满青春痘的家伙挤在一起,朝夕相处。既有南北之别,又有城乡之差;你喜欢吃咸,他喜欢吃辣;张三好动,李四喜静……无论精神物质,不管心理生理,都有着千差万别的不同背景。这些差别和对立被置于如此狭小的空间和如此漫长的时间里,必然远比其他社会关系更具有冲突性,更能演绎出戏剧般的情节和故事。

  舍友A和B出自沿海某省的同市同校,不仅人长得高大帅气,而且家庭经济条件都很富裕。两人出入相伴,形同兄弟。出身、相貌、口才、见识皆不在人下,又有兄弟随声附和,两人便难免不产生优越感,难免不目中无人甚至飞扬跋扈。晚上拉闸断电后,临睡前聊天笑闹原本无可非议,无奈这两位舍友总是兴致过浓。两人摸黑躺在床上,昔日旧事,当今要闻,国际政治,鸡零狗碎,又是抚膺长叹,又是捶床大笑,口若悬河,喋喋不休,不是通宵,就是达旦。尽管大家都曾经婉言提醒过,但两人在消停一两天之后,又会旧病复发,依然我行我素。我在西北荒僻的乡村长大,空寂静谧的乡村夜晚让我的神经难以适应都市的喧嚣。本来就不易入睡,塞耳朵、数数字地好不容易进入了梦乡,却往往被两舍友猛然爆发出来的热烈大笑所惊醒,随即半夜无眠……虽然苦恼不堪,但我的性格却只能选择忍耐,我甚至连别的舍友婉言提醒的勇气都没有。舍友C来自南方农村,黧黑瘦小,家境贫困。他的一口普通话带着浓重的方言,让人很难听懂。好在他多数时间里沉默不语,即便有同学拿他的口音逗乐,他也只是露着一嘴醒目的白牙,温和地一笑了事。在我看来,A和B的喧哗、C的沉默和我内心无法宣泄的苦闷,都是合理的,因为在进入这间狭小的宿舍之前,其实某种秩序注定已经成型了。

  但不久发生的一件事,却彻底改变了我的思维定式。

  那是普通一天的一个夜晚,大概统一熄灯后已经过了两个多小时,A和B两人仍在一团漆黑中兴致勃勃地聊着他们中学时代的趣事,嘻嘻哈哈,没完没了。在此之前,木讷拙言的C曾两次提醒说:“很晚了,别人还要睡觉。”A和B不知是根本没有把C放在眼里,还是实在兴奋,了无睡意,停下来没有几分钟后又旁若无人地畅聊起来。我已经从起初不习惯他们的纷扰,到现在习惯了自己的失眠,静悄悄地躺着,听着别的舍友坦然的鼾声羡慕不已。大概已经过了午夜,A和B虽刻意压低了声音,可还是连笑带说地聊着。我忽然听见一阵穿衣服的摸索声,随即在朦胧中看见C下了床。他喘着粗气走到A的床前,骂了一句脏话,然后用带着浓重口音的普通话一字一句地说:“要么闭上臭嘴,要么出去决个高低。”……我大惊,随即冒上脑子的是诸如“蚍蜉撼树”“耗子跟猫叫板”之类的词。一种我起初认为不合理,而现在已经无奈接受的秩序面临挑战,而挑战者是一个被公认的弱者,这如何能不让我感到震惊?我几乎毋庸置疑地对这场冲突的结局作出了预言:即便在沉默中爆发,也要在失败中灭亡。

  但结局是大出我意料的。A和B显然都没有料到,他们其实并非有意而为的行为,会将C招惹得如此愤怒。他们并没有像我想象的那样,决绝地接受挑衅,出去将C揍得鼻青脸肿。他们不但选择了道歉,竟真的从此彻底改变了这一霸道的习惯。这件事给了我很大震动,我从这件事中清楚地看到,我原来自诩的善良其实是一种软弱,我对现实状态的无原则认可其实是愚昧的宿命观。无论是A和B,还是C,其实没有谁是老鼠谁是猫的区别,没有谁理应骄横,也没有谁天生贱弱,这是人生戏剧的第一次预演,角色平等,不分主次,大家身处同一起点,被同样的规则所约束……

  大学宿舍是我,也是许多人以成年姿态步入社会的第一舞台,它以狭小的空间和冗长的时间,为我们规范着与他人、与社会共处的原则,扬其所长,避其所短。虽然并不能完全矫正我们处世经验的不足与缺陷,但起码提供了一面可以自省的镜子。与那些学习成绩总是高人一筹却各色离群的人相比,我更欣赏大学宿舍里的那些“人气明星”。他们健康乐观的处世态度,更容易为社会所接纳,更容易拥有成功而快乐的人生。

  我喜欢把每一种人生都当作是一个江湖,大学时代的宿舍生活亦复如是。但这是一个快乐的江湖,离开了宿舍,再也不可能有那么多与你共同居住且亲密无间的人。


  那些与你共居并亲密无间的人

  小陶跟我说因为出差,痛失了买进的好时机,结果今天损失了约有1000块——他说的是股票,跟许多人一样,他在“牛市”里正高歌猛进,兴奋得近乎神经质了;老姜在MSN上说今年必须回来了,法国虽好,终非久居之地;建春好久没来消息,在印度、缅甸这种地方漂泊三四年的日子一定不好过;“导师”也音信杳然,听说胖了不少,祖哥的千金估计会走路了,“主席”肯定还是春风得意……

  他们现在与我都隔着千里万里的距离,我们很久都打不了一个电话,不发一条短信;快有五年时间互未谋面,他们有的已经结婚,有的正在求学,更多的还在过着单身的日子——但他们都是我大学时代住在同一个宿舍或一条楼道里的好同学、好朋友、好兄弟。

  然而我现在说起他们的时候,就像胡铁花说起楚留香,就像淡出江湖的人对当年岁月的怀念。那是一段远去的时光,那时我们都很年轻,棱角分明、傲然独立,那段日子一定有着不少的冲突与矛盾,然而当今天回望时,却只剩下一种快意,几分怀念,许多不舍。

  几乎每一部武侠小说到了最后时都会写道,江湖里太平无事,于是主人公退隐山林,浮槎海外。我喜欢把每一种人生都当作是一个江湖,大学时代的宿舍生活亦复如是。但这是一个快乐的江湖,没有尔虞我诈和无聊争斗的江湖。“主席”是学校的学生会主席,“官”虽大,但在宿舍内依旧会被当作小角色,而他也乐此不疲,建春是出了名的“唐僧”,每次集体聚餐之后大家总一致推荐他去跟老板砍价;“导师”这个称号是老姜的杰作,之所以被称为“导师”是因为某种不足向外人道的原因……当年的那个江湖里,学习也曾经很重要,但每次拿到的奖学金都会变成宿舍全体的聚餐,酒可能不好,但是足以把一帮毛头小伙们醉倒,自制的“火锅”一样抵得上龙肝凤髓。

  虽然,也曾为了缺钱而苦恼,也碰上过感情的难题,还有因对未来不可知的迷茫而生发的恐惧。那时的眼很高但是心很小,会把自己放在方寸之地痛苦不堪;但那时的生活真实而单纯,都是独立的个体,谁打水,谁做值日似乎都无关紧要,更不会斤斤计较。在经历时间的层层滤网之后,留下的只有快乐,晶莹剔透。

  我想,在以后的人生中再也不可能有那样的生活,毫无心机的交往,不为任何目的的吃饭喝酒,更不需要在自己身旁筑起厚厚的墙,保护自己,拒绝别人。也的确,毕业至今的日子里,想要这样的生活已经是有心无力。

  在这个所有与钱有关的东西都被会极度拔高的社会里,人生百态正被“一刀切”地整齐划一。从小就要学英语,从小就要会交际,从小就要懂得赚钱,从小就想当“官”——“一切从娃娃抓起”,这样的生活背后,有着残酷与无奈,也有着真实和荒诞。武侠的江湖里有着血雨腥风,刀光剑影,明争暗斗,两败皆伤,这些其实都是现实的另一种折射。但是江湖之所以动人心魄并散发出永恒的魅力,却是因为英雄们的急危济困,大侠们的冲天豪气和剑客们惺惺相惜的忠贞友情,我相信,这样的“江湖”不是完全的捕风捉影,它来自我们这平凡的岁月。在当年的那个小小的宿舍里,拥挤着五六个山南海北的自以为顶天立地的男孩,他们睡着硬板床,啃着馒头方便面,大吃大睡,偶尔逃课,疯狂地打球,简单地恋爱,这样的生活,虽然已逝,却是不羁人生里最美好的怀念之一。

  大学时代,衔接着学校与社会,离开了宿舍,再也不可能有那么多与你共同居住且亲密无间的人,所以,在那个宿舍里,不应该出现也的确没有在以后的人生中所经历的各种污点和遗憾。在这样的“江湖”里,即使当时当地,也应生活得快乐而无拘无束,以后人生中的太多负担和顾虑不属于那个江湖中的事件。

  毕业的那一年夏天,小陶和建春两人打赌比赛酒量,找我做“裁判”。结果刚“开赛”不久,小陶就进入了极限状态,抱着啤酒桶使劲摇晃盼着早点喝完,逗得旁边的服务员一直在笑。后来的事记不清了,但三人相扶相搀着走回学校的情景却终生难忘;离校的那一天,我因为种种原因无法拿到毕业证和学位证,小林打车赶到火车站给我送复印件,相对再也无语,只有抱头痛哭。列车起步,泪眼蒙目龙中我淡出了那个“江湖”……

  不能相濡以沫,便相忘于江湖;其实相忘于江湖的人,又怎能忘怀当初的相濡以沫?四五年后,那个远去的“江湖”在我心里的位置依旧;我想,四五十年后,还会如此。

  大学四年,我的所有成长,都源于我的打开和接纳,而我所有的损失,也源于我的封闭和拒绝……并且,这样的模式一直影响并延续到今天。


  打开接纳然后才可能成长

  很多年后回头再看,我给自己的大学宿舍生活打75分——对生活得不很阳光的我,这是一个不低的分数。

  到大学报到那天是教师节,记得当时学校班车不够用,在北京站等待了感觉里极其漫长的时间之后,终于挤上车,怀里紧紧抱着我的热水瓶。而这差不多是我当时心理状态的形象:紧张、戒备,还有一点点张皇失措……

  第一天的大学生活在遇到我的第一个室友时开始出现暖色。这是一个来自上海的女孩,开朗活泼。在她的带领下,我们五个初次见面的女孩开心友好地安排好了自己的行李,有一位室友的行李当晚没有到达,于是大家纷纷邀请她同住……当天晚上,我们手拉着手在美丽的校园里散步,当我和上海女孩单独走在一起的时候,她甚至向我吐露了自己的“内心痛苦”——她的高考分数没有达到我们这所重点大学的录取线,是她父亲动用关系,挤掉了另一位同学,帮她争取到了名额,而她为此感到深深的不安和内疚……大学生活从那一刻开始变得美丽——我第一次开始学习如何向陌生人表示友好,如何向朋友打开自己……

  宿舍生活不久开始出现“圈子”,最初的圈子特征很简单——地域。三个南方女孩一伙儿,我和另一个性格爽直的女孩形成“北方团”;团内外虽然有亲疏,但仍相当友好。某一天,浙江女孩看到河南女孩戴着一只艳丽的发卡,便对上海女孩议论:“北方人就是喜欢打扮得花里胡哨的!”尽管说的不是我,但这句话深深刺痛了我,并从此筑起和浙江女孩的心墙。而上海女孩的回答同样令我印象深刻:“你不能这么说,北方人也不都是一样的!”这个回答,使我在很多年以后,在心理上仍对她感觉安全,并能敞开……很多年后,我才懂得,浙江女孩没有错,问题在我自己:因为脆弱,所以容易感觉“刺痛”;更重要的是,刺痛之后,我选择的是拒绝和封闭——这使我丧失了很多学习和成长的机会。

  地域圈子很快瓦解,宿舍生活开始了以性格认同为出发点的分离、组合。有趣的是,这次的组合,我们五个女孩找到的都是外宿舍的伙伴。很多年后,回味这种组合模式,我仍有些疑惑:到底是外宿舍的“那一个”的确更与我惺惺相惜,还是像恋爱一样,相爱的人必须保持一些距离?

  大学二年级,在强烈的兴趣驱使下,我转到了另一个系学习。因为需要同时学习错过的一年级课程和已经开始的二年纪课程,我的读书生涯开始变得异常忙碌。同时,我的宿舍生活也开始变得越来越游离:在新系里,我同时属于两个年级的两个班级,我的宿舍生活也跨着两个系的两个宿舍——其间,也曾试图融入新的团体,一度搬入新班级宿舍,但一年后又搬回……于是,我的大学生活似乎属于两个宿舍两个班级,但似乎又哪里都不属于……这种游离的生活使我与舍友的深度交往戛然中止,也使本来内向的我敞开自己变得困难。

  而我与上海女孩的精神交往,也因为一个个性事件被严重干扰:三年级时,她爱上了一位北大的博士,博士风度翩翩,见识也十分广博,但博士已婚。与这样的人恋爱,是彼时道德观念下的我无法接受的。于是,我开始远离上海女孩……

  很多年后,回忆我的大学宿舍生活,我能清楚地看到,一个青涩的女孩,如何走过四年的时光,变得与入学那天的紧张戒备如此不同。而大学四年,我的所有成长,都源于我的打开和接纳,而我所有的损失,也源于我的封闭和拒绝……并且,这样的模式一直影响并延续到今天。

相关知识

毕业季献礼:大学宿舍生活留给了我们什么
高考填志愿纠结得要死 看完这些大学宿舍有谱了
高考填志愿纠结得要死?看完这些大学宿舍有谱了
任志强:60多年来不知道国企给了我们什么好处
现场直击:2011年北京高端会所设计论坛实况
季青:和Harbor House一起感受美式休闲生活
HarborHouse CEO季青:最合理的价格&美式简约休闲的生活方式

毕业季,在箭牌橱柜说我们青春不散场
林志颖后悔上《爸爸》:让单纯生活起了变化

本文来自 家居装修知识网 毕业季献礼:大学宿舍生活留给了我们什么 https://biud.com.cn/news-view-id-1361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