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装修资讯 > 华耐登山队:走出去是为了更好的回来

华耐登山队:走出去是为了更好的回来

https://www.biud.com.cn 2015年08月25日17:08 家居装修知识网  

网易家居报道2015年7月10日,华耐登山队麦金利登顶荣归,“征无止境7+2 ”前四站圆满告捷。

自2012年2月1日华耐登山队首度成功登顶北京第一高峰——灵山以后,其先后征服了云南哈巴雪山,四川四姑娘山二峰,继而定下攀登七大洲最高峰,并徒弟抵达南、北极点的“征无止境7+2 ”伟大攀登目标。

此次麦金利登顶是“7+2”的第四站,继登顶海拔5895米非洲之巅乞力马扎罗、5642米的欧洲之巅厄尔布鲁士峰,6964米南美之巅阿空加瓜之后,华耐登山队又一次成功登顶海拔6193米的北美最高峰麦金利峰,用集体的淬炼见证了华耐不间断的攀登精神。

为深入了解华耐登山队员们攀登过程中的心路历程和他们对攀登精神的最佳解读,网易家居特别邀请贾庆贺、宋强、马建国、吴秀峰等四位登山英雄做客网易嘉宾聊天室,与网友共同分享攀登感悟。

时间:8月19日14:30

地点:北京网易大厦25层嘉宾聊天室

主持:网易家居 周丽媛

嘉宾:华耐登山队总教练 贾庆贺

华耐登山队教练及摄影 宋强

华耐登山队队长 马建国

华耐登山队队员及记者 吴秀峰

华耐登山队:走出去是为了更好的回来

以下为访谈内容实录:

   “攀登”是华耐文化的实践

网易家居:各位嘉宾好,首先想了解一下为什么各位在繁重的工作压力下还组建登山队并积极参与到登山中去呢?登山队组建之初有怎样的故事?

华耐登山队队长 马建国
华耐登山队队长 马建国

马建国: 2012年2月1号,在公司提倡攀登文化、攀登精神的背景下,我们首次攀登了北京的灵山,在行业里引起了不小的反响。大家对于“攀登”,更多的理解会是旅游攀登,那种登山完全是放松的。而我们对于“攀登”的理解,更多的是无论市场形势好不好,都需要一种持续不断的爆发力和持久地耐力,而且在困难面前不退缩的精神。因为往上攀登时每退一步就说明你向上攀的路又多了一步的距离,所以只能向上走,因为大家都需要努力,都需要成长,也需要毅力,而企业在不断发展壮大的过程中,在细胞裂变的过程中更需要不断学习的源泉和动力,这就在于每一个基层员工一步步地丈量,这个丈量就我们就用登山的形式来参与。我们从最初的500人参与登山,到这次只有4名队员,在从多到少的过程中,是因为困难程度高了,参与人数少了,但在攀登的路上体会的人会更多,能让更多人理解攀登的内涵。因为我们不服输,我们不会向任何困难低头,这种精神恰恰是现代(现代装修效果图)企业匮乏的,我们组建登山队,是要用实践的每一步实现我们的诺言。

我们的口号可能喊了很多,让所有人都能听到,但我们到底能做到几个?能做成什么样,这是我们真正攀登的实质内涵。不管实际攀登了多少座山,实际工作中一刻都不能停下,而且我们要比别人做得更优秀,这也是我当时加入登山队最开始的想法,给自己的历练,以及攀登了几次雪山后不断给自己树立新的目标,永远没有新的尽头,这是我的理解。

网易家居:华耐为什么要成立这样一个登山队?在选拔过程中对队员有哪些要求?

华耐登山队总教练 贾庆贺
华耐登山队总教练 贾庆贺

贾庆贺:华耐登山队是在公司“攀登精神”的影响下组建的,企业文化永远要有落脚点,一定不能只在嘴上喊。于是为了践行企业文化精神,公司决定组建一支家居行业的登山队。组建登山队是我和宋强的提议,最后由公司高层和贾峰总裁决策确立组织这样一支登山队。登山队员当时是在全公司内选拔,队员的要求是首先在公司企业文化进行过程中表现比较突出的,而且能够代表某一区域或某一个领域的员工来参加登山队员的选拔,最初我们有20多名登山队员,一直到现在逐渐还有新的队员加入进来。

网易家居:现在整个登山队的成员有多少人?选拔登山队员会对他们的体能有一定要求吗?

贾庆贺:登山团里的队员不断新老更替,没有准确的数字。比如我们去麦金利,原来预定六名队员,但当地只给了我们五个名额,那五个名额中原来也是有女队员名额的。但后来由于签美国签证比较难还有其他的一些原因,最后我们变成了四个队员。而且以后还会有新的血液不断加入,因为贾峰总裁已经确定了登山队的基调:登山一定不是少数人的运动,我们要尽可能辐射到所有员工,让华耐的所有员工尽可能有机会成为登山队的一员。所以现在每年都有在不断选拔新的队员加入到我们的登山队伍中来。

我们首先有一个储备干部登山队,因为华耐登山队的正式队员一定要是有登过雪山经验的,后续还有各个小区、各个阶层的训练。今年10月份公司预计要组织一次中高层管理者攀登四姑娘二峰或三峰的计划,攀登过程中就要选拔一些新的队员加入大总的大登山队的队伍中来。

网易家居:小强应该是现场几位登山队员中最年轻的一位了,您这么年轻就加入到登山队,同时兼顾工作和登山,你的爱人有没有意见?家人怎么看你登山的这件事情的?

华耐登山队教练及摄影 宋强
华耐登山队教练及摄影 宋强

宋强:登山是我非常热爱的一个职业,能把爱好和职业结合是很好的事。当然,登山会有风险,因为我们爬的这些山一般相对来说比较成熟,有一定难度。登山还需要我们把控好天气,做好风险管理,所以最后不会出太大问题,最多就是身体不舒服,也可以下撤。我跟家里人也都做好了工作,他们也很支持我做这个工作。

网易家居:“秀才”老师,我很好奇您为什么会有这样一个外号,是和您的个人技能有关系吗?

华耐登山队队员及记者 吴秀峰
华耐登山队队员及记者 吴秀峰

吴秀峰:比如马建国是我们队长,我们就喊他“马队长”,“小强”,因为他叫宋强,我们就叫他“打不死的小强”,庆贺教练开发了几个农场,我们就称他为“庄主”。至于我,第一是因为我的名字里有“秀”字,第二是因为我有十年的军旅生涯,在部队里做过记者,处理文字性工作,所以他们给了我这样一个别称,叫“秀才”。

网易家居:原来您还曾经和我们是同行,那您在登山过程中担任随行记者吗?

吴秀峰:主要是一个心路历程的记录和传播的过程,小强是我们的高山摄影,所有后期要制作的视频片,海报照片,都是小强来拍的。我就是写一些传播的东西,和大家的互动,包括每天的记录,路途当中遇到的一些事情,通过文字和后方互动,这样大家能更加了解登山队在登山过程中的一些东西。

“那些征程”让华耐人成长蜕变

 

网易家居: 我想了解一下,攀登过这么多座山峰,每个人心里记忆最深的事情是什么?过程中遇到过哪些危险或是让您们感动的故事?

马建国:到目前为止,在我们所有的经历中,我们脑子里最常回忆起的片断是在云南的哈巴雪山。在登哈巴雪上之前,我们就没有高山攀登经历,也没有上过雪山,我们要一次性完成一连串的所有的,从适应、修炼、徒步、攀登、下撤的过程。在登山的过程中,令我印象最深的是到了将近5100米雪线的时候,发现那里全是冰,不是雪,冰面上都能照出影子来。我们那会有两组将近八名队员,我当时作为副队长,实际上担心。但是当时我也不知道从哪里来的勇气,当庆贺教练问起来“谁先上”,我就往前跨了一步,说“我先来”。其实那步跨出时自己也没有把握,自己也不知道下一步该迈向哪儿,我们到底能不能在冰面上走。因为我们没穿过冰鞋,我们想滑冰的时候脚踩在上面都会滑倒,但穿上就得向上走,当安全锁扣在安全绳上的时候,我那时候的想法是我们已经踏上了那一步,只有向前走。

那一幕我经常在登山过程里回想,当时的心理,说好听一点,好象是勇气,但更多的可能更是一种担当和责任,也是一种心里的突破和尝试。义无反顾,因为只有往前走,你才有机会;只有往前走,你才有动力;只有往前走,遇到你可能会遇到的困难,你才会去面对它。所以那一刻,是我在历次登山中印象最为深刻的。

当然,还有其他很多时候,每次登山都会很苦很累,渴到没有水喝,或者饿到抬不动腿的时候时常有,但第一步走出去了,人生经历就会更精彩。当我跨出那一步后,才有机会去攀登四姑娘山,攀登“7+2”的四座山峰,以后还有更多山峰,同时也让我们的生活有了更丰富多彩的变化,人生的经历和阅历也更宽广。

其实我们登的每一座,到过的每一个城市都不一样,比如在俄罗斯,我们感受到了厚重的俄罗斯文化,它的护栏都是用铸铁做的,几百年都不会腐朽,它建一座教堂需要四百年的时间,把文化积淀给了更多人。我们去美国,发现那里的天很蓝,空气非常新鲜,在那样一个发达国家,世界超级大国,能够在人文自然和绿化方面保持得非常好,我们应该去借鉴,。我们去非洲,那里有非常贫瘠的土壤下孕育的生命,他们也很欢乐,他们也在生活,用原始的标枪打猎,但他们也在生存,也活得很开心、快乐,因为在非洲有那么多的原始动物;当我们去了阿根廷,曾经辉煌的阿根廷,现在依然在享受着它的生活,有庄园、有葡萄园,有更多的历史和人文气息,视野的开阔也让我们的心境有了质的变化,这是因为走出了第一步,我们才有机会去领略这样的风景和感受当地的文化。

当我们回到我们生存的北京,虽然有雾霾,虽然交通拥堵,但我热爱这片土地,因为我是中国人,因为我们在哪里都不会落根,我们一定会回到这个地方。这里有我们的亲人、我们的工作,我们更多的朋友以及未来的规划,所以我们去领略更多人文自然的时候,是为了更好地洗净本来的铅华和浮尘,但我们回来,更需要亲近自然、面对困难的勇气以及扛起肩上的责任,担当也是登山让我们有很大蜕变的一个地方。

网易家居:马队长讲得太精彩了,“登山让华耐人更有担当”。接下来请问摄影小强,在寒冷艰难的攀登过程中,拍摄应该是件很困难的事情,这个过程中哪次拍摄让你觉得难度比较高?您觉得在整个过程中哪件事情是你记忆比较深刻的?

宋强:拍摄难度很高的是在这次的麦金利,这次的雪山和之前那三座不太相同。在这次的攀登中,更多时候我们只能通过每个人10米或20米左右绳子的距离同步走或同步休息。对于普通登山来说还OK,但是我就需要掌握好节奏,因为不可能都是在休息,或者到目的地以后再拍,那样资料会太少。我的视频大部分都是攀登的过程中拍的,晃动的情况下,照片也仅限于在队伍里这条路线上的角度,之前大家没有连在一起的时候,我可能会走得快一点,走到上面离大家几十米,或者再快一点,到独立的位置,在队伍的侧面来拍,这样纵深感就会拍得很漂亮。

现在在麦金利,更多时候想要有这种成就感,就要等到上坡或转弯的地方,等到地形自然把队伍拉开,才能拍,而离我比较近的人也有十多米,很难拍出前景比较大、后面比较虚化的画面,空间感和艺术表现能力相对来说就受到很多局限。

麦金利靠近北极圈,虽然我们是夏天攀登,但依然比较冷,而且这次没有一个严格意义上的大本营,每到一个营地都需要带上所有东西,搭上营地再走,再到下一个地方扎营,所以没有充电的地方。于是我就背了20块电池,很多时候要把它放到随身的兜里,因为体温可以保证它正常的电量。

在这么多次的攀登里,麦金利也是给我印象最深的一次。可能是虽然攀登这个山的技术难度没有特别大,但它对于人身体的要求特别高的。同一个队伍里有登顶过8000米的,在这儿还是因为行进速度稍微慢了一点,美国小组还是建议他下撤了,因为按照美国的想法和要求,他还是不具备攀登的实力,时间上还会拖长。所以总体来说,我们要带上所有吃的喝的穿的用的,这些东西来攀登,确实是强度非常大,是在我之前所有的登山里是强度最大的一次,同时还要兼顾拍摄,好在我们坚持下来了。

网易家居:贾教练,从专业角度,您如何评价已经攀登过的这几座雪山?哪些事难度比较高?哪些事情您印象比较深刻?

贾庆贺:华耐登山队组建方案是我提的,第一次带着二十几名队员奔着他们连想都不敢想的目标成功登顶了哈巴雪山。以及后来我们在攀登过程中确立了“7+2”的目标,第一次带着大家走出国门成功登顶非洲的乞力马扎罗,一直到现在,我们成功登顶麦金利整个过程中,因为我跟大家的角色可能不太一样,所以对于我来讲,每次攀登,人员结构的组成,我们都要合理组队,科学训练,有计划地攀登,同时还要安全跋涉。每一个环节对我来讲是一刻都不能松懈的,在我看来,从组建登山队,一直到登山队取得目前这个骄人的成绩,离不开在座每一位的共同努力。

我个人记忆比较深刻的是两座山,一座山是哈巴雪山,因为哈巴雪山是带着原来没去过雪山的人成功登顶的生命中第一座雪山,确实是心理压力特别大,登雪山的前三天我和小强基本没怎么睡过觉,做了很多工作。这座山本来是一个适应性和训练性的山,登山基础性的山,从风险控制来说,没有。但登山的魅力就在于即便你做好所有的应对,但还是有一些惊险和刺激,还是有一些意想不到,它的魅力也在于此,我们所谓的“探险”。

另外一座山就是麦金利,因为麦金利确实有别于我们登过的所有山峰,攀登它的过程中我们更多体会到了美国的文化,公平、环保。我们登其它山的时候,经济基础允许的情况下,我们可以雇很多当地人来协作,帮我们拿登山装备,背水,驼食物,我们只要带着自己当天需要用到的东西就可以了。“7+2”是成熟的商业路线,大家通常都是这种模式,但“7+2”里只有美国的麦金利要求的是团队里所有装备都要平均分成每一份均摊到在这个团队里的每一个人身上,我觉得这是一个特别大的挑战。原来我们背一个小的冲顶包就可以了,但这次麦金利的攀登,除了这些以外所有的个人装备,包括账篷、睡袋,以及在20天里所有的干粮和水,全部都要扛上。同时后面还要拖一个特别大的雪橇,装的更多的是公用装备,比如厨房(厨房装修效果图)、雪橇,厨房用到的食物和燃料,包括团队里会有几个装大小便的马桶(马桶装修效果图),因为整个麦金利攀登过程中是要求所有排泄物都要带走的,不允许留在山上,这一系列的东西全部要你自己带着,而且全程监控。美国的风险控制非常严格,要求全程监控,我看了一下,基本要求15米的绳子,拽太紧不行,前面人会特别累,同时又不能有太多富余,有富余就会导致一种结果,比如冰裂缝,大家可以想一下,如果前面一个人的绳子特别松,后面一个人绳子也松,如果他真的掉到冰裂缝里,他下坠的距离就长了,如果前面和后面都紧绷着,他基本就不会有太大的冲坠。大家知道,只要有冲坠就会有速度,当速度起不来时一个人绝对安全,如果当速度起来了,很有可能把前面和后面的人都带下去,因为不是只有一个人的体重,而是他的体重+他的雪橇+他的背包,很可能在200斤以上,加上10米的速度、惯性,后面的人很难刹住的,所以要求15米的绳子基本是在很紧张的状态下。对于我们整个登山队员来讲又是一次新技能的掌握学习、新的攀登方式,难度是比较大的,所以这次我们能够成功登顶并下撤,完成麦金利攀登目标,我觉得还是特别不容易的。

网易家居:您说的哈巴雪山是第一次带着从来没有登雪山的人攀登,您在最开始的时候会比较侧重教他们哪些方面的技能?从来没有登山的人在登山时有可能遇到哪些危险的情况?

贾庆贺:因为哈巴雪山是入门级的基础雪山,需要掌握的技能其实是比较少的,一个是结组前进,另外一个就是使用路绳,再就是我们叫冰爪的使用。但对刚刚踏入登山的队员来讲确实比较有挑战,当时去了22个人,我们要保证能够成功登顶,同时又保证安全下撤。在这样的前提下,本来去哈巴雪山我们可以坐大巴坐到这个小圈,再到大本营,本身应该是骑着马,或骑当地的骡子上去,但我和宋强临时决定改为徒步。因为18公里的攀登过程主要考核登山队员两项指标,一个是高原反应适应能力,第二项指标就是在这样的状态下你是不是能够完全服从登山教练和我们登山向导的领导,能不能做到团队协作。到了大本营,发现我们的政策还是比较英明的, 5000米平时行进的技巧、步伐和频率一定是不一样的,登山教练的价值在于他能发现每个人的节奏,告诉大家适合他们的节奏,然后让整个登山队能够有序地完成攀登,就是因为有很多人不能听我们的指导,盲目自信,有人觉得自己原来踢足球的,一场足球踢下来八九十分钟没问题,登这个距离对他来讲也能跑得了,但是他别忘了,原来他是在海拔500米以下,现在可能是在海拔三四千,会有变化的,身体状态无限被缩小,自然环境无限恶劣,这样的状态下还保持着原来那种盲目自信就会出现问题,切实导致的一种结果就是到了大本营,大部分人全都因为节奏掌握得不好,耗氧量加大,导致了极度高反,一晚上上吐下泻,秀才当时也吐了。但是他不是不听话的那类队员,他确实是因为高反。这是我们的第一项考核。

另外一项考核就是是否能服从。冲顶前一天晚上,我们一起沟通冲顶,根据教练和向导的人员结构确定了冲顶的第一方阵和第二方阵,一共两个组,到最后确实是因为有些人在下撤,下撤的人多了,我们需要向导带领下撤,最终第二登顶梯队的人就少了,所以还是一个梯队登顶,出现了刚刚马队讲到的“谁先来”,马队说“我来吧”的情况。

我觉得敢去本身就是一种勇气,攀登是一种生活习惯和生活方式,更多是养成面对困难的习惯。面对还是逃避,当你选择面对困难,生活中很多困难就会迎刃而解,如果遇到困难你选择了逃避,你的生活会越来越糟糕,你会觉得你什么都做不了,那你就真的越来越什么都做不了了。

网易家居:登山的过程中您记录了很多大家登山的事迹,哪一篇文章或哪些事是您印象最深刻的?

吴秀峰:从我们登哈巴,四姑娘山,以及后来确定走“7+2”,到非洲的乞力马扎罗,欧洲的厄尔布鲁士,包括阿根廷的阿空加瓜以及这次的麦金利,这样一路走下来。在麦金利之前我说过一句话“我们是用脚在一步步丈量着新的高度”,随着我们攀登难度和高度的不断增加,我们也是在一步步登顶,用脚丈量着我们新的高度。

后来从麦金利,我的感受,包括所有队员的表现,刚才说到了一部分,这里给得到普及一个知识,去麦金利我们所有人都要结组的,三个人或四个人结成一组,用一根绳子串联在一起,距离大概是10米到15米左右,不知道那个美国向导是不是知道我们中国人钟情红色,我们拿到的绳子是红色的,当时我写过一篇文章,里面有一句话,后来我自己把它定义为“生命之绳”,因为这里面有个故事:

那次我们是从大本营往3号营地进发,我、小强,还有一个美国向导开路,我在中间,小强在后面,因为当时我们到了大本营以后第一次开始穿踏雪板,小强穿的踏雪板在后面,我在中间,美国向导在前面,走过去以后,我们在下完一个坡以后,小强在后面喊“Stop”,他喊了以后我们整个一组都要停下来,当时他的踏雪板绑得不是很紧,掉下来了,因为踏雪板踩在冰面上可以增加摩擦力,当时我正好在看,正好一只脚跨过去,两脚之间就有一个二三十公分的冰凌峰,上面有一层浮雪,往下掉,我低头一看,说“不行”,我跟向导说我这儿有危险,之后我们就收了绳子。因为这根绳子是在你如果遇到冰裂缝或危险时,是救命的,队员之间会有互救和自救。大本营的时候,我们在途中也会学习和运用这些技巧,自我保护和保护别人,当时我们赶紧收了绳子,越过冰凌峰四五米,小强就一直拖着他的踏,我们到了目的地之后停下来他再绑紧了他的踏雪板。

为什么绳子会用那么鲜艳的颜色呢,后来有一次我们遇到了比较大的风雪我就明白过来了,在大风雪的情况下,如果是白色或浅色的绳子,雪一刮过来,这根绳子就看不见了。绳子看不见就意味着你可能会失去方向,失去团队之间力量的感召,后来我就把这根绳子定义为“生命之绳”,我有一句话“生命之绳永远会眷顾勇于攀登和热爱生命的每一个人”,送给我们自己,也是送给大家,送给热爱和喜好攀登的大家。

网易家居:谢谢。生命之绳,在那个环境下其实可以理解,那是在那么危险的环境下要牢牢把握住的,自己的生命和同伴的生命。

吴秀峰:对,它是我们的方向,保证个人和团队生命的基础。

“攀登”中使命感让我们更珍爱团队

 

网易家居:马队长,记得刚刚您在谈的时候有好几次提到了团队和责任,一次次的攀登过程中可以说是对整个团队精神最好的检验,作为队长,您在这个过程中看到华耐团队有怎样的精神?您是怎样和他们互相协作、互动,带领他们走过这些艰难的?

马建国:我们第一次登哈巴雪山的时候我是副队长,当队长在大本营不能继续向上攀登的时候,我们就要主动承担起队长的使命和责任。我们首先要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给大家更多平台和机会,那次虽然我们只有四个人,严格意义上加上两个教练,是六个人上去,有四名队员。实际上我们那是一种尝试,在那个时候慢慢培养一种个人表现,团队协作的精神,比如我们四个人在一组绳子上,前进的步伐和后面的步伐一定要步调一致,如果快了就可能会拽到后面的人,导致后面的人跟不上,体力就会消耗很大;如果速度慢了,前面的人就会拽着后面的人,所以要步调一致,要学会协同,登山是这样,工作过程中同样是这样,在实践过程中我们体现的执行力就是有令必行,不能光说,得做,还得做成、做好。

在后来的几次登山里,特别是像这次麦金利。在这次麦金利的攀登中体现了公平,因为登山队里有普通员工、有总裁,也有很多高职位的人,如果在实际工作中按照层级来分配,就会发现很多事情都不能做,因为他的官儿比你大,但在登山的过程里需要的就是这种平等精神。作为队长首先有没有担当精神?是否想到了别人之前?做得比别人多,甚至比别人多出很多?

我印象最深的是在这几次攀登里,无论是二十面还是三十面旗,我都会随时放在我的背包里,人在旗在。当然这话在山上是不能说的,但现在我们回到了北京,就是回到了人间,到了山上,其实一半的生命是交给了大山,在那种使命和责任的驱使下,你需要不断给自己鼓劲,不断给队员鼓劲,让他们有坚持下来的勇气。其实大家都衣食无忧,在那种恶劣和艰苦的环境下,就像秀峰说的,一只脚踩在冰裂缝里,一只脚不知道在哪里,高谈阔论没有价值,所以我们要保证安全,同时还要登顶,并不是那一刻的荣耀,而是华耐需要这种精神,需要登顶的毅力和过程,而过程就像我们确立目标时那样,我们很辛苦,我们会很累,但登顶更多是追求结果。以民营企业家来考核,更多是结果导向,所以我们肩负使命,经历了漫长和痛苦的过程,我们需要一个非常好的结果,而这种结果导向,作为队长,我们的责任会更重,我们希望我们每一个队员都能够做足一百分。

其实这次在麦金利的攀登过程里,庆贺教练第一个下去了,秀峰第二个下去了,我们很心痛,但是因为身体原因,在那个环境下,命比什么都重要。可到了最后就剩下我和小强,当所有的使命和责任落到我们两个人身上时,我们发现那种无形的心理压力会压得你透不过气来,因为同行的队员是自由攀登者,他们对登顶不登顶没有苛求,而我们经历的这个过程是承载着责任和使命,带着众多希望,所以那时候就像当时北京这边后勤人员说的,你们有什么想对家人和朋友说的?我们那时候唯一的想法就是让自己的身体能够保证最好的状态,能够完全上去,能够完全下来,那时候没有太辉煌的理想,今年要怎么样,明年要怎么样,那时候只是想这一刻怎么样。

从登山到回到华耐,我们实际上是要把我们不认输、不怕苦、勇于承担的经历传递到我们每一个小的团队和大的团队中,让他们在面对困难时都有一份担当,少一份推托,这样我们在做足一百分上就会有更多动力,少了很多借口。我们会给自己树立不同的价值和理想观,我们不会把更多东西抛给社会,把更多使命留给别人,因为我们发现,登山以后,虽然我们卸下了背包,但我们觉得肩上的担子越来越重,这种责任和使命恰恰是我们在登山过程中经历到的别人没有经历的事项,没有经历的风险,所以致使我们更珍爱和平、更珍爱生命,同时也更珍爱团队。登山时我们在困难面前不退缩,勇于迈出那一步,在实际生活和工作中,我们遇到再大困难,也能像在登山中一脚在冰裂缝里,一脚在冰裂缝外那样,无论有多大的艰险,它都无法跟生命抗衡,所以在团队的过程里我们需要更关心我们的同事,关心我们的下属,关心我们的客户,让我们这支团队从自身做起,更优秀,能够在更多人生经历中带给大家更多平台和机遇。

所以登顶的荣耀不仅仅是个人的荣辱,更多是对于团队的,登山下来以后我们通常想的是我们到底能影响身边多少人去理解和体会攀登的内涵,而不仅仅是登顶的荣光带给了我们多少光环。

当我们回到人间时,我们发现很多工作实际上没有那么难,很多事项没那么复杂,人际沟通交往也没有了那么多勾心斗角,没有那么多尔虞我诈,我们用一颗平常心和一颗善良心去对待身边人、身边事,你就会发现效率更高了,精力更充沛了,对事物的看法更直接、更简单了。这就是我个人的理解。谢谢。

网易家居:登山需要训练,前后周期也需要做很多准备,平时也还有比较繁重的工作任务,你们平时是怎么平衡登山和工作这两者的?

宋强:我们的训练一般都是在下班以后,既然我们选择了登山,热爱登山,登山就是我们生活的一部分,你说为了登山而训练,不如说是为了有健康的体魄,有好的身体而训练。因为只有好身体才有好未来,所以通过平时的训练,我们让整个人达到更好的状态,工作也需要体能,如果体能不好,老生病,就会耽误工作时间。所以我们会在平时的工作生活中很好地把登山训练融入进来。

将攀登精神深入到每个员工内心

    

网易家居:现在 “7+2”的登山计划到麦金利已经是第四站了,还有三站就要到达最终的目的地南北极点,这和之前的登山会有什么不同吗?

贾庆贺: “7+2”代表了七大洲最高峰和南北的两个极点,也叫“地球九极”,很多人旅游、探险都会去南北极,通常到了北极圈和南极洲他就说我到了南极,我们不太一样,我们要到南极和北极的极点,同时我们要徒步行走一个纬度110公里。最后一站按照初步计划是在2017年,南极和北极虽然代表了地球的两个极点,但在整个攀登过程中,它的难度算一般,基本属于雪上行走的过程。

网易家居:但它的寒冷程度应该是最强的?

贾庆贺:现在的技术装备足以保证我们在特别寒冷的状态下不被冻伤,当然,会有冷的感觉。现在装备已经很先进了,不至于出现什么威胁,因为冷比热舒服,冷了以后可以加衣服,但热了没法儿脱更多,所以寒冷在我们的风险控制里基本不算问题,但它的难点就在于像麦金利一样也是要结组,背着背包,拖着雪橇,拖雪橇是一件特别痛苦的事情,你会发现你后面坠着一个几十斤重的东西在雪上拖着走,而且要绑在你的背包上,大家知道,我们要调整我们的背部系统,你会发现在原来设计背包时压根儿没设计背包上拖一个雪橇背部系统怎么更合适,基本没有这样的设计和考虑,这时候在你的背包和腰上拖一个雪橇,,整个腰和肩就会特别不舒服,这可能是它的难点。

网易家居:接下来这几站大家都还会参加吗?

吴秀峰:老队员还会有,但我们登山队会做新的更迭,数量在4到6名左右,因为有老队员也肯定会有新队员,会做一些适度的调整。

贾庆贺:我们团队是要合理组建的,原来组建登山队的过程中一定要保证两到三名队员从头到尾全部登顶,现在在我们整个团队过程中,整个团队组建情况又随之发生了很多调整,比如这次迎接我们的时候,贾峰总裁就明确调整为有新队员加入,整个转一圈还要转回来,让他也有机会完成“7+2”,所以“7+2”不是这九站登完就结束了。

网易家居:即使这一次没有参与上,下一次也仍有机会?

贾庆贺:对的,所以我特别强调一句,华耐登山队的攀登是员工的最高福利,一定不是

“7+2”重复登顶,攀登精神就是华耐的企业文化、企业精神。很多企业的文化和精神只有口号,或者是贴在墙上的两句标语,假如你去问员工企业文化是什么,可能有一大部分员工都说不出来,甚至还有一部分企业高管都不知道他的企业文化是什么。但是如果大家特别关注就会发现这样一个事实,华耐的企业文化是深入到每一个企业员工内心的。

网易家居:因为每个人都参与、每个人都尝试。文化已经变得不再是口号,而是实质的东西。

贾庆贺:对,关键是华耐组建了登山队,用远征“7+2”的过程来落地企业文化是特别有效果的。为什么马队、小强和秀才一直在强调我们肩上的担子很重?我们从来没有说过必须登顶,整个集团包括贾峰总裁每次都在强调,生命是第一的,尝试一下就好,这次登不了下次再去,登顶一定不是最终目的。但你会发现华耐企业里有7000员工,这7000员工有20多人天天在更新他的朋友圈,发的都是登山队的信息和图片; 7000员工天天在为登山队发布的每一个信息点赞,而且还有600多万相关观众参与我们的讨论。这样一种影响力可能是其它企业文化没有能力承载的,华耐的这种精神和落地方式,我觉得其它企业可以借鉴学习。但要让企业员工能够心甘情愿的参与到你的企业文化建设中来,这是特别关键的,它一定需要一个方式。

网易家居:应该把企业文化转化为能让员工振奋、感兴趣的东西,而不是一种压力。最后有请登山队各位都讲一句对于登山的寄语吧。

华耐登山队:走出去是为了更好的回来

马建国:登山就是华耐提炼的目标坚定、开拓进取、坚韧不拔、挑战极限以及突破自我,从最初设定的攀登精神的提炼,到逐渐实践的过程里我们发现需要继续延展,要从登山经历、个人感悟实质上落地生根到华耐销售区每一个最小的业务单元。所以攀登可能会成为我们日后的践行纲领,我们就需要把我们的所见所闻所想,以及能够去感悟的传递给所有人,我们希望我们这七千名员工,甚至七千名员工家属和朋友圈都能感受到攀登文化带给他们的动力,也希望他们在现实生活中有更多人生感悟和对攀登实质的理解,我觉得我们能做到,也会一直坚持。

宋强:希望大家继续关注华耐登山队,相信我们下一站更精彩。

吴秀峰:从为登山而登山,到我们知道了为什么登山。

贾庆贺:希望能够有更多人参与到登山中来,尤其是华耐员工,大家一定要锻炼身体,报名参加,完成拟人生的“7+2”,加油。

网易家居:谢谢各位嘉宾,因为时间关系我们今天的访谈就先告一段落。但相信华耐的“攀登精神”就像“7+2”的过程一样,永恒轮转。希望更多华耐员工可以通过 “7+2”挑战自我,谢谢大家。

相关知识

华耐登山队:走出去是为了更好的回来
华耐登山队:风雪过后 攀登不只是峰顶的到达
地板淡市:“慢”下来是为了更快的发展
你说工作是为了更好的生活,却忙忙忙到忘了生活
雅兰家居总经理李四清:新零售是为了更好地服务每一位消费者
直播:华耐登山队远征欧洲厄尔布鲁士出征仪式
华耐登山队:志在巅峰,路在脚下
华耐登山队:朴素的攀登者
宏达一品居:走出去 只为更好地发展
华耐登山队顺利抵达安克雷奇,拥抱“不落的太阳”

本文来自 家居装修知识网 华耐登山队:走出去是为了更好的回来 https://biud.com.cn/news-view-id-588310.html