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装修资讯 > 解读老北京胡同的前尘过往 品味京韵风月

解读老北京胡同的前尘过往 品味京韵风月

https://www.biud.com.cn 2012年06月02日02:01 家居装修知识网  
老北京胡同
老北京胡同

  提起老北京,总少不了胡同里的家长理短,时至今日灰墙灰瓦的胡同儿依旧有着自己的独特魅力,每一条胡同儿都有自己的故事,有着传奇般的经历。而四合院成就了胡同里独特的生活方式,今天就让我们从胡同的起源开始了解老北京胡同的意义。

  “北京”比“胡同”晚了一个世纪

  据《明成祖实录》载,礼部尚书李至刚等在永乐元年正月给朱棣上书说:“自昔帝王,或起布衣,平定天下,或由外藩,人承大统。而肇迹之地,皆有升崇,窃见北平布政司实皇上承运兴化之地,宜尊太祖高皇帝中都之制,立为京师。”这不正说出了朱棣的心里话吗?他当然照准了。于是在永乐元年正月辛卯日(公元1403年2月4日)将北平改称为北京。从此中国的历史上就有了“北京”这个名称,那么公元1403年2月4日就成了“北京”名称的诞生日。可见“北京”这个名称最早出现在明朝,到今年,已叫了588年,但却比“胡同”这个名称晚出现了100多年。 

  胡同的起源

  “胡同”之称由来已久。据专家考证,胡同二字源于蒙古语,意指“水 井”。当年,有水井的地方为居民聚集之地。因此,胡同的本意应为居民聚 集之地。还有一种说法:元建都北京后,将居民住房按片分开,由蒙古人分 管,各片之间由通道分开。通道除供人们行走外,还有一个重要的作用是在 发生火灾时作为隔离带。虽然有种种说法,但胡同的出现始于元代已为一 共识。

  13世纪初,蒙古族首领成吉思汗率兵占领金中都,烧毁了城内金朝的宫 阙,使中都城变为一片废墟。之后新兴的元朝重建都城,称为大都。大都城 分为50个居民区,称作坊,如福田坊、保大坊、金城坊等。坊与坊之间为平 直而宽度不等的街巷胡同。全城街巷胡同总计有400余条。

  明灭元后,在元大都基础上重建都城,称为北京。北京城分为36坊,街 巷胡同增至1100多条。清朝建都后,沿用北京旧城,改称京师。内城街巷胡同增至1400多条, 加上外城600多条,共计2000余条。

  辛亥革命后,北京的街道胡同仍在不断的增加,至北京解放前夕,已有 3000多条胡同。北京解放后,城市建设迅猛发展,建立了许多新的居民区,街巷胡同最 多时有6000多条。近年来,随着城市现代化建设的深入,北京的高楼大厦越来越多,而街巷胡同却越来越少。为了使“胡同”这一北京的古老文化现象延续下去,北京市政府将一些特色胡同确定为历史文化保护区,这对保护古 都风貌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老北京胡同
 老北京胡同

  胡同的命名

  名称,作为事物的代号是必须要有的,胡同自然也不能例外。人们对胡同的最初命名,是根据其某一方面的特征,经过流传,最终被大家所接受并确定下来。

  胡同命名的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

  以地形特色、景物命名;如:金鱼池、龙须沟、北河沿等,又如崇文区的三里河大街,是以明代开凿于此的三里河命名的。广安门外元代以前有莲花水域,因而留下了莲花池胡同、莲花池东路、莲花池西里等地名。 什刹海一带的银锭桥,风景优美。燕京八景之一的“银锭观山”即是这里现在尚存的银锭桥胡同,是直接由银锭桥命名的。

  以建筑或遗址命名;如:东城区交道口的府学胡同,因明、清两代的顺 天府学坐落在其中而得名。 建国门内有贡院头条、二条胡同。是因明、清两代的贡院设在此地而得名。其他如黄寺大街、东厂胡同、禄米仓胡同、西什库胡同、国子监街等都属于此类。

  以人物姓氏命名;东城文丞相胡同以南宋丞相文大祥姓氏命名。西城李阁老胡同,是因为明代文渊阁大学士李东阳曾住在这里。西城祖家街,因为这里是明末战将祖大寿宅院所在地。其他如张自忠路、赵登禹路、石附马大街、张皇亲胡同,方家胡同,史家胡同、蔡家胡同、蒋家胡同等等,皆属此类。

  以商业故地和商业名称命名;崇文的花市地区,自清代中期便有人家以种植,制作并销售真假花为业,现在留下的西花市大街、东花市大街、花市上头条、花市下头条等街巷胡同,都与花市有关。东四以南的灯市口大街,从明朝起就是有名的灯市,因此留下了灯市口这个地名。宣武门外的菜市口,曾是蔬菜交易市场。西城区有条斜街,名为烟袋斜街,这条街上,从清代至民国,直至解放,有许多商店卖烟袋,还在店门前悬挂一根大木制烟袋为幌子,这样就自然地定名为烟袋斜街。其他,如晓市大院、牛街、珠宝市、果子巷、干面胡同、钱粮胡同、磁器口等,皆属此类。

胡同
 胡同

  胡同里的建筑

  北京的胡同里有很多有特色的建筑,它反映了在各个时期里的不同事件和风格。形成了特有胡同建筑文化。今天,北京的街巷里,还保存着十余处王府,大都是清代建筑,包括五间三启门和三间一启门两种规格的府门。现 胡同里留下多为亲王、郡王的府邸多为座北朝南,门前大石狮一对,并配有上下马石、拴马桩和照壁。保存完好的五间三启门王府,如:后海北岸的清醇王府,前海西路北恭王府,安定门内方家胡同的循郡王府,张自忠路的和敬公主府。

  明、清时期的官宦之家多为广亮大门。门楼高大,门头及戗檐上装饰着精美的砖雕图案,显示着主人的身份。文官雕刻为多宝阁、大象等图案或梅、兰,竹,松图案。武官雕刻狮子、海马等图案,有宽阔的大门洞,并设有木制懒凳一对。大门两侧有石雕抱鼓石一对,门楼下有七或九级石台阶,是宅主人品位的表示,门前很宽敞,放置着一对上马石。门楼右边的倒座儿墙上装配着有三、四个石圈,内有大铁环,名为拴马桩。

  在北京胡同里,数量最多的是如意门,其建筑造型独具特色,大门设在外檐柱门,门框两侧砌砖墙,门媚与两侧砖角交接处砌成如意状的砖饰,表 示“吉祥如意”,故称如意门,又有大如意门、小如意门之分,门楼造型优 美,砌工考究,门头栏板和敞檐上面雕刻砖雕图案,门簪上有木雕花卉或文字图案。四含院大门门槛两旁的石墩儿,建筑学上称为问枕石,它既起门楼的造型装饰作用,又使门框得以加固,年代久远的多为鼓形,称为“抱鼓石”,民间也有称其为“鼓抱石”的,这样的称呼更有其形象性,古老的抱鼓石上 部雕有龙头或;卧狮,下部的正面和侧面雕有内容丰富的图案,如:蝙蝠叼 古钱画面,谐音“福在眼前”;狮子滚绣球图案,表示主人的武官身份。

  近百年来,中型四合院槛旁多为方形石墩,是掀石的又一类型。其上端雕刻小狮子,下部雕花卉,吉祥物图案。如:喜鹊、梅花图,还有民间传说“八仙过海”故事中李铁拐所背的宝葫芦,韩湘子的玉笛、曹国舅所持的鼓板等。人称后一类图案为“暗八仙”。还有雕刻葡萄或石榴图案的,寓意是人丁兴旺。方门墩上的图案内容丰富,可谓石雕艺术的珍品。


四合院
 四合院

  老北京四合院

  四合院,是北京胡同中的独特建筑。

  正规的四合院都是座北朝南,由北房、南房东西厢房四面围合而成,并由此而得名。北房称“正房”,南房又称“倒座儿”。大门位于宅院的东南角上,各房之间用卡子墙相连,从而形成封闭式院落。

  四合院中的房屋是按宗法礼教制度的要求设置的。封建制度的家族常常是几世同堂,又有男女仆婢,这就要求长幼有别,上下有别,内外有别。全 住在同样的房子里自然不成,散居各处又不便管理,只有全封闭式的“四合院”能够满足这些要求。于是,这种主仆分明,既有分割,又便于管理的建筑形式,就成了居民,乃至官室、王府建筑的传统布局。

  另外,四含院的建筑样式、规模、装饰还有着严格的等级限制,大体可 分为亲王、公侯、品官,百姓等,超越了限制,就会受到处罚,直至处以极刑。于是四合院就有了大、中、小不同等级的规模。 小型四台院,只有一重院落,三面或四面建房,布局简单,结构小巧, 中型或大型四合院,在正窍与倒座几之间设有垂花门,正房后面还有后罩楼 或后罩房,大型四合院,还可向纵深发展,增加几进院落及花园,向横向发展,增加几组跨院。其间建有花园、假山、鱼池、十分讲究。老北京有句俚语“天棚、鱼缸、石榴树,先生、肥狗、胖丫头”,生动道出了旧时四合院里富贵人家生活的悠然自得的情景。

  四合院门槛楼前多种槐树,院里大多种石榴、海棠、核桃、枣树等。夏季花香四溢,树叶茂盛;秋季迎来硕果累累。为什么要选择这些树木来栽种,也反映出人们愿多子多孙,人财两旺的意原。

  四合院不论大小,因为都有房屋垣墙包围,房屋之间,既相互沟通,又相互分割,这种结构,能够阻挡风沙,防止噪音干扰。房屋多用合瓦清水脊,以硬山居多,墙壁屋顶厚实,可以隔热保暖,冬暖而夏凉。

  名人故居

  北京胡同里居住过许多的历史名人。他们居住过的故居现已开放的有:

  老舍故居:东城区灯市口西街丰富胡同19号。老舍(1899—1966),著名作家、戏曲家,原名舒庆春。

  茅盾故居:东城区交道口后圆恩寺胡同13号。茅盾(1896—1981)著名作家,原名沈德鸿,笔名茅盾。

  宋庆龄故居:西城区后海北沿96号。宋庆龄自1963年迁此居住直至逝世,在这里生活了19年。

  恭王府:西城区柳荫街。原为清道光皇帝第*子恭亲王奕诉的府园,是保存完好的清代王府。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郭沫若故居:西城区前海西沿18号。郭沫若(1892—1978),现代杰出的作家、诗人、考古学家。1963年至1978年,他在此工作`生活。

  梅兰芳故居:护国寺街9号。梅兰芳(1898—1961),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自1950年至1961年一直居住在此。现为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

  鲁讯故居:阜成门内宫门口西三条21号。这是著名作家鲁讯在北京的最后一所住宅。现为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

  北京胡同之最

  最长的胡同是东、西交民巷。

  最窄的胡同,几年来有不断的新发现。较早说崇文区东珠市口北的高筱胡同南口最窄,仅65厘米。有人曾踏勘天桥西永安路北边的小喇叭胡同,发现北口向西拐弯处仅58厘米,大胖子过这个胡同口还得侧着身走。

  最古老的街巷胡同在现今宣武区长椿街国华商场后身的三庙街一带。这里辽代叫檀州街,比金代的广安门大街还要早呢,距今已有900多年历史。

  北京城最老的斜街--烟袋斜街

  在地安门以北,鼓楼前脸儿,有一条北京城最老的斜街,名叫烟袋斜街。这条街东西南北走向,大概有三百米长,在明朝初年,这条街叫“打鱼厅东街”。清朝乾隆年间刊刻的《日下旧文考》一书中称之为“鼓楼斜 街”。那后来为什么叫烟袋斜街了呢,这里头有个缘由。

  当年,住在北城一带的旗人大都有抽旱烟或水烟的嗜好,北京城里的烟叶行业因此而发展起来。光有烟叶还不行,那时候还不时兴抽烟卷,抽 烟讲究用烟袋,住在斜街上的人家还挺有经济头脑,看准了行情一户挨一 户地开起了烟袋铺。这么一来,甭管是“打鱼厅斜街”还是“鼓楼斜街” 渐渐听不到了,“烟袋斜街”却是越叫越响。这就是烟袋斜街的来历。不过有个事很值得注意,就是烟袋斜街本身就象一只烟袋,三百米长的街道像是烟袋杆,东口像是烟袋嘴,西口向南边儿,通往银锭桥,看上去像是烟袋锅。这种巧合非常有意思。

  烟袋斜街上的烟袋铺,大都是高台阶儿,门前竖着一个一米多高的木 制大烟袋当幌子,黑色的烟袋杆儿,金色的烟袋锅儿,锅儿下缀着红布条 儿,一看就知道是卖烟袋的。那时候,这里的烟袋铺生意都不错。据说, 有的铺子还给慈禧通洗过水烟袋,这件事使烟袋斜街的知名度大为提高。

  民国以后,清朝灭亡,王公贵族没了依*,纷纷破产,于是便把家里的古董拿出来变卖,以维持生活。而那些新权贵以及富商大贾们又都好玩这些东西,所以烟袋斜街又变成了一些古玩商的根据地,先后出现了一些古玩玉器店。除此而外街上还开设了一些酒馆、饭铺、服装店、藻堂子、理发馆,短短的一条街生意还挺兴旺。再加上这里的建筑风格朴素典雅,街头景观有浓郁的老北京特色,所以老北京人对它的感情特别地深。

老北京胡同
 老北京胡同

  四合院里的故事

  四合院内的生活,从来就是北京城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老北京,四含院中的住户多以家族为单位,尽管时时刻刻都表现着旧礼 教的约束、老幼尊卑的界限,但人们的生活也还是丰富多彩的特别是在春节 端午节和中秋节这三大节日里,老北京人富有韵味的生活情趣更是能体现得淋漓尽致。

  每逢到了除夕,俗称大年三十儿,这是送旧迎新的一天,为了欢度春节 每户居民都要扫房,搞好卫生,擦得窗明几净,院门和屋门贴上红纸春联,窗户的玻璃上贴窗花或大福字,有的住户在四合院的大门左右贴上彩印的门 神,除夕晚宴称之为团圆饭,全家人都要到齐,大家吃着,丰盛的饭菜。每 到此时,人们都围坐在电视机旁,看春节晚会节目,这也是近些年来的一景了。时至子时,长辈们接受晚辈们的拜年,老年人给小孩子“压岁钱”,用红纸包好送至孩子们手里。现在也有送书或文化用品的,不管长辈送什么,这时候应该是孩子们最高兴时刻。居民还保持着除夕夜吃饺子的风俗,除夕 之夜,全家人要一起用多种娱乐来度过,如:玩扑克牌,说笑话或唱卡拉0K等。正月初一清晨。院里居采用串门形式互相拜年。随后,亲友、同事也来 拜年了,进行礼节性的拜访。

  正月十五这一天是元宵节,又叫上元节或灯节,到了这天,四合院中的人们绝对忘不了吃元宵,因为这种吃食象征着合家团圆、和睦幸福。除了吃 元宵外,另一项主要活动是闹花灯。其实,老北京人过元宵节,是正月十三开始,到正月十七结束,一共五天,闹花灯就是在这五天当中。当年,东华门以东的灯市口地区,是老北京最有名的灯市。每到元宵节,人们就会从四面八方涌向灯市,逛灯、赏灯,自然也一定要挑选自己喜欢的灯买回家,挂到屋里或四合院当中,为得是增添喜庆的气氛。至于小孩子们提着纸灯笼,在四合院内串来串去,更是节日里必不可少的节目,在元宵节里人们的心情变得格外豁达,不管是家族上下,还是邻里之间,都多了几分宽容,甚至于有些积怨,都能够冰释雪融。元宵节过完,春节算是划上了句号可人们总觉 得像是没过够,特别是孩子们,没个十天八天,甭想把心踏实下来。

  五月初五是端阳节,对北京四合院中的人们来说,这也是一个重要的节 日,端阳节又称端午节、端五节、重五节,据说是为纪念战国时期大诗人屈 原而设立的节日,在端午节里,人们主要的吃食是粽子,相传,当年屈原投江之后用粽子投喂水中的鱼类,以免屈原的遗体被吃掉,这一习俗一直延续 至今。老北京人过端午节,家家户户都要包江米小枣粽子,或到街上的糕点 铺买粽子作为主要食品,四合院里面要摆上夹竹桃、凤仙花、玉簪棒儿等鲜花,住屋的正房墙上贴天师像或钟馗像,窗上贴红纸剪的蛇、蝎、蜘蛛、蜈 蚣、蟾蜍的图案。屋外和街门前插些菖蒲或挂艾叶。

  八月份十五是中秋节,对北京四合院中的人们来说,是除春节之外的最重要的节日。月饼是中秋节的传统食品。节前,人们总要买回一些以备节日食用。人们在明月之下放置香案,供上瓜果、月饼等吃食,作揖叩拜,祭祀月宫中的嫦娥。传说嫦娥成仙之后,曾资助过民间的小伙子。小伙子为了表示谢意,每到中秋,便在自家小院里安排月饼、瓜果等供品,祭奠嫦娥。这种风俗从此便流传开来。

  随着时代的发展,四合院也起了很大的变化,原来的独家独院被多家多 户所替代。尽管许多人家合住在一起,大多数四合院还是非常和睦的,今天住在四合院里的人家,只要一家遇至什么事情,大家都会来帮助,一家做了 什么新鲜饭菜,或是得到了有特色的鲜货,都要给街坊邻居送些去,让大家 品尝,反过来,一家人有了困难,比如说老人得了病大家都会伸手帮忙,有 的找车拉人,有的去医院挂号;谁家的电视机出了故障,懂行的邻居会主动 帮着修理;住在四合院里的人们虽然不是同宗同姓,却过得跟一家人一样。 尽管有时候也难免磕磕碰碰,但主流还是团结、和睦的。

  随着城市现代化建设的发展,北京的四合院在不断地减少。为了保留街 巷、胡同、四合院这些古老的文化传统,近年来,国家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采取了一些必要的措施,保留了一些特色的地区和建筑,使古老的文化传统得以继承和发展。


相关知识

解读老北京胡同的前尘过往 品味京韵风月
老北京胡同的前尘过往 “红灯区”八大胡同
解读老北京胡同的私语空间 京味十足的四合院
老北京胡同已成违建重灾区 装修队年接40单业务
大栅栏设计街区:老北京胡同里的迪拜风情
感受地道老北京风情 看老胡同人居装修范例
带您感受北京特色的四合院厅堂文化
北京国际设计周经典设计奖提名评选正式启动
台湾女孩为省房租 北京胡同房顶搭蒙古包
老北京地名的那点事 东坝与郑和的古往今来

本文来自 家居装修知识网 解读老北京胡同的前尘过往 品味京韵风月 https://biud.com.cn/news-view-id-1331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