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装修资讯 > 徐宗威:中国建筑创作的形势和方向

徐宗威:中国建筑创作的形势和方向

https://www.biud.com.cn 2012年03月16日17:17 家居装修知识网  

  各位嘉宾、各位代表:

  讲中国建筑创作的形势和方向,是个很大的题目。从筹备这次会议开始,我作了一些思考,但是很多问题仍没有想清楚。因为建筑和建筑思想涉及史学、美学、哲学、社会学、人类学等等学科,要想搞清楚这些学科,搞清楚这些学科的关系,搞清楚这些学科如何融会贯通在建筑上,太不容易了。但会议不能没有主题发言,我讲几个问题,和大家讨论和交流,算是抛砖引玉,讲错的地方,请各位嘉宾、理事和会员批评指正。

  一、中国建筑为中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做出重大贡献

  中国改革开放30年,取得了巨大成绩。有三件事让老外不解。用网络语言说,叫“羡慕嫉妒恨”。第一件事,中国经济保持了持续的高增长,世界平均水平是3%左右,但是中国始终保持在10%上下的增长速度。第二件事,中国社会始终保持着和谐稳定,东欧、中东风起云涌,中国有56个民族,地区经济差异巨大,但是中国社会始终保持着总体稳定和谐。第三件事,中国建筑的惊人成绩。像歌里唱的,有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画了一个圈,之后就是座座新城奇迹般地崛起。中国城乡面貌发生了根本改变。

  这三件事是相互联系的,中国建筑取得的惊人成绩为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起到了重要的支撑和基础的作用。使得中国城乡面貌发生根本变化,天津的五大道、风情街,上海的外滩、陆家嘴;广州的珠江两岸、北京的古城保护和奥运建筑、各地新的行政中心、新的机场航站大楼、新的住宅小区、新的城市绿地广场,杭州湾37公里的跨海大桥、华北平原上疾驰的高速铁路、青藏铁路、东北一汽的新厂房、西气东送工程、南水北调工程、三峡大坝葛州坝电站、全国八万公里的高速公路网。中国建筑的速度之快、数量之巨、形式之新,让全世界为之瞩目,设计水平和科技水平都站在了世界前列。

  改革开放三十年,中国每年开工的建筑面积保持在20亿平方米。去年,中国建筑业总产值11万亿元,占了中国GDP总量47万亿元的25%。中国建筑设计企业年营业收入超过1万亿元。中国建筑业安排农村就业人员4600万,中国建筑业带动了多个行业和产业的发展,为国民经济增添了活力。中国的人均居住面积达到了30平方米以上,水、电、气、热、园林绿化建设,极大地改善了中国人的生活和工作条件,促进了中国的工业化、城市化,提升中国人民的自信心和国家形象,彻底改变了中国的落后面貌。今天的中国人扬眉吐气,每一位中国人的脸上都焕发着由衷的喜悦。中国建筑为中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做出了突出贡献。这个贡献中凝聚着中国建筑师、工程师和所有建筑从业人员的艰辛努力和无私奉献。

  二、中国建筑创作和建筑实践需要正视存在的突出问题

  中国建筑创作取得巨大成绩,但问题也是需要正视的。前一段时间,我讲过中国建筑文化存在的“四远四近”。即中国建筑离自然、生活、民族、文化越来越远,离官场、逐利、浮华、西化越来越近。台湾一位建筑师讲,如果倒过来,四远变成四近;四近变成四远,就是中国建筑的方向。我说还不能这么讲。从建筑创作的角度讲,三十年来中国建筑创作最大的问题,是虽然我们每年建了那么多的房子,但是没有形成当代的主流的中国建筑风格。盲目追求建筑形式,过分讲究建筑装饰,违背自然生态规律,严重缺失建筑文化等问题十分突出。其中重要的背景原因是:

  (一)躬背的文化自信。改革开放30年中国经济繁荣社会进步,令国人扬眉吐气。但是中国200年的近代史,由于外族侵略,国力贫弱,国破家亡。加上文革浩劫,中国人对自己的文化将信将疑,缺少自信。改革开放之初,看到西方国家高楼林立,满街汽车,福利很多,自叹不如,以为比别人“矮一截”。由于缺乏文化自信,我们请外国的建筑师来做方案设计,并且把外国的设计师捧上天。很多地方的大型公建项目甚至竞标的机会都不给中国建筑师。在某些地方城市,这已经不是缺乏文化自信,而是卑躬屈膝,奴才文化。这种情形对树立民族自信和保卫中国文化安全都造成不利的影响。

  (二)盲目的照搬照抄。改革开放是中国需要坚持的基本国策,在改革开放中,中国受益颇多。但是建筑创作思想、建筑设计理念的学习和引进,涉及到世界观、价值观、哲学观等思想领域的学习和引进,需要科学态度和结合中国实际。不然,我们就无从谈坚持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无从谈坚持历史唯物主义和辨证唯物主义。部分中国建筑师没有很好地学习西方历史积淀的科学态度、理性精神、人文精神,反而热衷于西方所谓的流派和形式,城市里出现了不少高大奇异、奇形怪状建筑,形式大于内容、形像大于功能,也就不足为怪了。

  (三)陈旧的政策导向。今天到底中国的建筑方向是什么?到底中国的建筑方针是什么?不清楚。"适用、经济、美观"是中国上世纪五十年代的建筑方针。这个方针符合当时的中国实际,曾发挥过重要作用。但是今天,中国财政收入已经超过十万亿,已经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计划经济已经转变为市场经济,市场主体已经从国有经济一家独大转变为多元主体,中国国情已经发生了深刻变化。但是我们还没有来得及修改上个世纪五十年代的建筑方针。所以今天会议的讨论是非常必要的。

  (四)屈从的社会地位。中国的建筑师,有的时候很难做独立的艺术创作,很多时候很难表现出独立的人格。他们必须听命于开发商、投资商和所有的建设业主,似乎没有这些上帝的恩赐,他们就没法过活。一些地方实行地方保护,将非本地的建筑师拒之门外。他们对祖国的热爱、对人民的情怀、他们的建筑思想和设计理念,没有充分表达的机会,没有得到应有的社会尊重。建筑师的方案很容易被的业主意见左右,建筑师不能自由地进行设计,最终的设计方案往往不是建筑师的创作,而是业主的决定。

  (五)过多的行政干预。越是标志性建筑,越是有影响的建筑,行政的干预越多,往往这些建筑都是公共建筑。公共建筑的选址、投资、设计都是要由政府审定的。政府负有公共服务职能,政府审定没有错。但是政府的审定如果变成相关科室的几个人的意见,缺少必要的民主程序,忽视社会公众的参与,忽视建筑专家学者意见,建筑方案只能是行政部门的意图和偏好。

  (六)缺失的专业教育。中国的建筑教育很优秀,但也有不足。中国建筑师更多的时候是关注建筑本身,而忽略了与建筑紧密联系的社会因素、生态因素、人文因素、历史因素等环境和精神因素的影响。张锦秋院士讲,建筑要做好与人的和谐、与城市的和谐、与环境的和谐。说明了建筑与人、与自然、与城市的密切关系。但是现在的建筑学专业,城市规划、园林景观都已经从建筑学专业中分离出来。中国建筑学专业课程设置,需要加强生态、社会、人文学科的内容。

  (七)教条的用地政策。中国人多地少是国情,节约和集约用地是必须坚持的基本政策。现在一方面讲要营造良好的人居环境,强调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另一方面不断地在提高建筑容积率。城市建设需要集约发展,但总需要一个合理的集约程度。不然城市的建筑密度过大,容积率过高,窗子看窗子,房子贴房子。公建搞高层,住宅也都搞高层,缺少基本的公共绿地和公共空间,我们不可能有一个好的建筑文化环境。

  (八)片面的宣传影响。中国有如此优秀的建筑文化,有一代又一代优秀的建筑人才,有我们自己的设计大师、建筑大师。中国在文革后不再搞个人崇拜了。但是,不宣传中国优秀的建筑师也罢,外国的建筑师倒是没少宣传。鸟巢的设计师是皮埃尔•德梅隆(瑞士人),巨蛋的设计师是保罗•安德鲁(法国人),大裤衩的设计师是雷姆•库哈斯(荷兰人)。可中国的建筑师却很少人宣传。除了中国人何镜堂设计了世博园中国馆作了一些宣传外,其它建筑的设计师社会公众知道的不多。国家博物馆改造工程,都知道是德国人做的方案,实际上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做了很多方案的补充完善工作,马立东、薛明两位建筑师在其中就做了很多工作。在中国不应当出现只知外国建筑师,不知中国建筑师的现象。

  中国建筑理论的研究和建设不够,社会公众建筑知识的普及教育薄弱,对建筑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重视不够等,也是重要的背景原因。

  三、中国建筑创作始终与社会思想保持紧密的内在联系

  事实上,不只是中国,古今中外,世界上任何建筑创作的存在和任何建筑实践的发展都有着深刻的社会思想背景,都是与自然科学的进步、社会形态的演变、哲学思想的发展、艺术标准的确立联系在一起的,并构成了内在的互动关系。新中国六十年的建筑实践充分反映了这个内在的联系。

  第一个阶段(五十和六十年代的二十年),新中国建立之初,中国在经历长期外族侵略和长期战争之后,民不聊生、国家贫弱、百废待兴,这样的社会背景当然会反映在建筑上,但更主要的是新中国的政治理念和政权性质发生了根本变化。新中国是一个人民政权,人民当家作主成为国家的基本政治制度。文艺为人民为人民大众不是一句口号,而是一种社会实践、一种全民的行动。自力更生、建设新中国成为这个阶段一切工作包括建筑实践的指导思想。

  在这样的社会背景和思想指导下,中国开始建设了人民大会堂、历史博物院、民族文化宫、农业展览馆等十大建筑、天安门广场的改造、北京西部的行政办公楼等为代表的新中国建筑。这些建筑从建造目的、建筑形体,到建筑装饰、建筑风格都体现了这个新政权和这个新国家的性质、体现了这个国家的政治思想。这些建筑无一例外地表现了毛主席向全国人民和全世界所讲的“中国人民从此站立起来了”这种豪迈的政治气质和民族精神。讲自力更生,当然是讲自己的建筑文化、自己的建筑形式。虽然“苏联风格”有一定的影响,但不是主流。那个阶段农展馆、北京站、民族文化宫等为代表的大批建筑,比较多地延续和表现着中国固有的建筑形式。

  第二个阶段(七十和八十年代的二十年),新中国的建设并不那么顺利和平静。蒋介石反攻大陆和颠覆活动不断,朝鲜战争和帝国主义的封锁、苏联撕毁协议发动边境战争、几千年封建社会各种思想的阻碍、党内和社会上各种怀疑甚至反对的声音,要想建设一个全新的新中国、建设一个在人类历史上史无前例的新的政治体制和政治理念,谈何容易。毛主席在上一个阶段的中后期发动了文化大革命。我理解其中一个重要的初衷就是巩固新政权、维护新的政治理念和新的政治制度。以阶级斗争为纲,反对封资修,深挖洞、广积粮。先生产、后生活,这成为第二阶段整个国家的政治理念和社会实践。这样的社会和思想背景当然左右着中国建筑创作和建筑实践。

  这个阶段,沿海地区边疆地区很少建设,内地的工业项目相对较多,但城市里的公共建筑仍然不多。北京的城墙拆掉了、绝大多数的门楼、牌楼也都拆掉了。经济,适用,有条件情况下注意美观是这个时期建筑创作的基本方针。北京国家图书馆、北京西单百货商场、北京饭店、首都国际机场建设起来了。也可称得上是这个时期的代表建筑。虽然受到西方的封锁制约,但是新中国经过30多年建设,尤其是加强了基础工业建设,有了新的技术和新的材料,独立自主地发展和建设了一批像国家图书馆、北京饭店那样有现代感的建筑,总体上这个时期的建筑形式和建筑风格还是中国的。

  第三个阶段(九十年代和新世纪十年的二十年),虽然1978年是计算改革开放的起始时间。但国门真的打开,新中国从计划经济转变到市场经济,是从上个世纪的九十年代开始的。92年小平同志南巡并发表讲话,93年中央十四届三中全会作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决定,中国开始实行市场经济。

  这个时候毛主席不在了。中国社会的中心思想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改革开放,发展是硬道理。这个时期,中国充满了对世界的向往,对发展的憧憬,对富裕的渴望。中国经济进入快车道,市场经济机制不仅在资源配置上起到基础性作用,在社会的更多方面市场机制亦起到重要作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改革开放,发展是硬道理,不仅是中国社会实践的核心思想,也是中国建筑创作的指导思想。北京的央视大楼、国家大剧院,上海的金茂大厦、环球金融中心都是改革开放的代表建筑。很多旧城区、很多传统建筑被拆掉,新的住宅和新的公共建筑取而代之,当然体现了发展是硬道理。中国成功举办奥运会和世博会,离不开奥运场馆和世博场馆的建设。这应当是这个时期最典型的建筑实例。中国涌现出一批批设计品质精良的建筑精品,但也产生了不少遗憾建筑。

  这个阶段,外国资本、外国技术、外国管理、外国的建筑设计思想涌入中国,叫纷至沓来,争先恐后。传统的、现代的、作旧的、折中的、奇异的、中国的、欧洲的、世界的,在中国城乡出现了“多元”和“现代”的建筑形式和风格。西方现代建筑思想影响下的所谓表现主义、解构主义、立体主义、超现实主义的建筑受到部分中国建筑师的追捧。

  改革开放之初,中国流行一首歌,叫“外边的世界好精彩”。很多人喜欢唱,但对精彩是有标准的、精彩是有代价的认识不多,特别是对精彩中的精华与糟粕甄别更不够。

  四、中国建筑创作应当批判地借鉴西方现代建筑思想

  近代,西方社会发展很快。但是快不一定就好,快不一定就方向正确。工业革命之后,西方国家竞争和铜臭无处不在,社会关系变成人与机械的关系、人与资本的关系,征服了机械力量的人类对自然环境造成了巨大的破坏,社会矛盾、国际矛盾日趋紧张,科技进步虽然促进了生产发展,但又使人们对传统、对文化、对社会产生了动摇和迷茫;理论和文化的多元化固然丰富了世界生活,但又产生了彷徨而不知何去何从。

  达尔文的进化论,提出了生命的起源和生命进化的理论假设,但对人类社会和人类传统的藐视和否定也随之产生。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提出时间和空间的全新认识,人类认识世界的思维方式发生了本质的变化,但也带来了社会上相对主义立场的盛行。J-德里达的后结构主义哲学思想,引发人们对陈规旧习和传统文化的彻底否定。种种思潮风起云涌,反映了在新技术条件对人和人、人与自然关系的不同理解和认识,反映了社会关系中充斥着消极、颓废、紧张、激进、反叛。

  在这样的社会背景和社会思想中,自工业革命以来西方的建筑思想和建筑实践发生了颠覆性的变化,西方建筑变得令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几千年积淀下来的精湛完美的经典建筑风格已是昨日黄花,各种新手法、新形式的现代和当代建筑与社会的变化相呼应,其中既有美丽的鲜花,也有腐臭的毒果。出现了一批形式与功能统一的优秀的现代建筑,但也出现了一批反传统、反文化、反理性、反秩序的不伦不类、奇形怪状的建筑盛行欧美,蔓延世界。

  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西方建筑美学出现了三个明显的特征:其一,建筑创作追求复杂、无序,概念艺术、偶发艺术、最低限度艺术,表现主义、解构主义、立体主义、超现实主义的建筑占据了突出位置。其二,建筑不再是建筑之外的某种精神的像征。建筑只表达建筑自身的理性和意义。建筑只是建筑自身的意识、诉求和语言。其三,美学不再是指导艺术实践的理论。美学变成了教人把不是艺术的艺术当成艺术的理论阐述和审美判断。

  中国改革开放大门开启之后,这些思想在还没有来得及分析和梳理的情况下,堂而皇之地涌入中国,并争先恐后地在中国打造着体现这些西方现代建筑思想的建筑作品,且在不少城市形成了盲目效仿和照搬照抄的倾向。部分的中国建筑师对西方近现代当代建筑中优秀的部分视而不见,将现代主义建筑等同于玻璃盒子,等同于高大新奇,似乎成了妆扮所谓“国际化城市”必需的胭脂水粉。

  分析和批判西方现代建筑思想,有三点需要明确:第一,西方现代建筑思想中的反理性、反文化部分,是在西方特定的社会背景和特定的土壤中形成和生长的,和中国的国情完全不是一回事。就像当年拿共产国际的思想来指导中国的土地革命差不多。正像宋春华部长批评的那样,中国建筑不应当乱跟风。第二,西方现代建筑思想中,虽然有适应工业化、采用新技术和新材料等积极因素,但是仍需要分析和批判的态度。因为新技术和新材料,如果是高能耗的、是破坏生态的、是影响环境的,依然是需要选择的,有些内容是不可以仿效的。西方用巨大的代价换来的教训不能忽视,我们更不能重复西方的错误。第三,学习和借鉴西方现代建筑思想,最终要回归到柯布西耶和包豪斯等所创立的形式内容统一和人本精神为上的基本的现代建筑思想上来,要落在提高中国文化自信这个落脚点上。中国不能放弃自力更生的伟大精神,这是中国能够在今天这个纷纭复杂的世界上生存发展的唯一之道。在可以预见的历史时期内,中国的建筑师应该利用历史机遇赋予我们的巨大而广阔的舞台,不断发展、完善中国自己的建筑文化,探寻符合当代实际和历史趋势的中国建筑之道,走出一条中国自己的建筑文化强国之路。

  事实上,70年代以后,由于能源紧张、环境恶化、文明冲突、文化缺失、人性异化所酿成的苦果日渐显现,不断引发西方建筑师的反思,西方现代建筑思想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概括讲就是回归到理性和传统的道路,西方建筑思想更加强调人本精神,保护自然和尊重文化。而这一趋势的发展和建筑理念的实践,需要中国建筑师结合中国国情认真关注和研究。在西方建筑思想面前,中国建筑不能简单模仿,更不能亦步亦趋,随波逐流。

  五、中国建筑创作应当发展中国自己的建筑思想,走自己的道路

  中央六中全会作出发展和繁荣中国社会主义文化决定。这一决定是重大的、战略性的,意义深远。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经济上强大不算强大,军事上强大也不算强大,重要的是文化上要强大。中国没有文化上的强大,不可能真正强大起来。所以中央要求,全党和全国人民树立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中央六中全会的决定,为中国文化和中国建筑文化指明了发展方向,也为中国建筑创作赋予了时代要求。我们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国特色和谐社会。这个宏伟的目标赋予了中国建筑创作和建筑实践艰巨的历史任务和重大的历史机遇。社会公众对弘扬中国建筑文化、营造良好人居环境寄予殷切期望。在认真贯彻稳中求进、节能减排、保护环境的政策要求中,中国建筑创作必须努力实践继承与创新中国建筑文化的历史任务,发展和繁荣中国自己的建筑思想。

  中国的当代社会与传统文化之间存在着巨大断层,我们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一跃进入了工业化甚至部分后工业化的社会,传统建筑文化与当代需求之间出现了巨大的鸿沟。数千年积累而成的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离我们渐行渐远,而当代中国新的建筑思想的精神内核还不够清晰。在外来强势文化的猛烈冲击下,我们不能邯郸学步、盲目模仿,挫伤和削弱中国人的自信心和自豪感。

  中国建筑师要加强对中国建筑实践实际问题的深刻剖析和系统研究,探索和建立中国自己的建筑理论。对此,每一位中国的建筑师、每一家中国的建筑设计团体都负有重大的光荣的历史责任。发展和繁荣中国自己的建筑思想,有几个问题需要认真研究和把握。

  (一)建筑本质。

  建筑的本质是为人服务。西方自古希腊起源发展而来的人文主义,和东方文化中的天人合一思想,其实都讲了建筑的本质是为了人的生存和发展。

  《韩非子-五蠹》讲,“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兽众,人民不胜禽兽虫蛇。有圣人作构木为巢以避群害,而民悦之使王天下,号之日:有巢氏。”这一段话描述了建筑的本质是首先是为了人类的生存。今天被蛇咬、明天被虎吃,人类面临巨大的生存危机。除了禽兽的威胁,自然界中的狂风、暴雨、骄阳酷热、三九严寒,都对人类的生存构成威胁,需要"筑屋"来保护人类生命。

  建筑的本质不仅是为了人类的生存,建筑还为了人类的发展需要。《春秋典》有,天子九里、公七里、候五里、子男三里,讲当时已经有了筑城规范。战国时期《考工记》有了“匠人”篇,宋朝时期《营造法式》把中国建筑技艺系统化和文字化。在漫长的岁月中,形成了宫殿、庙宇、府衙、城堡、园林、宅院等多种类型的中国建筑,满足了人类在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等多方面的发展需要。

  讲建筑本质在于说明,建筑的创作和实践不能忘记建筑的本质。第一,建筑为人服务,而不是人为建筑服务。建筑为人服务,就是为人的全面发展需要服务,人的发展需要就是建筑的功能。功能是第一位的,建筑第一位的任务是满足功能的需要。可以依靠自然解决的通风、采光,结果人为地加大建筑体量,必须靠空调靠照明来解决,这就变成了人为建筑服务;可以在建筑平面组织的交通,结果人为地变成立体交通,必须依靠电梯电力来解决,这就变成人为建筑服务。

  第二,建筑为人的适当需要服务,而不是为人的不适当需要服务。人的需要是全方面的,但人的需要有适当需要和不适当需要,如果一个三口之家的居住面积120平米是适当的,但三口户型的住宅建到300-500平米就是不适当的。如果一套120平方米的住宅装修需要30万元就好了,是适当的。但装修花掉300万元还不好,就是不适当的。

  第三,建筑是为人类适应自然,规避危害,而不是为了战胜自然,破坏环境。超高、超大、超密建筑已经远远超出了适应自然,而且对自然造成了破坏。可再生材料、可降解材料是建筑首选,而大量使用开工挖石,制成化工产品和合金产品的材料是不可持续的。

  (二)建筑形式。

  建筑形式不仅是审美取向问题,更是文化问题、是政治问题。因为任何一个建筑形式都是一个民族历史文化的载体、表现和象征。阿扁搞“台独”,在台湾搞去中国化,历史书上的、文字里的、音乐里的、美术里的,他恨不得都要删掉中国内容。但是台湾岛上的中国建筑形式他是删不掉的。他不可能把房子都拆掉。台湾博物馆、中山纪念堂一看就是中国的,永远是中国的。

  辛亥革命后,中国建筑师按照"吾国之固有建筑形式",对传承和创新中国建筑形式风格进行了积极和不懈的努力。经历过从“整体”仿古模式、“局部”仿古模式,到“简约”仿古模式的大胆尝试,其中很多作品都是成功范例。解放前,国民党政府在「首都计划」中也提出过"中国固有之形式为最宜,而公署和公共建筑尤当尽量采用"的建筑方针。新中国成立后的初期,由于反对“封、资、修”等政治原因,对中国传统建筑形式,采取回避态度。经济、适用、美观的建筑方针,实际上也没有触碰中国传统建筑形式问题。

  改革开放后,对中国传统建筑形式给予了应有的尊重,但由于工业化城市化带来的人地矛盾,和新技术新材料的出现,中国传统建筑形式已经难以在城市广泛传承。但在传承与创新中仍做了积极的尝试。吴良镛先生的北京菊儿胡同改造工程,崔恺先生完成的北京外研社大楼项目,都有不俗的表现,成为大家学习的成功范例。但十分遗憾的是,在改革开放的三十年中,在滚滚的城乡建设大潮中,没有形成这个伟大的时代和伟大的国家的主体建筑形式和建筑风格。在下一波的城乡建设中,如何在传承中国传统建筑形式和风格的基础上,探索符合时代要求的当代中国的建筑形式和风格,应当是中国建筑师共同的光荣使命。

  维也纳新年音乐会是一个品牌更是一个音乐盛宴。维也纳新年音乐会每年上演的曲目,多数是老旧曲目,依然受到热烈的掌声和欢呼。说明什么?老的不一定是坏的,旧的不一定是不好的。相反,老的经过时间和历史的锤炼,一个曲目、一种艺术形式才可能丰富、完善和成熟,才有可能焕发出精彩夺目的光辉。创新是需要的,但创新需要理性。盲目的创新将意味着对老旧事物的所有成本和人类感情的抛弃和否定。

  (三)建筑审美。

  什么样的建筑是美的?这确实是个很难回答的问题。因为每一个人都会有自己不同的审美标准。但是,这个问题又是必须回答的。因为建筑审美的取向和标准关系到建筑创作的方向。

  现在有一种观点,认为建筑审美似乎没有标准,因为谁也不能说"圆的"一定好,或"方的"一定好,更或"圆的加方的"一定好。这种认识是不可取的、也是危险的。因为如果建筑审美真的没有标准和判断,如果建筑审美可以是随意的、甚至可以是无结论的,将直接影响建筑创作方向的讨论,而且这个讨论将变得失去意义。在不同的社会条件下,存在着不同的审美取向和审美判断,这是客观的,但这并不能否认,在不同时代和不同社会条件下,仍然存在着一个社会主流的审美标准。

  什么是社会主流的审美标准?毛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仍然是今天这个社会的建筑艺术和建筑审美的座右铭。毛主席讲,文艺为什么人的问题是个根本问题。文艺是从属于政治的,但反过来又对政治有深远影响。毛主席的讲话已经过去60多年了,虽然国情发生了深刻变化,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的宗旨没有改变。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仍然是为人民服务。人民文艺和人民艺术仍是需要坚持的方向。

  人民大众喜欢的,符合人民大众审美要求的,满足人民大众文化习惯的,应当是中国建筑审美的基本标准。建筑与自然和谐相处,依山傍水,负阴抱阳,绿树环拥,鸟语花香;符合中国文化中过日子尊老爱幼,生活中邻里互助,勤俭持家不浪费、生活更加方便、工作更有效率;有中国文化的对称美、规则美,天人合一,是人民大众喜欢的。为谁做建筑是中国建筑师需要扪心自问的问题。这个问题含糊不清自然带来建筑创作方向的不清。

  (四)建筑道德

  在建筑创作和建筑实践中,需要提升道德水平和道德规范。约翰-罗斯金写的《建筑的七盏明灯》中,除了关于听从上帝的安排和服从上帝的意识等上帝创造论外,讲到建筑师的道德部分是可以参考的。建筑道德主要表现在对人、对自然、对社会的责任。

  谁都想住有阳光的房子,谁都希望自己房前有一片绿地,谁都希望有一湾清澈溪水从门前流过。透过窗户看不到青山绿水,看不到树木,看不到绿地,看到的除了房子还是房子。房子挨着房子,窗户挨着窗户,住宅楼叫亲嘴楼、叫握手楼。这还可以叫不道德楼。这是建筑对人的不道德。

  同样的建筑材料,山里的石材、地下的矿土、林中的树木,都是自然环境生命体的一部分,用这些材料可以造出精湛完美的房子,也可以造出粗制滥造的房子,有的房子可以使用30年,有的房子可以使用100年,用同样的建筑材料,造出粗制滥造和寿命短暂的房子,叫对自然的不敬。这是建筑对自然的不道德。

  房子原来每天10个小时有阳光,前面盖个更高的房子,遮挡后每天只有1个小时有阳光;一些大超市大商城,没有外窗,外墙完全包装起来,房间里没有清风拂来,更没有阳光抚慰;建筑只要可能就见逢插针,房子密度超出了合理的容积率水平,这是建筑对社会的不道德。

  讲建筑道德其实就是讲建筑师的道德。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道德金律,也是建筑师的道德金律。

  中国的建筑创作正处在一个改革开放、蓬勃发展的伟大时代。历史赋予了我们艰巨光荣任务,也赋予了我们机遇和挑战。我们必须巩固已经取得的成果,正视面临的问题,树立起正确的建筑价值观,弘扬建筑的正气,努力实践建筑与人、建筑与自然、建筑与城市的和谐,积极探索立足于中国社会主义文化内涵的中国建筑道路。在中央发展和繁荣中国文化的指引下,在中国建筑师和建筑设计团体的努力奋斗下,中国建筑文化必将迎来明媚和谐的春天。

  谢谢大家。

  

  中国建筑学会秘书长   徐宗威

  2012年03月16日

相关知识

徐宗威:中国建筑创作的形势和方向
搜狐年度设计盘点:中国设计人的2013和2014
“发展和繁荣中国建筑文化”座谈会将召开
西藏建筑专家徐宗威先生学术交流报告会
直播:2013中国建筑学会年会暨学会成立60周年大会
全国甲级建筑设计院建筑创作方向工作会议在京召开
发展和繁荣中国建筑文化—寻找中国好建筑
2012年中国建筑学会年会新闻发布会在京召开
2012年中国建筑学会年会在北京隆重召开
陈宗云:中国卫浴企业缺少的是机会 不是安慰

本文来自 家居装修知识网 徐宗威:中国建筑创作的形势和方向 https://biud.com.cn/news-view-id-1077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